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中岳封禪的歷史意義和影響
2012/4/26 16:20:20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萬歲通天元年(696年)臘月,甲戌(一日),七十三歲的武則天從神都洛陽出發。甲申(十一日,696年1月20日),在左右大臣、四夷酋長的簇擁下至嵩山,親行封禪之禮。封神岳,于太室山之巔祭天,改元萬歲登封,改嵩陽縣為登封縣,陽成縣為告成縣;大赦天下,天下百姓無出今年租稅;大醣九日。丁亥(十四日),禪于少室之山麓祭地。己丑(十六日),御朝覲壇受群臣朝賀。嵩山距洛陽較近,這次封禪活動從出發到還京才二十天,既隆重又節省經費,但在歷史上卻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一,登封嵩山,不僅封禪移地,填補了封禪史的巨大空白,而且女皇登封,又是對傳統禮儀的重大突破。從此,“登封”這一詞語不應釋為“專指古代帝王登泰山封禪”,應改寫為“帝王登泰山或嵩山封撣”。但迄今有的文化史專著仍認為“封禪,專指在泰山的天地祭祀”,甚至權威辭書《辭源》亦認為“登山封禪”的內涵,僅是指古代帝王登泰山封禪,是不恰當的。
第二,嵩山封禪是武周朝強盛的突出象征,亦是初唐進入盛唐的顯著標志。唐朝前期國力是否強盛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看中央皇朝能否控制住西域廣大地區。從長壽元年擊敗吐蕃、收復“安西四鎮”,到長安二年(702年)置北庭都護府于庭州(今新疆吉木薩爾),是武周朝最強盛的時期。而無論從政治體系、經濟政策、文化成就、軍事編制看,或從則天皇后歸宿乾陵看,武周朝都是唐朝前期的一個重要階段。史載,長壽元年(692年)十月,“大破吐蕃,復取四鎮。置安西都護府于龜茲,發兵戍之”。安西大都護府管轄安西四鎮及天山南路西至波斯(今伊朗)的20個都督府,“及州八十,縣一百一十,軍府一百二十六”,包括帕米爾高原以南、阿姆河流域的遼闊土地;而北庭大都護府,則下轄天山北路西至楚河流域的特伽、雞洛二州,瀠池、昆陵二都護府和匐延等23個都督府,包括阿爾泰山和巴爾喀什湖以南的廣大地區。從而使唐朝的西部疆域延伸到波斯灣。
第三,則天女皇登封嵩山,豐富了古代禮儀文化的內容,促進了嵩山文化的形成,在盛唐文化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古代禮儀有吉、兇、賓、軍、嘉“五禮”之分。相傳,源于“五帝之時”,修五禮“堯、舜之事也”;成于周初,“及周公相成王,制五禮六樂,各有典司,其儀大備”;后經西漢初期草定儀注,至唐初趨于完善。太宗“命中書令房玄齡、秘書監魏徵等禮官學士,修改舊禮,定著《吉禮》六十一篇,《賓禮》四篇,《軍禮》二十篇,《嘉禮》四十二篇,《兇禮》六篇,《國恤》五篇,總一百三十八篇,分為一百卷。”由此形成禮儀文化。封禪屬于吉禮。則天女皇登封嵩山,是封禪史上的獨創,為禮儀文化增加了新的篇章。此舉不僅激勵她的孫子李隆基登泰山封禪,而且沖破傳統觀念,打開了許多文臣武將的思路,紛紛請求玄宗登封嵩山、華山。史載,開元二十三年(735年)九月,“文武百官、尚書左丞相蕭嵩等累表封嵩、華二岳,表曰:優愿發揮盛事。差擇元辰,先撿玉于嵩山,次泥金于華岳,天休既答,人望見從,上下交歡,人靈幸甚。”由蕭嵩“天寶八年(749年)薨,年八十余”推斷,則天女皇登封嵩山時,蕭嵩已年近三十,至為相時當然尚記憶猶新。足見則天女皇登封嵩山影響之大。還有當時名臣李嶠為贊頌這次盛典所撰寫的《大周降禪碑》,整篇碑文幸賴《全唐文》一書流傳至今,令人矚目。