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前,他肩負眾望,千里販棗,卻鎩羽而歸;25年間,他專意紅棗,步履維艱,負重前行;
25年后,他鑄就了中國紅棗領導品牌——好想你。
好想你棗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石聚彬
侯和平題
從河南到河北,從陜西到新疆,因為他和他的“好想你”,全國棗農及紅棗行業從業者達3000萬以上。從中原到北國,從北國到南方,鄭州、北京、上海、廣州、昆明、?……他的2133家“好想你”紅棗專賣店,面對當今挑剔的消費者,卻穩穩地站在500多座繁華城市的市民家門口。
他叫石聚彬,是中國上市第一棗——好想你棗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被世人譽為“中國紅棗司令”。石聚彬1961年出生,工商管理碩士,高級經濟師,河南省人大代表,先后榮獲全國勞動模范、中國十大杰出青年農民,河南優秀民營企業家等,這個棗鄉人民的兒子既自強不息,又隱忍自制;既從善博愛,又大義擔當,這是縈繞在有著8000余年紅棗歷史文化的土地上不絕的棗魂,這棗魂,是新鄭棗鄉兒女世世代代歷久彌新的獨特精神與氣質。
一顆紅棗,激活帶富了全國3000余萬戶棗農,一個紅棗企業實現了“原料買天下,產品賣天下,福音播天下”的紅棗產業格局。
2012年10月30日上午,在新疆若羌縣瓦石峽鎮,50多歲的維族老漢吐迅江拉住到他家里收購紅棗的河南好想你棗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石聚彬久久不放:“是‘好想你’把我們的棗產業帶起來了,也把我們這些棗農帶富了,F在,我把棗樹當娃娃養,娃養大了早晚會離開家,可棗樹永遠不會離開我們!”
從去年10月中旬開始,在風沙迷城的南疆,由石聚彬帶隊、該企業150人組成的紅棗收購隊伍如期在塔克拉瑪干沙漠辛苦跋涉,從阿克蘇到庫爾勒,從若羌到喀什,從農一師、農二師到農三師,每到一處,迎接他們的都是棗農的張張笑臉。
2012年11月13日,撥通了若羌縣委書記郝建明的電話,他說:“由于河南‘好想你’的產業拉動,當地農民的大棗從原來的兩元多一斤賣到現在的30元以上,棗樹真正成了我們縣棗農的搖錢樹、致富樹,這里成為新疆最富的縣。”郝建明補充說,石聚彬是他們全縣人民最尊貴的客人。
“新疆紅棗比中原紅棗晚熟一個月。每年的這個季節,董事長都會親自率隊趕赴南疆。從10月中旬到11月中旬,一個月下來奔波兩萬公里,每天平均行走300~400公里,這樣能基本完成企業全年的收購任務。”屈忠禹,石聚彬的秘書,2012年11月17日下午見到記者時很感慨,“每次到新疆都不適應,氣候干冷,溫差大,董事長臉色發白、嘴唇干裂,再加上勞累,時常會突然流鼻血。”
石聚彬今年51歲,不茍言笑是他的最大特征。2012年11月17日傍晚,剛從新疆回來的石聚彬臉黑了、人瘦了,談起新疆之行,仍激動不已:“新疆大棗前所未有的大豐收,棗的品質明顯變好,大灰棗價格上漲了30%,駿棗上漲了50%。”采訪中,始終沒覺得鮮棗漲價意味著增加他的企業成本,倒是看他滿臉笑意。他說:“咋會不高興。阂皇鞘召弮r漲了,當地棗農收入增加了;二是由于管理、技術提高等原因,大棗品質越來越好,這才是企業和消費者的幸事。”
