全國第一個人民公社———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坐落在河南省遂平縣西10余公里處。當年,它的鼎盛時期,曾創下連續三個月月均接待參觀者10余萬人次的紀錄。
而今,盡管已是喧嘩不再,然而,透過那些斑駁的“革命化”的紅漆標語、不失氣派的公社辦公大樓,仍可依稀體味出它當年的榮光。
嵖岈山大社:非常時期的產物
20世紀50年代后期,是一個特殊的年代。當時,我國廣大農民剛剛脫離了封建桎梏和戰亂之苦,各家各戶分到了土地,獲得了政治上的翻身和生活上的安定。農村的生產條件和生活條件均有顯著改善。廣大翻身農民尤其是解放前比較貧困的農民群眾,熱愛共產黨和毛主席、熱愛社會主義的政治熱情空前高漲,他們特別希望加快改變經濟文化落后狀況,早日過上美好的共產主義生活。而在上層領導機關,此時也是對新中國的快速發展充滿激情和信心。1957年,面對著資本主義國家相對富裕的現實,生命力旺盛的新中國與當時已將人造地球衛星送上太空的“老大哥”蘇聯豪情萬丈,相繼提出了用15年左右的時間分別趕超英國和美國的宏偉目標。
這年春天,生活在嵖岈山腳下的一萬多翻身農民,也積極響應上級的號召,掀起了建國后第一個全面治山治水的群眾運動高潮。然而,由于當時的27個農業社勞動力分散、物質基礎薄弱,還常常因邊界問題糾紛不斷,致使聲勢挺大的治山治水運動,被群眾戲稱為“老水牛掉井里———有勁使不上”,進展相當緩慢。因此,大家都有將小的農業社合為“大社”的呼聲。
1958年4月15日,治山治水終于有了成果———下宋水庫“勝利竣工”。時任河南省信陽地區(當時嵖岈山歸信陽地區管轄,現為駐馬店市轄區)行署專員的張樹藩、遂平縣委書記處書記婁本耀、遂平縣委農工部部長陳丙寅等親臨現場表示祝賀。當晚,留在工地指揮部的這三位地、縣領導,談到了將“小社”合并為“大社”的設想。他們的想法,得到了時任信陽地委書記路憲文的肯定。路憲文認為,這個設想符合不久前毛主席提出的可以一鄉一社,也可以一區一社建立農業合作社的指示精神。于是,中共遂平縣委隨即召開會議,開始研究“大社”的組織機構和人事安排,決定將嵖岈山腳下的土山、楊店、鮑莊、槐樹等4個中心鄉的27個高級社,9369戶43263人,合并成立為一個“大社”———嵖岈山大社。
會議決定,由陳丙寅擔任嵖岈山大社管理委員會黨委書記,全國勞動模范、韓樓高級社社長鐘青德擔任社長。為了體現“大社”的“大”字,嵖岈山人依照中央的機構設置,給他們的“大社”也設置了“七部、一辦、一委”,即農牧漁業部、工業交通部、財政部、公安部、軍事國防部、文教衛生部、外交部、聯合辦公室和計劃委員會。
隨之,一個描述“大社”美好前景的順口溜也在嵖岈山區流傳開來:“住的是樓上樓下,用的是電燈電話,使的是洋犁洋耙,洗臉盆子(高音喇叭)會說話,蘇聯有啥咱有啥。”住的用的都挺不錯,吃的如何呢?有干部就直截了當地給群眾說:“到時過的是共產主義生活。天天喝羊肉湯、吃白面饃,頓頓包扁食(餃子)。”可別以為上述生活標準不高,這對當時還住著破草房、吃著窩窩頭、連收音機都沒見過的老百姓來說,絕對是非常美妙的日子了。
據原嵖岈山鄉副鄉長,現已退休的周留栓回憶,1958年4月20日傍晚,當年12歲的他,跟著滿臉歡笑的父親和從四面八方涌來的一萬多名老鄉一起,聚集在楊店街一個干涸的大坑里,喜氣洋洋地參加了嵖岈山大社的成立大會。會場四周插滿了紅旗,掛滿了標語,設在大坑西沿的主席臺上摞著一捆捆決心書和申請書,熊熊燃燒的大油燈下,備好了陣容強大的鑼鼓隊、秧歌隊。夜色降臨時分,信陽地區行署專員張樹藩站在主席臺上首先講話,當他高聲宣布嵖岈山大社成立之時,鞭炮聲與驟然響起的掌聲、歡呼聲交融在一起,直震得人的耳朵嗡嗡地響,歸巢的雞鴨驚叫個不停。
嵖岈山大社成立不久,中共八大二次會議召開。會議明確地提出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與此同時,我國“超英趕美”的時間也縮短為兩到三年。于是,全國很快掀起了大辦鋼鐵、大辦水利、大辦工業的熱潮。受此形勢感染,嵖岈山大社又借鑒蘇聯的集體農莊名稱,改名為“衛星集體農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