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叔牙管仲是管子思想創建者和齊國霸業的領導者
2014/4/17 17:51:38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首先是黃帝,實現了天下歸一,帶領華夏民族進入文明社會,是人文初祖。其次是周公,締造了延續至今的中華政治和道德文明。再次就是管仲和生死之交的鮑叔牙全面的繼承和發展了周公的思想,共同創建了中華文明史上第二個高峰——管子思想體系,從而開啟了諸子百家各種學說的思想源頭;成就了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業,維護了華夏民族的發展和繁榮;甚至對于今天的治國方略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鮑叔牙沒有著作傳世,歷史對他的記載也不多。好像他除了推薦管仲之外,就沒有什么大的作為了。好像《管子》一書所闡述的管子思想體系以及齊國稱霸天下大業都是別人的功績。這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這個問題已經引起了不少專家學者的關注,通過考古學等學科的新發現和專家們更加系統縝密地研究,歷史的真實正在慢慢浮出水面。本文側重于論述鮑叔牙在管子思想體系的創建和實踐之中的作用,以期恢復歷史的本來面目。
鮑叔牙不但在道德上是千古贊頌的圣賢,不但在交友從政上是萬代彪炳的楷模,不但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文化方面具有卓越的才能,而且和他的摯友管仲一起是是管子思想體系的創建者和齊國霸業的領導者。
一、為了更好地論述以上觀點的正確性,首先讓我們簡要地了解管子思想體系的主要內容。管子思想主要體現在后人編著的《管子》一書中。其內容歸納如下。
——首倡 “禮義廉恥” 國民道德教育,將之作為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對待,這一思想被儒家繼承,成了儒家思想的核心。
——以民為天,以人為本,富民強國的民本思想。“政之所行,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主張“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富民而強國才是正路。他“以民為天”的民本思想,比后世統治者標榜的“愛民如子”要先進得多。這也是管仲鮑叔牙不為后世統治者推崇的重要原因。
——以德治國。德,不是品德,而是德政。德政是承接以民為天這個基本概念的。主張強國首先要富民、要發展經濟。德政,管仲具體劃分為六個方面,稱為“六興”:
第一興,厚其生。開辟田野,建造住宅,改善人民的生活;
第二興,輸之以財。廣開財源,便利貿易,讓人們發財致富;
第三興,遺之以利。疏浚積水,建造橋梁,給百姓提供便利;
第四興,寬其政。薄收租稅,寬簡刑法,實行寬松的政治;
第五興,匡其急。養老養孤,吊喪問禍,救人危急;
第六興,振其窮。寒則給衣,饑則給食,救助窮困。
實行了德政,上和下都要有禮儀,貴與賤都有本分,長與幼都守秩序,貧與富都守法律,也就建設了和諧社會。這對于今天的國家建設都有著重要的啟示。
——以法治國。管子思想體系中“依法治國”的思想,系統而完備。從法的重要性,到法律制度的建設、法律的執行等各個方面一應俱全。例如他強調“正法直度,罪殺不赦,殺戮必信,民畏而懼。武威既明,令不再行。”翻譯過來就是:法律公正,制度明確;殺有罪,不寬赦;執行刑罰一定說到做到,民眾就會畏懼。權威明示于眾,法律就不必一再重申。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嚴格執法,公開執法。管子思想也正是后來法家們的理論基礎。
