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男,安徽人,父親管莊,做過齊國的大夫。管仲父親死后,管仲就和老媽相依為命,家里很窮,管仲就想到了當小販,可手頭有點緊,本錢不夠,于是他想到了跟他從小一起光屁股長大的鐵哥們鮑叔牙。
說起鮑叔牙這哥們,就倆字:厚道,有名的厚道!話又說回來,要是他不厚道,我們的管仲兄才不會跟他合作呢。
一拍即合,這哥倆就這樣開始做生意了,管仲貧農,出的錢少,鮑叔牙富農,出得多點。
這生意呀,開始做得還不錯,賺了點兒錢,等到分紅的時候,鮑叔牙豪爽地說:“咱兄弟之間沒話說,平分吧”
管仲點點頭:“是呀,咋哥倆誰跟誰呀!”
鮑叔牙把錢一算,兩人一人一半。
管仲接著說:“老兄,能不能多分我點?俺老娘最近天天喝腦白金,我這錢是不經花呀!難呀……”
鮑叔牙非常爽快:“行,多分你兩成。”
分紅完畢,兩人接著做買賣,生意仍然不錯,沒過多久又該分紅了。照舊,還是平分。算完之后,管仲說了:“哥哥,我最近加班可加得厲害,得給我加班費呀。”鮑叔牙一聽,嗯,在理。難怪最近總看見管仲夜里留在公司看A片,眼睛都熬紅了,實在辛苦得很,“行,多分你兩成。”
就這樣,周而復始,我們的管仲同學每次總要多分點錢。旁邊的人看不下去了,都來勸鮑叔牙:“老鮑呀,你怎么這么傻?你出的錢多,怎么反而分的錢少呀?管仲這小子太貪財,跟他散伙算了。”
鮑叔牙卻說:“管仲是因為家里困難才多拿些錢,并不是貪財。”
管仲僅僅這樣也就算了,可這小子,不安分,整天出些餿主意,玩些新花招,結果屢屢搞得大家灰頭土臉,血本無歸。
有人就問鮑叔牙:“管仲這是什么腦子啊,你要是聽他的, 早晚得賠到傾家蕩產。”
鮑叔牙說:“這怎么能怪管仲呢,他出的可都是貨真價實的金點子,之所以都沒成功,那只是因為時機不對罷了。”
無語,真是個厚道人。
管仲可能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了,加上經濟危機來了,生意不好做,走,考公務員去。
于是,管仲棄商從政,做了一名小小的公務員。可是,人要是不順,做什么都不順,管仲做過三次公務員,三次都以被辭退收場。管仲心里這個氣:“靠,誰說公務員是金飯碗,我還一個錢沒來得及貪呢,就被炒了!”
這時候,旁邊有人冷眼看著管仲,對鮑叔牙說:“瞧你那朋友,什么人吶,怎么做什么都不成吶."鮑叔牙倒不在意:"這怎么能怪管仲呢,他被辭退不是因為他能力不強,而是因為領導眼瞎."
走投無路了,管仲大喝一聲:當兵去。當兵就要打仗,我們的管仲每次都是雄糾糾,氣昂昂,跟著大伙一起出發, 每次又都是走到一半就趁別人不注意的時候自己悄悄溜回來了。
又有人對鮑叔牙說:“瞧你這朋友,狗熊一個!”
鮑叔牙說:“這怎么能怪管仲呢,他可不是狗熊,他只是不愿意在那種無謂的權力斗爭中給別人當炮灰,更何況他家里還有老媽要養活!”
當了逃兵的管仲同學又來找到鮑叔牙說:“兄弟,我倆都是有經天緯地之才的人,不能這么窩囊一輩子。眼前,有個天大的事業,你想做不?”鮑叔牙說:“啥事業呢?”
管仲說:“我們的國君有三個兒子,老大是太子姜諸兒,老二姜糾,老三姜小白。這太子姜諸兒,是個好色的紈绔子弟,他成不了大事。那么,齊國的國君就有可能在姜糾和姜小白兄弟兩個中選出一個來。我們不如各選一個去投奔,好好地輔佐他們。將來萬一有變,不論是姜糾和姜小白那個當了國君,我們就相互提攜,那就能干一翻驚天動地的大事鮑叔牙聽了后,想都沒想說:“行,聽你的。”
于是,管仲投奔公子糾,鮑叔牙投奔公子小白。兩人這回開始順了,不久被國君提拔為各自主人的師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