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建芳:河南雛鷹農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他以200元養雞起家,以養豬發家,而成功上市。他稱自己為“養豬的”,他創立的雛鷹模式發展為公司、基地、農戶等多方共贏的成熟模式,成為業界的標桿。
人物檔案<<<
侯建芳,45歲,河南雛鷹農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上榜理由<<<
他以200元養雞起家,以養豬發家,而成功上市;他的公司經歷了1995年的瘟疫、2003年的非典、2004年~2005年的禽流感、2006年的高熱病,卻越發展越穩健。
他稱自己為“養豬的”,他創立的雛鷹模式發展為公司、基地、農戶等多方共贏的成熟模式,成為業界的標桿。
傳奇創業背后
與諸多成功企業家一樣,侯建芳的創業歷程同樣充滿艱辛和坎坷。只不過,能將一個養豬企業成功運作上市的傳奇背后,侯建芳和他的團隊付出了太多。
侯建芳的第一次創業,是養雞。作為雛鷹農牧的兩大主業之一,截至目前雛鷹農牧還保持著80多萬套種雞的飼養量。
1988年,高中畢業的侯建芳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未經家人同意自費100元去鄭州牧專上為期23天的畜牧培訓班。
“當時家人不同意,不支持,我也沒錢。”1988年冬,學習取經后的侯建芳就五元十元東挪西借籌集了200元錢,開始了他的養雞事業。
養了幾次雞之后,1989年,侯建芳開始涉足養豬行業。盡管當時只養了十來頭豬、幾百只雞,雖然養得不好,但由于行情好,當年侯建芳就賺了一萬多元。
首次養豬成功淘得了第一桶金。接下來幾年,侯建芳一邊養雞一邊養豬,并不斷滾動擴大養殖規模。
然而,1995年的一場疾病使侯建芳陷入資不抵債的境地。“前幾年賺的錢一下子賠完了,5000多只蛋雞死了剩700多只,同時豬也出問題了。1995年對我們公司打擊是最大的一次。”
幸運的是,堅持下來的侯建芳于1996年迎來了火爆的市場,當年就把以前賠的都賺回來了并且又賺了一筆。
市場行情的“過山車”還在繼續,困難卻不期而遇。
隨后,2003年的非典,2004年、2005年的禽流感,2006年的高熱病無不考量著侯建芳的創業耐力。
2003年肆虐的非典對養殖業打擊慘重。極度缺錢的侯建芳不得已租了冷庫把公司的產品儲存起來。侯建芳召集員工、農戶開動員大會,表示4個月后才能發工資、給農戶結賬,同時聲明如果不愿意可以離開或終止合同,愿意合作的農戶將來公司不會少給一分錢。另外,面對疫情,侯建芳還果斷說服農戶、以破釜沉舟之勢對雞子實行了強制換羽。
在危難關頭,侯建芳所帶領的員工和合作農戶沒有一個離開。這使得他深為感動并決心帶領大家致富。所幸的是,侯建芳從危機中看到崛起的希望,“每次打擊之后我們都能再進一步,每一次打擊我們都會抓住機會,都會有一次跨越式發展。”
2004年,雛鷹農牧種豬場建成并開始大規模養豬。與此同時,養雞規模也穩定在80萬套左右,開始穩定發展。
2006年,侯建芳創立的雛鷹模式日趨完善,并逐漸將其發展為公司、基地、農戶等多方共贏的成熟模式,成為業界爭相學習的榜樣。
隨后幾年,借助成熟、多贏的雛鷹模式,雛鷹農牧步入快速穩健的發展期。
2010年9月15日,憑借良好的業績、前景支撐,雛鷹農牧成功登陸深圳證券交易所中小板,開啟了資本市場之門,也開啟了全新的發展之路。
堅守實業主線
公司上市的造富功能使得侯建芳迅速躍居億萬富翁階層。而就在7月25日,《理財周報》發布3000中國家族財富榜,侯建芳家族以40.03億資本位列該財富榜第195位。
但在侯建芳看來,資本市場始終是虛擬經濟,雛鷹農牧的成功上市只是提供了強大的融資平臺,公司會一直堅守實業主線,絕不改變。
“公司上市過會當天,有記者提問公司會不會淡化和放棄實業。我就告訴他如果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相融的話,公司會跑得快些,雖然做實業很累,但做虛擬經濟企業發展速度是不會很快的。所以雛鷹公司的價值觀不會變。”
侯建芳告訴記者,好多公司上市后虛的東西太多,而雛鷹公司起初是靠實業發展起來,可以說是從頭至尾找不到一點虛的東西。沒有實業,就沒有雛鷹農牧的今天,以后會一直以實業為重。
實際上,侯建芳敢言的底氣來自于公司對實業發展的一貫堅守。
侯建芳說,他十分珍重與客戶、團隊的多贏關系。在他看來,這種關系是一種責任和承諾。因為困境中是農戶和員工支持自己度過了難關,自己自然不能“忘本”。而責任的實現離不開實業的支撐。
侯建芳說,他的思想沒恁復雜,對得起員工、對得起農戶、對得起政府和社會,對得起股民才是雛鷹農牧所要盡的責任。“股民相信你,給你錢讓你去養豬,你讓他的錢縮水,這能合理嗎?所以,我說,我們一定要做好,全國人民都幫你養豬了,再養不好合適嗎?”
隨著人們對食品安全問題越來越重視,今年上半年,圍繞實業主線,雛鷹農牧計劃幾年時間分階段累計在三門峽陜縣、盧氏、澠池三縣投資40億元人民幣進行地方生態黑豬的放養養殖,占用荒山、荒坡、荒地面積約40萬畝,全面投產后年出欄生態豬100萬頭。
侯建芳告訴記者,截止目前,公司在三門峽地區已累計投入了幾千萬用于基地首期建設,包括養豬、運豬必須的圍欄、豬舍、公路、水井等正在有序建設中。“明年8月,大家都會吃上品種改良過的、以山藥野菜等為主食的真正原汁原味的生態豬肉。”
不僅是生態豬養殖基地建設,包括其他常規生豬規模養殖計劃也被公司提上日程。
這其中包括投資5000萬元在吉林省洮南市成立全資子公司-吉林雛鷹農貿有限公司,開展玉米、大豆等飼料原料農產品的購銷、風干、貯運業務,為公司提供飼料原料;投資1.55億元興建年產15萬噸冷鮮肉屠宰加工項目,為延伸和完善公司綠色產品產業鏈,推進向下游產業擴張奠定了基礎。
不僅如此,雛鷹農牧還給記者提供了最近幾年發展規劃:生豬銷售方面,公司2011~2014年銷售量分別達到110萬頭、160萬頭、240萬頭、360萬頭,年均增長率超過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