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是個小地方,也不過是個縣級市,但她名氣大,因她境內有座嵩山,嵩山是歷代帝王將相、文人學士都要前來祭祀、朝拜的地方。嵩山人最早出名的是許由,因為堯帝的拜訪,但堯訪許由的事兒因結局而平淡,大禹建都嵩山腳下的陽城才是轟轟烈烈、世人矚目的大事,啟母化石才是讓人們刻骨銘心的事兒。
大禹,名文命,姒姓,是黃帝的玄孫,帝顓頊的孫子。他的父親鯀被堯帝封于嵩山一帶,人稱崇伯鯀,大禹后來繼任了崇伯一職。大禹出生在一個不幸的年代,“洪水漫天,嵩山尖上掛雜草”,他的父親鯀受任于危難之間,在堯疑惑的注視下挺身而出治理洪水,但鯀是不幸的,雖然有“東方的普羅米修斯”的贊譽,但終因方法失當洪水再次泛濫而被舜帝殛殺。年輕的大禹把喪父之痛拋在腦后,接受了舜帝任命的大司空一職,安頓好老母和妻子又外出治水。大禹這一去就是十三年,期間雖三次經過老家嵩山,但都因為公務而沒進家門,現在人們還傳唱著大禹“一過家門聽罵聲,二過家門聽笑聲,三過家門捎口訊,治平洪水返家中”的民謠。
嵩山全景
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無人不曉,但聞鼓餉夫、啟母化石的故事也婦孺皆知。相傳大禹為了治理洪水,三十多歲了還未結婚。有一次,他治水到了涂山,有一只白色的九尾狐貍走到大禹面前,大禹又聽到涂山人在唱歌:“白色的狐貍啊多么安閑,九條尾巴蓬松好看,我的家因你治水美好而又平安,你這個未來的王子啊,和你結成婚姻將非常美滿,你我的造化啊昌盛的明天,自然的法則啊人間的姻緣,不要遲疑啊就在眼前。”大禹聽了這歌,明白了天意,就和涂山氏的女兒涂山嬌結了婚。結婚后,就帶著涂山嬌回到家鄉嵩山。后來家鄉的潁河又泛濫成災,大禹經過觀察,認為只有鑿開軒轅山,讓洪水歸入伊洛河,嵩山地區的人們才能安居樂業。為了迅速鑿開軒轅山,大禹化為黃熊,為不讓妻子知道自己變成黃熊的事,就對妻子說如果回家吃飯,就會耽擱治水,因此與涂山氏約好聽到擊鼓聲后,再來送飯。有一天,大禹在鑿山時,用勁過大,山崩石飛,飛落的石頭掉到鼓上“咚咚”作響,大禹因為正在專心致志地鑿山,也沒留意。涂山嬌一聽到鼓響,就趕緊把飯做好送去。當她來到軒轅山下時,看到一頭黃熊在用頭拱山,大吃一驚,自己的丈夫大禹怎么會變成一只黃熊呢?她感到非常羞愧,急忙提起飯籃往家跑。因氣急交加,快到家門口時,就變成了一塊大石頭。大禹晌午時餓了,在鼓旁看到涂山嬌送來的飯,就三步并做兩步地往家趕。大禹看見家門口西側山坡上,多了一塊巨大的巖石,旁邊還放著飯籃,明白妻子已經變成了石頭,想到涂山嬌將近分娩,就對著大石頭高喊:“還我的兒子,還我的兒子!”突然,“轟隆”一聲巨響,
這塊巨大的巖石崩裂開來,他的兒子從石縫中跳了出來。大禹急忙把兒子抱起來,并給孩子取名叫“啟”。后來,人們就把涂山嬌變成的那塊石頭叫做啟母石。因為夏啟太小,涂山嬌的妹妹涂山姚就代姐撫育小夏啟,后來大禹又和涂山姚結了婚。為了方便開鑿軒轅山治水,大禹又把家搬到西邊。因此,現在人們把姐姐涂山嬌住所后的山命名為太室山,把妹妹涂山姚住所后的山命名為少室山。
啟母闕
為紀念大禹治水,贊揚大禹妻子涂山嬌、涂山姚的功績,后人修建了啟母廟和少姨廟,東漢延光三年(公元123年),潁川太守朱寵在啟母廟、少姨廟前又修建了神道闕,即啟母闕和少室闕,她們與太室闕并稱中岳漢三闕,是我國現存最早、也是唯一的三座廟闕。啟母闕的闕銘記載了夏禹及其父鯀治水的故事,贊揚了啟母的功績,石闕上雕刻有很多畫像,其中“大禹化熊圖”、“啟母化石圖”最為有名,古代藝術家用陰陽相間的弧形線條突出了動態感,使人仿佛看到了一種變幻莫測的感覺。這兩幅畫像和太室闕上的兩幅鯀畫像,依然以一種守望歷史的方式見證著嵩山人民對大禹的熱愛。
大禹治水在嵩山地區留下了很多故事,五指嶺、迎春花、馬蹄溝、石門溝、照爺石、景店小米、舜王訪賢、禹洞休憩、禹王鎖蛟、鑿開秦五龍、大河口、打開龍門口撤干伊陽江等不可勝數。口耳相傳的故事折射了歷史的影響,真實的歷史卻湮沒在黃土之下,讓人迷離難辨。
由于治水的豐功偉績和無私無畏的品德,大禹贏得了舉國上下的擁戴,舜封大禹為夏伯,封地在今河南登封、禹州一帶,并確定禹為其繼承人,讓他幫助治理天下。大禹佐政后,依然保持艱苦勤儉的本色,穿著破舊的衣服,吃的是粗茶淡飯,每天不辭辛苦地到處奔波,處理各個部落間的事情。大禹還注意農時,并根據不同的地形和物產,首次規劃全國的行政區域,把全國劃為幽、冀、青、揚、豫、兗、徐、并、益等九州,并用九州之銅鑄造了分別象征九州的大鼎。“茫茫禹跡,劃為九州”,就是說九州的劃分,是大禹經過實地考察后確定的。