其中有“我大周之有天下也,鼓道德之林藪,恢圣神之事業。始于閫閩,成于家邦。輝光燭于兩朝,德澤流于八裔”,“蓋千帝所不能及,六籍所不能談”云云,雖為謳歌女皇之辭,然并非虛構,且文采飛揚,韻味十足,更增添了禮儀文化的魅力。這次封禪留下的文化遺跡,據登封市學者的考察,有珍貴文物《大周封祀壇碑》;武則天親自撰文、相王李旦書丹的《大周升中述志碑》(宋代被毀);在嵩山峻極峰所筑的登封壇,在少室山上所筑的封祀壇的壇基,就是說,兩《唐書》等書中所記載的《封祀壇》、《升中述志碑》、《登封壇》等,迄今仍然可以找到物證。
自古以來,中岳嵩山就以其眾多的文物、秀麗的景色、宜人的氣候,聞名于世。它薈萃了中華五千年文化,特別是宗教文化源遠流長,寺廟宮觀星羅棋布。早在則天女皇登封嵩山之前,少林寺、法王寺、永泰寺、嵩岳寺、會善寺、中岳廟等著名寺廟就已存在;女皇的光臨,大量封禪遺物、遺書寶墨的呈現,使這里的古文化大放異彩。武則天與嵩山文化的不解之緣,除以上所列,還可再舉幾例。早在儀鳳元年,武則天就勸高宗“封中岳;癸未,詔以今冬有事于嵩山”。永隆元年(680年)二月,武則天與高宗同往嵩山處士田游巖、道士潘師正居所,“上及天后、太子(李賢)皆拜之。”后又兩次從駕幸嵩山南之奉天宮,并寫有《從駕幸少林寺》詩;其后,武則天還曾親自書贈少林寺僧人,派遣武三思攜帶金、絹等物往嵩山,請修繕佛寺,以表弟子的誠意。因此說則天女皇的業績,尤其是登封嵩山,豐富了禮儀文化的內容,開創了封禪中岳嵩山的先河,擴充了“登封”二字的含義,使登封由登泰山封禪而進化為登泰山、嵩山封禪,一定程度上極大地拓寬了封禪文化的領域,封禪屬于古代禮儀中的吉禮,武則天登封嵩山,為封禪禮儀文化增加了新的篇章;文化上則開創了女性封禪的先河,打破了男子獨統天下的局面。
第四,極大地豐富了嵩山文化的內容,完備了嵩山祭祀文化,使儒學在嵩山得到深化和發展。
第五,極大地抬高了嵩山在五岳中的地位,嵩山論海拔高度在五岳中排名第四,論險峻和秀麗確實比不上西岳華山和南岳衡山,又因東西南北中的習慣排序,嵩山的地位在夏商周三代之后一直大大落后于泰山,武則天這一封禪之舉,使得嵩山得以和泰山比肩,后世稱泰山五岳之首,而嵩山卻也贏得五岳之尊的美名,這是要歸功武則天的。
第六,激發了文人學士的激情,創作了大量歌詠封禪嵩山的詩文,如陳子昂《登封大酺歌》、李嶠的《大周降禪碑》文、武則天的《升中述志碑》文、崔融的《朝覲壇碑》文、武三思的《大周封祀壇碑》文等;
第七,打破了傳統封禪觀念,啟發了文臣武將的思路,史載開元二十三年(735年)九月,文武百官、尚書左丞蕭嵩等累表請求唐玄宗封禪嵩華二岳。武則天這一破天荒的“登封”舉動,不僅顯示了她超人的魄力和非凡的政治智慧,鞏固了武周的統治,也推動了當時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實在是功不可沒。
第八,武則天登封嵩山,改嵩陽縣為登封縣,并一直沿用至今。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改革范圍最廣、改革力度最強的政治家。她改氏族,改官制,改習俗,改文字,改旗幟,改服飾,改都址,改國號,改皇帝的性別,當上了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接著,她又移地封禪,在萬歲通天元年臘月甲申(十一日),在登封嵩山的過程中,改嵩陽縣為登封縣。這是原本為詞語的“登封”二字,首次作為地名出現,并沿用至今。(原標題:武則天封禪嵩山的歷史意義和影響)
來源:嵩山文化研究會
責任編輯:佚名文章來源:本站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