“好想你”如今開辟了河南新鄭、河北滄州、新疆若羌、新疆阿克蘇四個生產基地,僅新鄭就有10萬大軍在新疆紅棗種植基地或種植或技術指導或做管理。
“好想你”是第一家擁有雙“中國馳名商標”的紅棗龍頭企業、第一個世界紅棗研發中心、第一家擁有8個有機食品的紅棗龍頭企業……“好想你”擁有50多個國家和行業第一。
運作上市,是史上最紅IPO(首次公開募股)。
2012年11月19日,由好想你棗業股份有限公司主導建設的中國國際紅棗綜合產業園項目,在新鄭市完成簽約。該項目計劃總投資23億元,重點建設“一區、兩心、三園、四組團”,即一個年交易100萬噸紅棗及棗制品的交易市場,國家級紅棗技術研發中心、木本糧博覽中心,一個棗博園、一個萬果園和一個植物園,商貿物流組團、生產加工組團、生態旅游組團和新型社區組團。
石聚彬還要搞多少驚世傳奇,人們不得而知。但很多人深信:石聚彬身上一定有著一種獨特的性格,在書寫和延續這種傳奇。當性格在人世跌宕中具備了穩定性,它便在冥冥中鑄成了靈魂。
在棗鄉的土地上,棗樹一次次、一年年地砑過,又一次次、一年年地愈合,脫胎換骨。在棗鄉人的骨子里,深深地扎下了歷挫彌堅的根基。
2012年7月27日正午,高溫34℃。在距石聚彬的老家小石村不遠的新鄭市孟莊鎮“好想你”木本糧生態園,2000多畝的棗園一眼望不到邊,綠色映著烈日,青得逼人眼。腳下是松軟的沙路,寂靜遼遠的上空知了聲此起彼伏。青棗掛得滿枝滿樹,棗樹下套種著整齊如毯的花生,眼前是完美的立體農業:“地上搖錢樹,地下聚寶盆。”
年近五十的孟莊鎮口張村村民趙國安,講述了棗農最隆重的砑棗情結。在棗樹的盛花期,也就是每年的5月到夏至前夕,村民們需要用斧子在棗樹的腰間砍磕出不深不淺的刀印子,每棵樹上至少要砍100多斧子,砍上好幾圈。一季一棵棗樹砑4遍,一個人一天能砑出七八十棵棗樹,在砑棗的季節,這個有1.8萬棵棗樹的園子里,“咔咔”聲晝夜不絕。
原來,砑棗樹是因為夏季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棗樹養分過盛,水分往上走,光長葉子和樹干,反而不結果實。如果給他們來點“挫折”,就會長出香甜的果實。
棗鄉百姓的眼里,他們的兒子石聚彬讓紅棗成為驚世傳奇應該是必然。
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人們種植紅棗的歷史和新鄭這座名城的歷史一樣久遠,但是多少年來,紅棗始終和種棗的人一樣,在自然狀態中生息繁衍。
跌宕,是石聚彬小時候回避不了的情勢。自然災害之年,青黃不接之際,在新鄭那片沙土地上,“一個紅薯一個饃,離了紅棗沒法活”,是石聚彬小時候靠紅棗維持生計的生活素描。
石聚彬14歲那年,媽媽生了場病,聞訊而來的鄉親們這家湊一元錢,那家湊兩元錢,有的拿來十個八個雞蛋,堆到一塊兒湊起了45元的手術費……這一天,成為他一生的定格:他忘不了貧困,他忘不了家鄉的百姓。
上世紀80年代初,作為孟莊鎮小石莊村唯一的高中畢業生,剛滿20歲的石聚彬當上了村長。村子的老人們回憶說:當時這個年輕氣盛的村長沖著全村的男女老少發誓,一定要把紅棗推出新鄭,推出河南,走向全國!