——軍事思想。管子思想主張首先是以德服人,其次則是通過謀略,再其次是外交,最后才是出兵。不打沒有準備的戰爭,不打沒有把握的戰爭是管仲的軍事思想的一個基本原則。因此,管仲指揮下的齊軍沒有打過一場敗仗。管仲對于賞罰、軍費、建制、號令、武器、地圖、敵情等等幾乎每一個軍事要素都有具體的要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的概念首先來自于管子思想。《孫子兵法》基本照搬了管子思想的理念,是管子軍事思想的整理版。
——市場經濟。先富民,后強國。本著這樣的思路,減免農業稅,鼓勵庶民墾荒種地,多打糧。將鹽鐵這兩項產業掌握在國家手里,開展國際貿易,賺外國的錢。此外,實行“關幾而不征,市正而不布”的政策。商業稅收幾乎不征,市場運作極少干預,讓市場決定商業的命運,讓競爭決定誰是強者。簡便通關手續、降低通關費用,吸引了普天下的商賈,迅速使齊國成了當時整個周朝的貿易中心。
——哲學思想。管子的哲學思想博大精深,兩千六百年前在辯證法和唯物論方面達到了驚人的高度。他對許多哲學現象進行定義,譬如規律、規范、勢等詞匯,都是管子當初為我們定義的。“道”是管子重點講解的一個概念,他說:“道在天地之間,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是故有道之君子,其處也若無知,其應物也若偶之。靜因之道也。”這個概念由管子提出并進行解釋,后來老子寫《道德經》,繼承和發揚了管子思想關于道的概念。《道德經》重點發揚了管子思想關于辯證法的部分,而《墨子》則重點發揚了管子思想的唯物主義部分。
管子思想體系的創建,不但將華夏文化發展到一個新的水平,而且使齊國成為春秋首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尊王攘夷,維護了華夏民族的繁榮和發展。
二、管子思想體系形成之學習和理論探討階段。
任何偉大的思想體系的誕生,都是時代的需要,是經濟基礎和社會上層建筑運行到一定時期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幾個或一批時代的精英共同奮斗的結晶,而絕不是一個先知先覺拍腦袋拍出來的。例如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所遵循的毛澤東思想,就是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人民,學習馬列、結合中國實際大膽實踐創新的群體行為的理論總結。如果沒有波瀾壯闊的反帝反封建、抗日救國、推翻蔣家王朝的人民戰爭實踐,沒有黨中央領導集體的配合默契的成功領導,也就不會有毛澤東思想的誕生。博大精深的管子思想體系產生,也是一個團隊的實踐、探索和理論歸納的成果。管仲鮑叔牙就是這個團隊的核心。
管子思想體系誕生的過程,應該有三個階段。一是學習前人的學術并進行理論探討的階段;二是將學到的經驗和創新理論運用于富民強國的實踐中去的實踐階段。三是從理論上進行高度的概括和總結的理論階段。《管子》成書他們沒有參與,除此之外他們活動的歷史軌跡都充分說明他們是管子思想體系的共同創建者和齊國霸業的領導者。
公元前723年管仲生于潁上。其祖上原是姬姓貴族,父親管山(一說叫管嚴)早年去世,到管仲這里已經淪落到衣食難繼的程度了。管仲在貧窮中度過了童年。因家貧,做過馬夫,做過小商販。公元前708年,15歲的管仲與鮑叔牙相識。鮑叔牙比管仲大兩歲,其父鮑敬叔是齊國大夫,有采邑,家境較好。鮑叔牙和管仲志同道合、相互賞識、一見如故。鮑叔牙拿出錢財來,和管仲一起經商,一起游學,一起了解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山川形勢,也做了一些參戰、參政的初步實踐。管仲在回憶這段經歷時說:“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遇,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管仲的這一段話,充分體現了鮑叔牙對于管仲的知遇之恩、扶助之義和朋友之情。
