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忠堂寶謨樓,民間又稱《接旨樓》,該建筑屋頂和墻體全用青磚砌造,中間隆起,四邊呈下重貌的穹窿拱形建筑,面闊三間8米,進深7米,高約10米。正面辟一門,高2米,寬1.3米,木門栕下設石門墩,木門兩扇,與前方的八卦洞相照應。主體建筑為二層樓結構,由主基座,墻身屋頂組成。建筑面積56平方米,基高1.2米,上部用青石條鋪成,墻身和券頂均用青灰磚以白石灰粘砌。屋頂歇山,綠色琉璃瓦覆蓋。檐下斗拱,格扇門窗,室內寬敞明亮。
此建筑是明穆宗所賜而建:穆宗初年,高拱上書請旨:我家自我祖父高魁,父親高尚賢,長兄高捷,次兄高搡和我本人先后多次得:正德皇帝,嘉靖皇帝和當今圣上的厚愛與封賜,幾位皇帝對我們祖孫幾人所賜封的圣旨,金銀綢緞、珠寶玉器、金蟒玉衣、玉帶等物品我們都沒敢享用,現金越來越多,沒有合顯的地方保管、存放,又恐損壞對上不敬,F我家還有空地一塊,祈請圣上予以恩準建一房屋,似意能更好的保存圣上所賜之所有物品。
隆慶帝接到高拱上書閱后龍顏大喜,更是為只所行為而感動。看到自己的恩師能如此的對待皇帝所賜之物,于是就下旨給予批示準建,并次銀兩,還親筆為其提名“鑒忠堂”建成后高拱把所有皇帝所賜之物品都供奉在此建筑的樓上,供后人敬仰。
隆慶元年,由于高拱和當時首府徐階政見不和,高拱幾次上書皇上祈請退出,但隆慶帝一直不于準祈,最后看到朝內爭議太大,是非太非,無耐之下只好準于高拱回鄉養病,回到新鄭后,隆慶帝不忘師生之恩,朝中的大事小情很多還要請高拱拿注意,所以,不斷有圣旨送達新鄭,而只要又圣旨下達到新鄭,傳旨之人至到鑒忠堂前就不在向里送人了《停旨》而每次高拱都要從家里到鑒忠堂前去迎接圣旨。就這樣老百姓叫它為接旨亭,后來又叫停旨胡同,一直沿用到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