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母石 張愛圖 攝
啟母石——
大禹精神的象征
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最終經過13年的努力,把洪水導入到大海,使百姓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由于治水有功,舜將部落聯盟首領之位禪讓于禹。之后,禹的兒子啟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
鄭州的嵩山腳下,是夏王朝初期活動的中心地區,也是大禹活動的最重要地區。如今,這里留下很多有關大禹的傳說,還留有啟母闕、啟母石、大禹園、太室闕、古陽城遺址、王城崗遺址、徐莊禹洞等大量的大禹文化勝跡。前不久,登封市還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大禹文化之鄉”。
《淮南子》載:“禹治鴻水,通軒轅山,化為熊,謂涂山氏曰:‘欲餉,聞鼓聲乃來。’禹跳石,誤中鼓。涂山氏往,見禹方作熊,慚而去。至嵩高山下,化為石,方生啟。禹曰:‘歸我子!’石破北方而啟生。”啟母石,就是這個記載里提到的大禹妻子涂山氏生下兒子啟后變成的那塊巨石。
為了紀念大禹治水的功勞和其妻涂山氏對其治水無私的支持,人們在啟母石旁修建了啟母廟。到了東漢(公元124年),又在廟前修建了啟母闕。啟母闕的闕身上,鐫刻的闕銘記述了夏禹及其父鯀治水的故事和贊揚啟母的功績。闕身四周還雕刻有宴飲、車馬出行、百戲、蹴踘等60幅畫像。既有歷史故事,又有當時人們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位于登封市東南告成鎮的王城崗及陽城遺址,是一處以豫西龍山文化類型中晚期為主的遺址。在王城崗遺址新發現的大城,面積約30萬平方米,是目前在河南境內發現的最大的河南龍山文化晚期城址,為王城崗是“禹都陽城”之說提供了有力證據。遺址內發現的埋有人骨的祭祀坑和用于祭祀的人頭骨,以及很能反映使用者身份的玉石琮和白陶器等高規格遺物,都說明這一遺址是古代中原地區重要的中心聚落之一。新密古城寨城址及新砦遺址的發現,都為大禹在這一帶的活動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大禹是中國文化精神的肇造者,從大禹文化中,我們更可以體會到數千年來勤勞、智慧、勇敢、奉獻、堅毅不屈、萬眾一心戰勝困難的民族精神,大禹的精神也在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