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劇”在泌陽一帶俗稱“二簧戲”。據漢劇老藝人介紹,“京劇”在進入河南以前,一些地方比較流行的就是漢劇。駐馬店地區泌陽縣境自古有一種風俗,云“凡酬神祈禱,若系天神、大神,非簧戲不演;遇調和大事,非簧戲不唱”之說。清道光十七年(1837),泌陽縣雙廟鄉夭莊村呂姓大典,十分熱愛“二簧戲”(漢劇),便動員全村富戶集資,在唐河縣郭灘、白秋、湖陽等地,招收聰明俊秀兒童近百名。聘請名師訓教,兩年后登臺演出。戲主呂大典,在省城開封當過小吏,長交際,善經營。在戲班管理上,他制定了四不準:一、不準吸食鴉片;二、不準賭博;三、不準嫖女人;四、不準出外打秋風。令者必行,違者嚴懲。故演員始終都能在四不準的約束下,保持著旺盛的干勁。并規定,科班四年滿師后,以師帶徒,再招新生。此為“帶窩教”。呂大典的方針是“以戲養班,以戲養戲”。
通過實施,行之有效。在一定時期內,該班經濟效益很好,又置買了全副綿綢衣箱和完備的道具,培養出一班又一班的像樣演員。如立虎(黑臉)、立豹(花臉)、立龍(紅臉)、喜鳳(花旦)、彩鳳(刀馬旦),立云(丑)等。
實踐證明,正是由于呂大典的辦班方針對頭,辦法得當,因而,一直保持著人才興旺,行當齊全,陣容整齊,劇目常新,觀眾歡迎,久演不衰的繁盛局面。光緒三年(1877)呂大典病故,因無人后續掌管,歷時40年,該班解體。
民國初年(1912),泌陽馬谷田鄉羅店村富商王陽德,家大業大,經常出入武漢。因本人又喜愛漢劇,于是便從漢口請回六名漢劇教師,招了60名學生,在羅莊辦了個漢劇訓練班。三年出師后,培養出臺柱子王林(黑臉)、王鎮(紅臉)、王躍(花臉)、王平(二紅臉)以及以后馳名豫西的瞎老旦(黃振邦)等。該班盛演十年,后被唐河縣惡霸曹洪玉霸走。
建國后的1952年,泌陽縣羊冊鎮北街,群眾自發的辦了一個漢劇班,由楊天聚掌班,開始先招30名學員,但因條件不足和無衣箱道具,所以訓練后,只能是以“地攤戲”形式進行演唱。翌年由原故事社遺留下來的一些破舊服裝道具給了他們,當地商業聯合杜又給予一些資助買一部分新箱,這才開始正式登臺演出。隨之,又招了第二批學員,全團達50余人,并刻制了一枚“泌陽縣第七區羊冊鎮大眾漢劇團”字樣的公章,堅持活動達十多年之久,終于在文化大革命中解體。
漢劇劇目主要有《火燒軒轅墓》、《黃飛虎反五關》、《晉文公火燒綿山》、《伍子胥過昭關》、《楚莊王擂鼓》、《澠池會》、《負荊請罪》、《鴻門宴》、《火焚紀信》、《霸王別姬》、《二十八宿戰昆陽》、《桃園三結義》、《黃鶴樓》、《趙云戴江奪阿斗》、《孫夫人祭江》、《捉放曹》、《呂布轅門射戟》、《盤河橋》、《連環計》、《蔣干盜書》、《屠岸賈搜孤》等百余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