1987年秋季的一個清晨,石聚彬在涼風中裝滿一大卡車鮮棗趕赴深圳。始料未及,貨車在路上走了三四天,經過降雨頻繁的幾個南方城市,幾噸紅棗還沒擺上攤位就全部爛掉。
想起起誓時有人睥睨的眼神,石聚彬心里一個哆嗦。當那天折回老家小石莊的村口時,天已傍晚,倦鳥歸巢,他卻趁天黑透之后才悄悄回到家。
要想結出好果子,需經刀砍斧鑿,第二天,村里百年老樹點醒了這個棗樹下長大的孩子!石聚彬回村辭掉村長職務,背著5萬元的債務,憋足勁要遠走他鄉:踏向他鄉的路無論再苦再累,村民的血汗錢一定要還上。
一別就是五年,漂泊在外,石聚彬說他做的夢不管是什么,最終都結束于家鄉的村子和村外的棗樹林。
孟莊鎮寺西王村今年五十來歲的王副昌清晰地記得,30年前,一到秋天,家鄉的雞心棗成熟了,鮮棗堆積成山,可賣不出去啊,即使賣出去一部分,總也賣不上好價錢。他曾拉著車沿著市縣吆喝,最遠坐大車一路叫賣到長沙。“苦吃得不少,錢沒賺幾個。經常是住一晚上的旅店,賣棗錢就花沒了。”在棗鄉新鄭,像王副昌這樣的心酸故事太多了。
石聚彬決定回鄉!
小石莊村的老人講,石聚彬打小就是一個有靈性的孩子。他曾在塵土飛揚的村道上一身汗半身泥,變著花樣騎自行車,倒著騎,站到車上正著騎,下來讓自行車自己往前跑,拾個東西再攆上,騎上去,玩得不亦樂乎。
在上世紀90年代初,石聚彬史無前例地推出無核大棗。1994年春季廣交會上,新鄭去核雞心棗以每噸2.6萬元的價格遭到哄搶,并迅速走紅深圳、珠海等南方市場。隨后,新加坡等國際市場亦應聲而開。
但是,石聚彬這次遠行,并沒有給公司帶來長久的紅火。許多生產商一擁而上,搶占這個科技含量不高的無核紅棗市場,最后售價急速下降。許多企業在遇到這樣的收益瓶頸時轟然倒下,一蹶不振。
石聚彬又憶起了父輩砑棗樹。通向成功的路上走得越遠,所承受的磨難自然就越多。這是大自然的法則。
從混亂的競爭泥潭里抽身而出,一個個創意讓石聚彬帶著后來命名為“好想你”的紅棗逆風飛揚。新潮“好想你”口香糖一推出,就隨著著名歌手周冰倩的《真的好想你》歌曲一同蜚聲全國,“東方咖啡”紅棗粉也旋即成為人們的杯中新貴。
至此,“好想你”占盡了地利人和,一直領先。“真正的企業靈魂是模仿不來的,創新、求變是紅棗智慧的根。”這位紅棗司令說,任你模仿得枝繁葉茂,深層的根是模仿不到的。緊接著,“新鄭大棗,鄭州特產”也悄然升格為“中國紅棗,河南特產”。
今天,一顆紅棗,不僅讓石聚彬脫離了貧苦,還做成了引領中國的大產業;一顆紅棗,不僅帶富了家鄉父老,還組建起一個全國乃至世界級的紅棗帝國。“好想你”成為中國紅棗的代名詞。
一個擁有理想的人,定會目標篤定,雖風霜雨雪,卻在所不辭;一個擁有信仰的人,定會為事業全力以赴,雖殫精竭慮,卻至死不渝。紅棗,是石聚彬的信仰,是石聚彬的生命。
新的一年,新的期待。
黨的十八大召開,國務院批復《中原經濟區規劃》,帶給我們更大的信心和更多的機遇……
這個時代,風云際會。借此機,我們的《人物》版面世。
是誰,在中原崛起中弓背前行,無言地擔當起社會的使命?是誰,在用心靈的燈火,默默地傳遞著溫暖與感動?從本期開始,我們將定期推出在這個非凡歷史時期涌現出的具有影響力的,在全國各行業、各領域、各階層中的河南籍精英人物。
相信精神力量,聚焦正能量。走近他們的身邊,貼近他們的心靈,讓故事感知使命,讓心靈感懷溫暖,讓精神感動中原。
“面對弱者或有困難的人,石總善良得像一個農夫。從‘萬佛苑’中8800尊佛像身上,可讀到他虔誠而寬厚的心。”
——公司員工羅倩
在棗鄉新鄭,百年棗樹隨處可見,七八百年的棗樹也不稀罕,穿越久遠的歷史仍年年櫛風沐雨地開花結果。棗文化,成為這方熱土的寶貴資源。
“好想你”新鄭廠區,工匠進行著一項浩大的工程。因為棗樹木質堅硬,適宜雕刻,自然死去或因重大工程砍伐的棗樹,在這里被雕刻成栩栩如生的羅漢、彌勒造像。計劃完成1萬尊造像,從2000年開始,一尊又一尊地尋覓與雕琢,石聚彬已累積十余年之功,如今,好想你棗業有限公司院內的“萬佛苑”已頗具規模。
不久前,第8800尊棗佛歸位“萬佛苑”。
“萬佛苑”,這是好想你棗業有限公司院內一處獨特的景觀。2012年10月8日,記者進入“萬佛苑”內,燈光下,8800尊佛像姿態萬千、高低錯落陳列兩旁,氣勢恢宏,蔚為壯觀。當一尊尊佛像被不斷請入,一些人心頭的疑惑也與日俱增。在一個與佛教文化產業八竿子打不著的企業里,修建“萬佛苑”,這個中國紅棗司令到底想干啥?
