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夾弦又稱“大五音”、“五音戲”。據說是由豫東和魯西南一帶的民間小戲“花鼓丁香”發展而成的。劇目有《安安送米》、《呂蒙正趕齋》、《張郎休妻》等。清末民初,以擅演社會、家庭生活小戲及其委婉動聽的唱腔等優勢,而日益普及。約清同光年間有一曹姓山東籍藝人(原系菏澤二夾弦戲班司鼓),流入我汝南縣燕亭西大李莊,他既會文武場面又能教戲,應當地羅戲班班主張慈民之請,便傳藝二年,不想登臺演出后,竟很受群眾歡迎。從此,每逢春節農閑,便到汝南以北,上蔡以南,東至平輿、新蔡,南至正陽、確山等地玩戲。后來,上蔡的黃埠,平輿的王崗黃灣,正陽的東關,確山的胡廟和西平城關的裴園等,影響所及,都紛紛組建起“二夾弦”班(社),篳路藍縷,綿延競選一百余年。培養出的六代演員中,如:第一代的張青云、張家定;第五代的劉保營、張運興等,都非常有名氣。
其主要伴奏樂器即“四股弦”,后配以皮鼓三弦、笛子、笙等;打擊樂有鑼、鼓、镲,小鑼、梆子等。聲腔唱板有慢板、二八、北詞板、二板、三板、娃娃、山坡羊、砍頭橛等。
二夾弦上演的劇目有《穆忠誠搶親》、《拉火棍》、《錯斷》、《孟姜女哭長城》、《許狀元祭塔》、《王林休妻》、《對繡鞋》、《楊二舍投親》、《莊周點化》、《東回龍》、《西回龍》、《大登殿》、《海棠關》、《義合關》、《審馬龍》、《焦家坡》,《斬侯甲》,《朱元璋吊孝》、《盤坡》、《五女鬧花園》、《花庭會》、《三進士》、《劉秀要飯》、《粱祝》、《金刀記》、《雷保童投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