至公元前697年這十一年中,他們以經商的名義朝夕相伴,走遍了中原各國。主要的還是共同學習切磋周公和姜子牙的學說,觀察各國的政治經濟形勢,逐步形成了“富民強國、尊王攘夷”的管子思想的基本理念,并且在道德學識方面,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這樣,他們被聘為齊國公子的師傅,才是順理成章的。
在這十一年的共同學習過程中,他們奠定了共同的思想理論基礎,堅定了富民強國、報效國家的共同志向,所以才會對經商的好壞、分利的多少、從政的得失乃至生死,不以為意。只有這樣理解,所謂的“管鮑之交”才有了最為恰切的解釋,對于管仲鮑叔牙一些超乎常理的言行才會得到最終的理解。只有共同理論基礎、共同志向的朋友才是最高意義上的朋友。馬克思、恩格斯是如此,管仲鮑叔牙也是如此。
管鮑出仕為公子的師傅,筆者以為還得益于他們進行地一次得意的炒作,吸引了齊僖公的眼球。在管鮑具有一定聲望的情況下,他們發出了一個超出常理的信息:管鮑合伙做生意,管仲屢屢多分財務,鮑叔牙不以為貪;管仲為鮑叔牙謀事不成,鮑叔牙不以為他愚笨,;管仲三次從政三次被開除,鮑叔牙不以為他沒有能力;管仲在戰場上屢屢逃跑,鮑叔牙不以為他貪生怕死。這一消息傳播出去,輿論嘩然。這兩個人不是一對傻瓜,就是兩位大賢!從而引起了輿論的高度關注。果然齊僖公招見了他們。管仲和鮑叔牙將他們二人十一年來學習的周公、姜太公的理論和自己的創建滔滔不絕的向齊僖公進行了闡述,贏得了齊僖公的高度贊賞,遂拜為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的師傅。
從公元前697年到692年之間的5年間,他們以初步創建的管子思想體系教授自己的學生。并且不斷的聚會,暢談富民強國的遠大志向,完善思想體系的各個方面,結交齊國朝廷的權貴,如高溪、隰朋等,為實現其遠大理想而奔波著。
公元前692年,即位兩年的齊襄公荒淫無道,天怒人怨。鮑叔牙敏銳的預感到“君使民慢亂將作矣”果斷的選擇了莒國作為躲避戰亂伺機再起的場所,奉公子小白投奔莒國。管仲也奉公子糾投奔魯國。開始了長達7年之久的管鮑分離時期。空間上的分離,不會阻礙他們之間的聯系。他們肯定會經常信使往來,交流學習心得、切磋富民強國的志向和各種具體措施,從而使以管子命名的思想體系逐步孕育發展。
至此,經過管仲和鮑叔牙23年的不懈努力,所謂管子思想體系在理論方面的建設已初具雛形。在這個過程中,管仲和鮑叔牙發揮了核心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三、將管子思想體系付諸富民強國的實踐,獲得極大成功的階段。
一個思想體系順利付諸實踐,需要政權的穩定支持。否則這種改革就有夭折的危險。從商鞅到王安石,這在歷史上是不乏其例的。唯獨管仲的改革能夠順利推行四十余年,這與鮑叔牙的努力是息息相關的。這個階段有以下幾個環節突顯了鮑叔牙在實踐管子思想體系的波瀾壯闊的斗爭中無可替代的領導作用。一是桓公即位;二是乾時之戰;三是赴魯救管;四是讓賢薦管;五是全力支持;六是犯顏諍諫。
一是以鏃失之智助桓公即位。《左傳·莊公八年》云:“初,襄公立,無常。鮑叔牙曰:‘君使民慢,亂將作矣。’奉公子小白出奔莒。”充分表現了鮑叔牙對形勢敏銳的感知能力和準確的把握,是一個高明的政治家。
公元前686年公子無知與連稱、管至父內外勾結,殺齊襄公,取代君位。雍廩等人殺公子無知,致使君位虛置,齊國大亂。這就充分證明了鮑叔牙“君使民慢亂將作矣”論斷的正確性。襄公無后,新的國君要在公子糾和公子小白之間選擇。按照長幼順序,應該公子糾即位,但上卿高溪等傾向小白,大臣們意見不一。于是高溪秘密派人給小白送信,著其火速回國,搶先即位。在管仲和鮑叔牙攜各自的公子回國搶奪君位的比賽中,鮑叔牙技高一籌。首先是鮑叔牙在小白避難地點上沒有選擇遠離臨淄的衛國(小白外祖母的國家)而是選擇了距離臨淄較近的莒國。在實踐和空間上占盡了先機。另一方面,據《呂氏春秋·貴卒》云:“鮑叔因疾驅先入,故公子小白得以為君。鮑叔之智應射而令公子小白僵也,其智若鏃矢也。”鮑叔牙面對即將連發而至的管仲的箭鏃,立即叫小白裝死,騙過了管仲,贏得了時間,先期到達臨淄,終于在高、國二位上卿及其他卿大夫的支持下登上了君位。在這一段斗爭中,鮑叔牙智若鏃失的才能和聯絡關鍵人物迅速掌控局面、奪取政權的智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同時也為管子思想體系付諸實施,奠定了一個堅實的政權基礎。
