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記載的金水河源頭——梅山頂
據大河報報道 “我發現兩處水源往金水河注水,它究竟有幾個源頭?”近日,鄭州市民劉先生致電大河報稱,金水河像條玉帶,由南向北鑲嵌在綠城的腰際,突然冒出多個水源處,讓人感到十分欣喜。據了解,從今年1月中旬開始,隨著鄭密路金水河生態水分水成功,標志著引自黃河的清澈水源,將金水河的上游又延長了近8公里。
傳說
金水河因紀念子產得名
據了解,鄭州水典記載,金水河發源于新鄭梅山北側黃龍池,全長約28.2公里,穿越市區僅有12公里,經東風渠入賈魯河,屬淮河水系。
對于其來歷,坊間流傳的說法是,2500年前的春秋時期,現在的鄭州屬于鄭國,其丞相子產執政26年,勵精圖治,廉潔奉公,為民辦了許多好事。他的離世,孔子曾大為惋惜。民眾為了紀念子產,紛紛拿出金銀首飾為其送葬(報眉用圖),其子女不肯接受。老百姓便將金銀首飾投到河中,河水便金色斑斕,由此得名金水河。另一個說法是,按照陰陽五行的說法,西方屬金,金水河從西方流來,應當稱為金水河。兩個說法都有道理,但民眾更傾向于紀念子產之說。“廉潔愛民的官員,深受歷代老百姓喜歡。”劉先生說,在帝湖旁邊,則豎立有碑文和雕像,再現當年場景。
溯源
金水河源頭出現4個版本
鄭州市民都清楚,金水河自南向北,像條玉帶鑲嵌綠城而過,那么它的源頭在哪兒呢?記者1月15日驅車趕至梅山,站在高約300米的山頂環顧四周,難以發現歷史記載的黃龍池。“最近幾年栽樹,梅山的環境大為改善。”據梅山腳下的梅山村小學教務主任牛振山介紹,到了夏季,山上草豐樹茂,的確涵養了一些水源。而這些水,僅能夠維持樹木生長,不足以形成溪流,匯流到下面去。
沿梅山北行約1公里,在侯寨鄉黃龍崗村,74歲的村民劉楊思介紹稱,黃龍池約占5分地,“20年前還從地下冒水,現在早已干涸。”順著老人的指引,記者在村東頭找尋數分鐘,只見樹木挺拔,難以探詢到水源信息。
沿黃龍崗村北行500米,路旁懸掛的廣告牌宣稱:二七區金水河源風景區。走進一處施工現場,只見二三十米深的山凹里蓄滿了清水,多名工人在依山筑堤壩、房屋。附近居民李名樂稱,沿金水河而上,這算是它最頂端的水源了,只是水少時就與下游斷開了。往下依次是鄭密路生態水金水河分水口以及航海路與工人路交叉口的中水排放處。
現狀
多渠道引水豐沛水源
1月17日,鄭州市水務局接受媒體采訪時稱,從今年1月中旬開始,引自黃河的生態水系工程,順利在鄭密路分水口處向金水河注水,而這一舉動,讓金水河延長了7.9公里。
在不少鄭州市民印象中,金水河的實際源頭就在航海路與工人路交叉口附近,一處直徑約50厘米的管道,向金水河排放經過處理的中水。據了解,從2006年起,鄭州市為了拓寬金水河水源問題,展開了宏大的生態水系工程建設。根據規劃,這項工程將把鄭州市區河流、湖泊連接起來,讓它們形成龐大的流動水系。而其水源,主要取自黃河水、中水以及不久的將來引來的南水北調水。鄭州市城區河道管理處組宣科科長吳振江說,盡管生態水系作為重要水源補充金水河,但是以前修建并投入使用的中水水源不會放棄,依舊讓它發揮供水功能。
“政府通過多條途徑,往金水河里蓄養水源,使其周邊生態環境逐漸得到改善。”采訪中,附近多位居民稱,金水河常見泥鰍、鯽魚及飛鳥翔集,這些小精靈的出現,給繁鬧的都市增添幾分靜謐與田園情懷,其情其景令人動容。
金水河源頭的4個版本
1.梅山黃龍池,歷史記載源頭,現已無水。
2.二七區金水河源風景區,蓄水,雨水少時和金水河斷開。
3.鄭密路生態水金水河分水口,近期引黃河水注入。
4.航海路與工人路交叉口,排放中水。(原標題:金水河究竟有幾個源頭)
來源:大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