“在家鄉,在家鄉以外的土地上,很多棗樹因開發、修路被砍伐,還有一部分棗樹自然死亡了,這些棗樹生前花供蜜,果供食,枝干當柴燒、做木料,辛勞一生,奉獻所有,真不忍它們的生命隨之熄滅,我想讓它們的生命以另一種方式延續。”石聚彬這樣解釋。
“棗,有佛性。”當有人贊其為佛商的時候,石聚彬以“不敢掠美”之言歸譽于棗:一是有慈悲心,二是有虔誠心,三是有修行心。這是佛商的特性,也是對石聚彬以紅棗為媒介修行的軌跡,更是他煞費苦心建“萬佛苑”的良苦用心。
“面對弱者或有困難的人,石總善良得像一個農夫。從‘萬佛苑’中8800尊佛像身上,可讀到他虔誠而寬厚的心。”公司員工羅倩說;蛟S,紅棗行業本就是個有著佛性的事業。
公司企劃部總監宋友勝說:“老板工作一直是進行時,他不抽煙,酒也很少喝,更沒時間玩樂。”或許,石聚彬正是在用這種事業修煉自己的佛性。
“石聚彬董事長一直是在用紅棗產品的質量來衡量自己生命的質量,‘良心工程,道德產業’,在好想你企業每個員工心中都深深扎根。”
——銷售三部經理張永明
2012年11月,河南省政府授予好想你棗業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單位2012年度“河南省省長質量獎”榮譽稱號。同樣是不久前,全省消費品工業工作會議上,“好想你”棗產品入選首批10家河南特產食品名單。
“車間是第一營銷現場,工人是第一營銷人員。”石聚彬底氣很足,“為了確保產品的天然、健康、安全,我們從棗苗的培育開始,到施肥、修剪、成長、采摘,之后的貯藏、生產、儲運、銷售每環節,都進行了科學管理。”
在“好想你”集團的產業區,跟隨精品部門部長楊晶晶進入到八號車間。車間面積大約1100平方米,通道狹長通透、干凈無味,隔著敞亮的玻璃能清晰地看見里面流水線上工人在操作機器。地面上一塵不染,沒有任何噪音。
楊晶晶說:“這里車間的空氣凈化采用的是十萬級的凈化標準。每一顆棗都要經過5次清洗和4次挑選。4次挑選分為兩次機選和兩次人選,機選出的果子,是為了挑出那些果形不一致的,而人選是為了選出那些外觀、口感不一致的棗子。這還沒完,
還機選和兩次人選,機選出的果子,是為了挑出那些果形不一致的,而人選是為了選出那些外觀、口感不一致的棗子。這還沒完,還得經過高溫臭氧殺菌,臭氧殺菌易于揮發,對食品無害。經過20道生產工序后,最后剩下的棗子才是品相好、口感上乘的優質大棗。”
為了紅棗行業的規范,石聚彬主持起草了“免洗紅棗”國家標準,于2009年12月順利通過國家標準委專家審定,成為唯一一個引領紅棗行業快速發展的指導性標準,“棗片”的國家標準也在起草中。
為了股民的收益,2011年“好想你”成功上市10天后,他的個人資產陡增1.68億元,石聚彬感受更多的卻是一種壓力:“我們募集到的資金,不僅是股民的錢,更是股民對你的一種信任。”
為了行業的前景,2011年11月5日,“好想你”把紅棗樹苗新鄭灰棗、雞心棗、辣椒棗3個品種通過神州八號飛船搭載到太空,開了中國棗樹航天育種的先河。