二是乾時之戰鞏固政權。齊桓公剛剛即位,立足未穩,魯國重兵壓境,妄圖以武力為公子糾奪回君位。這場不可避免的戰爭關系到齊國的安危和剛剛坐上君位的齊桓公的生死存亡,也關系到管鮑推行改革的成敗。此時鮑叔牙慨然率兵出征,以卓越的軍事才能將魯國大軍打得丟盔棄甲,并且還占領了魯國的汶陽之地。這一仗鞏固了齊桓公的政權,其意義不亞于新中國建國之前的三大戰役。
三是赴魯救管搶救人才。鮑叔牙和管仲的志向是推行改革、富民強國、稱霸天下。齊國的政權穩定下來,但是推行改革、實踐管子思想體系的親密戰友管仲還在魯國,還在敵對陣營里。這是鮑叔牙最為憂心忡忡的事情。具《管子學刊》《鮑叔牙事跡考》寫道:“鮑叔牙到魯國以委婉的外交辭令將管仲迎接回齊國”。也有的記載是鮑叔牙派隰朋前往魯國救回管仲。筆者以為:有關自己最親密戰友管仲的生死和改革成敗的問題,鮑叔牙一定是萬分關注的,可以說超過了其他的一切。他親自前往魯國救回管仲的行動時可信的。而在形勢錯綜復雜千變萬化的情況下,說服魯國君主、戰勝足智多謀的魯國相國施伯,將管仲毫發無損的救回,是需要大智慧的。鮑叔牙以回轉乾坤的勇氣和智若鏃失的才能,挽救管仲于千鈞一發之勢,也可以說是挽救了這場尚未開始的改革。
四是讓賢薦管屈己下之。管仲箭射桓公,齊桓公誓報這不共戴天之仇一定要殺之而后快,也是合情合理的。鮑叔牙要讓齊桓公赦免管仲的罪過,推辭掉讓自己做宰相的令旨,讓齊桓公任命管仲作宰相,這個彎子確實扭得也太大啦!這需要鮑叔牙高尚人格對桓公的影響,更需要智慧的宏大。鮑叔牙做到了。
鮑叔牙從公元前697年被任命為公子小白的師傅到685年小白登基,12年間兩個人朝夕相處,尤其是莒國避難時,可以說是相依為命啊。鮑叔牙對于小白是悉心教導、耳提面命,把一個茫然無知的毛頭小伙培養成了一個胸懷大志的有為之君。在這相依為命的12年中,小白對于師傅鮑叔牙的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是了如指掌的。在奪取君位的斗爭中,鮑叔牙智若鏃失的才能,在乾時之戰中表現出來的軍事才能和出使魯國剪除公子糾的外交才干更是佩服有加。有這樣忠心耿耿、才能卓絕的師傅作自己的宰相,那是再恰當不過的了。《國語·齊語》云:“桓公自莒反于齊,使鮑叔為宰。
但是,鮑叔牙堅決的拒絕了他的任命,推薦了死囚管仲。他苦口婆心以貶低自己反襯管仲的才能,表現了亙古未有的高風亮節。他對齊桓公說:“寬厚仁慈,使人民感恩,我不如他;治理國家不違背它的準則,我不如他;用忠誠信義結交人民,我不如他;制定禮法道德規范成為全國人民的行為準則,我不如他;(兩軍交戰)在營門前擊鼓助威,使人民勇氣倍增,我不如他。如果單求齊國的治理則我和高溪就可以了,如果要富民強國稱霸天下,則非管仲莫屬。”通過鮑叔牙幾次耐心的解釋,齊桓公有些心動,但對于管仲箭射自己仍然無法釋懷。
鮑叔牙又高屋建瓴的指出:箭射您不但無罪,而且有理。他說:管仲箭射您,說明他忠于自己的主人公子糾。如果您重用他,他也會忠于您,為您射下一個稱霸天下的齊國來。況且您能重用弒君的囚犯,必將獲得寬容大度、禮賢下士的好名聲,使天下德才兼備的人聞風而來歸順齊國。那麼齊國的大治就要來臨了!
這一次次忠誠無私睿智謙讓驚世駭俗的言論,終于徹底征服了齊桓公,終于下決心赦免了管仲的死罪,并任命他為宰相,繼而還尊稱他為仲父。鮑叔牙為管子思想體系的貫徹實施,為齊國的霸業,選定了一個無可替代的主帥。
五是建構長期穩固的權力體制全力支持管仲行使權力。長期以來,始終有一個問題橫亙在筆者心頭無法排解。那就是鮑叔牙具有高尚的道德、非凡的的治國才能和卓著的功勛,為什么自己執意不做宰相一定要推薦管仲做呢?
