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濟橋獅舞源于鏢行,因位于鄭州惠濟橋而得名,起源于清代中期,興盛于民國時代,距今有二百多年歷史,師徒傳承,譜系清晰。
惠濟橋獅舞是由鏢頭押鏢,為隱藏貨物,而采取舞獅打把式賣藝的方式演變而來。原以武為主,和平時期以舞為先,武與舞相結合是其主要形態。包括平地(單刀、雙刀、梢子棍、繡球、樸刀、春秋刀、三古剎、雙溝、倒脫皮。)上高(6層高,21張桌子),下高(繞四門、竄桌子、挪桌子、沿桌腿、盤大椅、帶角跳、甩獅皮)等套路及羊抵頭、呼雷炮(大、小)、雙呼雷、三釘錘,急急風、五釘錘等鼓點組成。
惠濟橋獅舞所表現的舞與武、舞與樂、舞與民俗相結合的方式是其主要特征。師徒相傳的方式符合了社會發展的特性。獅舞在長期的存續過程中,成為參與體驗者和多數民眾認知社會和人生的知識形態之一,極大地承載了社會和民眾的文化心理和情感需求。具有活態的歷史傳承價值,文化普及價值和民俗研究價值。
2015年,被列為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擴展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