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在嵩山東麓治水時,正值赤日炎炎的夏日。大禹帶領治水大軍鑿山開河,受盡了磨難艱辛,民工們不僅忍受高溫之熱,還要忍受干渴之苦。治水的民工們干得越賣勁,汗水就流得越多,也就越需要喝水解渴。
當時治水大軍住在景店一帶的高崗上。為早日把嵩山東麓的洪水排入雙洎河,大禹就讓人們一鍋一鍋地燒開水,往工地上挑,但人多水少,老趕不上民工們的需要。時間長了,有些人支持不住,就牢騷滿腹,倒下不干了;還有一些人,竟體內缺水而病倒,不能再干活。眼看治水工程受到影響,大禹焦急萬分,又為民工們紛紛病倒而心痛不已。
正在這時,民工住地來了一位老婦人。老人家滿頭銀發,身材瘦小,寡言少語,在民工住地附近的馬嶺山北坡山崖下,也支了一口小鍋,但她不燒開水,而是燒小米稀湯。老人家在米湯里還放了一些綠豆,燒好后就招呼民工們舀著喝。民工們一見這米湯都爭著喝,喝了既解渴又耐饑,還能去掉悶熱帶來的煩躁。消息傳開后,到老婦人這里喝米湯的人越來越多,都說老婦人熬的是神湯,喝了既能解渴又能增添力氣,干起活來勁頭更大。特別奇怪的是,一口小小的鍋,人們舀了一碗又一碗卻總都舀不完,不管早晚來到這里都能喝上米湯。嵩山東麓治水工程結束后,人們想起還有這位老婦人的功勞時,卻再也找不到這位老人家了。民工們都說,這是王母娘娘下凡指點我們的。為了紀念這位善良的老婦人,就把她燒的那種湯叫“綠豆小米湯”。 據說,因為老婦人在此燒火煮稀湯,景店一帶的土壤都變成了紅煤土,老婦人把沒用完的米留在這里做種子,所以景店小米非常好喝。大禹治水成功后,確定天下各地的貢賦時就把景店小米列為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