固然鮑叔牙自知缺乏變通之術,但這不是根本的。根本的還是他深知仕途險惡,保守勢力的強大。如果沒有一個長期穩固的權力機構保證,那麼富民強國、稱霸天下的改革勢必夭折。
于是他首先為齊國制訂了一個“富民強國、稱霸天下”的治國方略。繼而構建了一個長期穩固的權力體制。這就是:將管仲推舉到宰相的位置,極大地發揮他的治國才干。而自己以齊桓公師傅的地位,齊桓公登基后作為太傅,和高、國二位上卿傾心輔佐齊桓公組成穩固的國家權力中心,確保管仲治國有一個長期穩固的政權保證。國君加上三公,就像現在的人大常委會,是最高權力機構。最高權力機構穩固,就為管仲前臺的行政順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都實行了三公六卿制度。三公是太師、太保、太傅,位置很高,但不具體管理國家行政事務。然而對于有關國家安危存亡的大事,如干預君主的廢立、國策的制定等,具有一定的參與決策的權力。而宰相等六卿則具體管理國家政務,相等于現在的國務院,屬于行政權力。
鮑叔牙力薦管仲,自己究竟擔任了什么官職?歷史上沒有明確的記載。有人說典籍中記載的大司諫東郭牙,可能就是鮑叔牙。也只是猜測而已。有人說作了亞相,也不知道有什么根據。有人說在管仲去世后鮑叔牙做了宰相,那是以后的事情了。我們現在說的是齊桓公即位之初的事。按照情理推測,如果不給鮑叔牙安排一定的位置,齊桓公是過意不去的,也是難于服眾的。鮑叔牙由小白的師傅,在小白即位后升任太傅既符合自然升遷的慣例,又符合齊桓公對師傅恩德的報償,更何況鮑叔牙師傅自己也愿意這樣安排。
也許有人會說:如果鮑叔牙位置這么高,為什么歷史典籍中沒有記載呢?據筆者看來這恐怕和我們歷來重行政、輕決策權力的觀念有關。到現在也有輕視人大、重視國務院的人;還有輕視董事會、重視經理的人。再者高、國二位上卿都是周天子親封的上卿,地位無疑是很尊崇的,典籍中對他們又記載了多少呢?
鮑叔牙作為齊國的太傅,為齊國推行管子思想體系構建了一個長期穩固的權力體制,從而保證了管仲大刀闊斧的改革四十余年,全身而退壽終正寢全然沒有后顧之憂。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創舉呀!作為齊桓公的師傅,除鮑子無其能量也,除鮑子無其雅量也,除鮑子無其遠見卓識也。
六是犯顏諍諫,作管仲堅強后盾。
眾所周知,齊桓公并不是一個出類拔萃的君主。他貪色、貪酒、喜歡圍獵,生活作風也非常糜爛。但是,他全心全意的信賴自己的師傅鮑叔牙,并且聽從了鮑叔牙的諍諫,任用了自己的仇人管仲做宰相。就這些,也就決定了他春秋首霸的當之無愧的地位。領導者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用人,鮑叔牙的這個學生還是深諳此道的。
當然,在任命管仲之初,齊桓公對與管仲是不那么信任的。在遇到小人的讒言時,他對于管仲的信任也發生過多次的動搖。在這些關鍵時刻,都是鮑叔牙挺身而出,義無反顧的向齊桓公犯顏諍諫,從而挽救了管仲、挽救了改革。在歷史典籍中,有以下幾則記載。
因為宋夫人事件,桓公大怒,不顧管仲的反對出兵宋國,受到宋國和其它諸侯國的合擊而大敗。齊國政治陷入危險的境地,齊桓公和管仲的信任出現了危機。鮑叔牙毫不猶豫的支持管仲的意見,直截了當的對齊桓公說:“必用夷吾之言。”
齊桓公五年宋伐杞,桓公欲伐宋,管仲認為應當通過外交的手段解決,為鮑叔牙所贊同。鮑叔牙對桓公說:“公行夷吾之言。”(《管子·大匡》)
齊桓公七年,狄人伐衛,齊桓公要為衛君筑城。隰朋、賓胥無覺得衛國被滅理所應當,管仲則諫議幫助衛國。桓公咨詢鮑叔牙,鮑叔牙說:“君行夷吾之言。”
在管仲的治國之策和齊桓公、和大臣們發生矛盾時,鮑叔牙總是毫不猶豫的向齊桓公進言:必用夷吾之言。從而保證了管子思想和推行改革的順利進行。
隨著改革的進展,齊國開始出現了富民強國的大好形勢。在成績面前,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保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作風的,也不是所有的人能夠及時發現并且能夠有力制止的。但是鮑叔牙以無與倫比的品德和才能,挺身而出承擔了這個歷史重任。首先是齊桓公在一次飲宴之中得意忘形的要臣下為他祝酒。鮑叔牙看到君主的傲氣不利于齊國的霸業,立即站起來對齊桓公說:愿主公不要忘記在杞國避難時所受的苦!愿寧戚不要忘了做牛倌所受的苦!給了洋洋得意的君臣一記當頭棒喝。鮑叔牙意在規勸他們不要忘記過去艱難的歲月,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以保持齊國的強盛。德高望重忠心耿耿的鮑叔牙語重心長,齊桓公君臣欣然接受。