舜在確定大禹為繼承人十七年后而崩,大禹避舜之子商均于家鄉河南登封的陽城,天下諸侯都到陽城朝拜大禹,于是大禹遂即天子位,定都陽城,建立夏后國,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的統治者。大禹建都陽城后,非常謙謹,認為自己品德不及堯舜,因而不稱帝而稱王。這就是后世總以禹為大禹王的緣由。大禹定都陽城十年后,東巡到會稽時而駕崩。禹死以后,把天下禪讓于益,夏啟破壞了原始的禪讓制,自立為王,建國號為“夏”,因此自夏啟開始,中國進入了家天下的奴隸制時代。
史載“禹都陽城”,“禹居陽城”,這兩句話上世紀引發了不少的爭論。禹都陽城的地望在哪里?1959年,考古學家徐旭生來登封調查“夏墟”,最后他認為嵩山腳下的古陽城 “是一種普遍的說法,也是較正確的說法”。1975年至1981年,登封籍考古學家安金槐主持發掘了王城崗遺址,并發現了人牲奠基坑,大家推測這就是“禹都陽城”、“禹居陽城”的所在地。于是,考古界泰斗夏鼐先生于1977年來參加了“登封告成發掘現場座談會”。河南省考古工作隊還在告成建設了古陽城陳列館,展覽王城崗遺址和東周陽城遺址出土的文物。但王城崗遺址太小,很難使人都相信這就是“禹都陽城”。1996年至2005年,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與夏商周斷代工程又在王城崗繼續考古發掘,發現了一座面積近50萬平方米的大城址和新的實物證據,夏商周斷代工程委員會的專家們興奮不已,根據出土文物和碳十四測年以及城址的地望,結合多學科的科研成果鄭重公布:王城崗城址是公元前2070年左右的夏代初期都城“禹都陽城”。
嵩山不會忘記大禹,嵩山地區的人們更承襲著大禹的文化基因。啟母石后萬歲峰的山崖上,有一處長方形的石痕,人們傳說是上天為表彰大禹治水有功而給大禹刻的石匾,石匾東面還有一處紅色石痕,仿佛大禹手執治水工具英姿勃勃地屹立在那里。從嵩山世界地質博物館東望虎頭峰,山體仿佛大禹氣定神閑地坐在那里,以防潁河蛟龍再次作亂。這些遺跡都充分說明嵩山永遠銘記著大禹這位治水英雄。這些如果有演繹、想象的成分,那么民風民俗則是真實地反映了大禹的影響。在嵩山地區,人們把大禹當作三官之一的水官而敬奉,并且敬奉在中間位置,地位高于天官堯和地官舜。當拿起筷子吃飯的時候,人們就會想起大禹的發明;當鬧洞房的時候,人們就會想起大禹新婚燕爾的情景;當正月十五掛燈籠的時候,人們就會想起大禹挑燈夜戰治理焦河的精神;當喝小米湯的時候,人們似乎就會看到大禹治水時揮汗如雨的情形;當春節玩社火獨角舞的時候,人們仿佛又回到了大禹治水成功后先民們載歌載舞的時刻;當蹺起二郎腿時,人們就會想起大禹身先士卒和老百姓一起挖土鑿石的故事。相傳為了治水,大禹腿上的汗毛都被泥水磨光了,累得膝蓋硬得彎不下去,坐下去也只能直直地伸著腿,他的腳板上結了一層厚厚的繭子,五個腳指頭都并不攏。所以后來大禹走路的姿勢有別于常人,后世的道士們作法事時的踏罡步斗,因是模仿大禹而被稱為“禹步”。“三過家門而不入”、“乘龍快婿”、“一言九鼎”、“匾掛石崖”等更成為嵩山地區人們的口頭禪。
大禹根在嵩山,家居在嵩山,治水在嵩山,建都在嵩山。他劈九山,通九澤,決九川,治服了洪水,使華夏民族躲過了一場空前的浩劫,《左傳》曾記載說,東周時劉定公至潁,曾盛贊說:“美哉禹功!明德遠矣。微禹,吾其魚乎!”是啊,如果沒有大禹,我們恐怕早就成為魚類了。因此,周恩來總理、溫家寶總理都稱贊大禹是我國第一位水利專家,也就是順理成章的歷史評價。大禹以民為本、公而忘私、不畏艱險、以身作則、敬業奉獻的精神,已成為我們民族精神的內核,已成為我們民族的集體基因。
說不盡的大禹,說不盡他的故事,說不盡他的功績,說不盡他的影響。在我們瞻仰古陽城陳列館內大禹的畫像和嵩陽書院道統祠內的大禹半身雕像時,我們可以自豪地說,大禹是嵩山的英雄兒女,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真正的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