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年僅10歲的戴建平就師從著名錫笛師、古曲牌第六代傳承人常增善學習古曲牌,開始了他長達半個世紀的大弦戲生涯。
當時學習大弦戲都是口口相傳,根本就沒有樂譜這一說,必須得死記硬背。博聞強記的他經過十幾年的刻苦學習,終于系統地掌握了大弦戲的七大聲腔300余個古曲牌,成為我國目前惟一能掌握唐宋大曲、元明諸聲腔的人。他還首次使用簡譜來記錄古曲牌,并將大弦戲七大聲腔中的190余個古曲牌匯編成《大弦戲音樂集成》,使瀕臨滅絕的唐宋大曲、羅羅腔、青陽腔、溝溝腔、石牌腔、昆山腔及元明俗曲小令等古代音樂得以傳承下來。
不僅如此,他還運用古曲牌,為40余部歷史戲和現代戲設計了音樂唱腔。他根據大弦戲音樂創作的錫笛獨奏《火龍陣》、《黃河謠》在全國嗩吶邀請賽上獲得銅獎。由他設計的音樂唱腔《趙氏孤兒》、傳授的唐宋大曲《海里花》等在2004年河南省首屆民間傳統優秀戲曲匯演中摘得5枚金牌和1枚銀牌。他創作的《火龍陣》、《古澶新韻》在河南省第六、七屆民間音樂舞蹈大賽中獲銀獎。
“原來大弦戲在城市很有市場。1973年在鄭州與河南歌舞團的《紅燈照》對戲時,他們那里門可羅雀,而我們這里卻門庭若市,那時候看大弦戲的特別多。”提起大弦戲過去的好時光,戴建平仍有深深的懷念,而對于現狀,卻無限遺憾:“現在城市里一點兒市場都沒有了,只剩下農村這一塊了,主要是在農村過古會、搞慶典、祝壽、續家譜時唱。”
萎縮的演出市場更讓濮陽縣大弦戲劇團捉襟見肘。現在,演一場戲才500元,而一年里的演出時間只有5個月,一年演300多場,也就15萬元左右。這其中,30%留在團里作經費用,15%必須交給演出地的演出公司,剩下的55%才是團里演員的工資。75個人平均每人年收入還不到1600元,如果父女、父子、夫妻同在這一個劇團,生活就更加艱辛。
經費的匱乏導致了人才的流失,后繼乏人成了大弦戲所必須面對的一個大問題。
由于難記,一個曲子唱十三四分鐘不重樣,最古老的唐宋大曲目前全國只有戴建平一個人會。“我馬上60歲了,我一死大弦戲就要失傳了,傳不下去可是我的一塊心病。”戴建平憂心忡忡。【原標題:大弦戲 羅羅腔 年花甲 心憂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