根據《說苑·正諫》記載,齊桓公欲鑄大鐘以紀其功,自列眾多偉績,鮑叔認為不可。他說:“昔者公子糾在上位而不讓,非仁也。背太公之言而侵魯境,非義也。壇場之上詘于一劍,非武也。侄娣不離懷袵,非文也。”按鮑叔牙的觀點,桓公早年與年長的公子糾爭奪王位是不仁;違背太公的話,侵占魯地是不義;在柯之盟的時候,被魯國國君武力所迫,是不武;個人生活不檢點,是不文。鮑叔牙這一番諍諫,道盡了齊桓公行為的丑惡,一點也沒有留情面。這只有鮑叔牙才能說得出,也只有鮑叔牙才能夠揭這個“龍鱗”。從而打消了齊桓公傲慢自大的作為,繼續保持了奮發圖強的創業精神。
上海博物館出版的上博簡(五) 中也有《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講到鮑叔牙與隰朋兩人在齊桓公晚年諷諫桓公遠離佞臣豎刁、易牙,在政治上應當實施新舉措。諫議為桓公采用,取得明顯政治效果。
總之,在推行管子思想體系的過程中,在一定意義上說,是鮑叔牙為此選定了改革的主帥,提供了長期鞏固的政權保證,獲得了齊桓公始終如一的信賴和支持,取得了富民強國稱霸天下的輝煌功業。鮑叔牙和管仲是齊國霸業的領導者,是毫無異義的。
四、歷史對鮑叔牙的評價。
據《晏子春秋·內篇問下》記載,晏子對齊景公說:“桓公從車三百乘,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左有鮑叔,右有仲父。”就是說是因為鮑叔牙和管仲的襄助,齊桓公才得以稱霸天下。晏子是戰國時期齊國的名相,以他的切身體驗,將齊國稱霸天下的功績,記在管仲鮑叔牙身上,是非常有見地的。而他將鮑叔牙的名字開列在管仲之前,也體現了他對鮑叔牙的充分肯定。
又據《大戴禮記·保傅》云:“桓公垂拱無事而朝諸侯,鮑叔之力也。”是說齊桓公沒有費多大力氣就使諸侯都來朝拜他,這是鮑叔牙的功勞哇。為什么這樣說呢?《呂氏春秋·贊能》云:“管子治齊國,舉事有功,桓公必先賞鮑叔,曰:“使齊國得管子者,鮑叔也。”再一次證明了一個歷史的事實:沒有鮑叔牙則沒有管仲,沒有管仲則更沒有齊國的稱霸天下。
管仲評價鮑叔牙更是情真意切、感慨萬端。他敘述了那段鮑叔牙對他的理解、寬容、扶助、救護、推薦、支持的名言之后,用一句話總結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將鮑叔牙與自己的父母并列,且尤勝之,這對鮑叔牙是何等的推崇和何等的感激涕零啊!所謂“管鮑之交”的主角、主要的付出者、其高尚精神的主要體現者是鮑叔牙,其人格魅力和高尚品德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瑰寶,將光照千秋!
再據《, 史記·管晏列傳》云:“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 司馬遷文中由衷的感嘆道:“ 天下不多(贊譽)管仲之賢,而多(贊譽)鮑叔之能知人也。”可見當時天下人,對于鮑叔牙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是充分肯定的,是廣泛贊譽的。
在歷史上被尊稱為圣人的孔子更是將鮑叔牙作為當時最著名的賢人予以贊揚。他說:“齊有鮑叔牙,……知賢,智也;推賢,仁也;引賢,義也。有此三者,又何加焉?”以孔子睿智而嚴格的標準來衡量,鮑叔牙是當時無與倫比的賢人,是圣人心目中的圣人。
綜上所述,管仲和鮑叔牙二人不但創造了朋友之間的最高境界——管鮑之交;更是世世代代的從政者的輝煌楷模,也為成功的改革樹立了光輝的榜樣。無數歷史事實雄辯的證明:鮑叔牙和管仲是管子思想體系的創建者和齊國霸業的領導者。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華鮑氏網(2014-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