“我的愿望是讓中國的棗農富起來,讓中國的沙漠綠起來,讓中國的國民健康起來。”
——石聚彬
2011年,國務院針對中原經濟區建設戰略提出,務必“不斷提高農業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水平,建成全國農業現代化先行區”;而早在2007年12月,溫總理指出,一定要守住全國耕地不少于18億畝的紅線。
實際上,石聚彬早就在為這個大格局行動著。2007年8月,石聚彬率先提出“發展木本糧,使其走向一日三餐”的概念。同年11月,石聚彬倡導召開了“首屆木本糧專家研討會”。與會專家對比得出,草本糧為糧食中的平民百姓,而木本糧則為糧食生產中的棟梁之才。
據《戰國策》記載,“北有棗栗之利,民雖不由田作,棗栗之實,足食于民矣。”早在2000多年前,棗已被作為重要的木本糧食、鐵桿莊稼。石聚彬將原來單品類的紅棗產品,拓展到以紅棗為主的藥食同源,以木本糧為主的健康營養產品,研究草本糧的替代品木本糧產品,決議要在18億畝耕地紅線外,為我國糧食安全增添一層保障。
“‘好想你’引領了木本糧的發展,正是增加農業附加值、防風固沙、
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石聚彬說。
不久前由“好想你”在新鄭主導建設的中國國際紅棗綜合產業園項目建成后,每年紅棗交易量可達100萬噸,紅棗制品可達30萬噸,同時帶動就業約2萬人,實現區域內棗農收入增加。
“隨神而來往者謂之魂”,紅棗精魂又一次為石聚彬內心的大格局應時而動,一片更廣闊的境地延展而來……
■本報特約評論員周恩成
讀罷《棗魂》,不能不感佩于石聚彬的“力”“氣”——
從新鄭市孟莊鎮小石村的高中學歷村主任、背債走他鄉的“賣棗客”,成長為聞名遐邇的“中國紅棗司令”、上市公司CEO——有能力!更有志氣!
從當初“一車鮮棗赴深圳,沒上攤位已爛掉”的窘迫,到如今“原料買天下,產品賣天下”的紅火——靠毅力!更靠勇氣!
運作上市,便是史上最紅IPO;科學育種,便乘“神八”上九霄——有魄力!更有豪氣!
讓2000多家專賣店站上500多座城市的街道,投23億元建“一區兩心三園四組團”的中國國際紅棗綜合產業園——有眼力!更是大氣!
傾力打造每顆紅棗都必經“六道關口”、“二十道生產工序”的“良心工程”,全面布局讓“棗農富,沙漠綠,國民強”的“道德產業”——有心力!很秉氣!
當然,石聚彬身上所集中展現出來的超強的“力”“氣”并非與生俱來,而是像其家鄉土生土長的“花供蜜、果供食、枝當柴”的棗樹一樣,是在年復年、日復日的“砑”過之后,厚積薄發,萃取而來。其“力”“氣”既來自于他孜孜不倦的執著、務實重干的努力與持續提升的創造,更來自于改革開放的東風、中原厚土的滋養和家鄉父老的勤勞。
感佩之余,集句為贊。詩曰:年少辭家從冠軍,天邊心膽架頭身。力拔山兮氣蓋世,天下誰人不識君?(作者:張舒娜 史長來 侯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