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有兩家“老蔡記”:一個是“鄭州老蔡記”,本店在德化街;另一個是“京都老蔡記”,總店在城東路。兩家老蔡記都是主營餛飩和蒸餃,且都說自己最正宗。這到底是咋回事?到底誰是最正宗的老蔡記?這里面有什么隱情呢?
老蔡記是鄭州飲食企業“老三記”之一,另外兩記是合記燴面和葛記燜餅。老蔡記于民國初年創辦于北京,創始人叫蔡士俊。清朝宣統年間,蔡士俊在皇宮當幫廚, 練就一手制作餛飩和蒸餃的好手藝。辛亥革命后,皇帝被打倒了,皇宮里人一哄而散,后來連皇帝也被趕出了紫荊城。蔡士俊離開皇宮,流落在北京街頭,后來在朋 友資助下,在前門外開了一家小飯店,經營餛飩和蒸餃。憑著他蔡士俊過硬的手藝,生意還算紅火。幾年后,軍閥混戰,政局大亂,北京成了軍閥你爭我搶的大舞 臺。為避戰亂,蔡士俊攜家帶口回到了祖籍鄭州,在西二街開店,起名叫“京都餛飩館”, 時在1919年。大約在1930年,蔡士俊在牌子中間加上了“老蔡記”三個字,更名為“京都老蔡記餛飩館”。蔡士俊經營餛飩館有個習慣,每天只打15斤肉 的肉餡,賣完為止,來吃的人多也不多做。你別說,這一手還真靈,給老鄭州人留下了個印象:老蔡記餛飩真好喝,去晚了就沒有了。蔡士俊葉落歸根,卻生根開 花,老蔡記餛飩館逐漸有了名氣,家里也有了積蓄。蔡士俊于1942年去世。
蔡永泉是蔡士俊的長子,他子承父業,到1939年正式接手經營老蔡記。地段,地段,黃金地段是餐飲業的命脈。就在蔡永泉成為老蔡記掌門人的當年,他用時價 40塊大洋買下了德化街100號半間小樓門面房,將飯店遷入。德化街是鄭州市的商業街,離火車站不遠,客商云集,店鋪櫛次鄰比。從近代鄭州開埠直到現今, 德化街、大同路那一帶一直是鄭州市的商業繁華街區。到1945年時,老蔡記店面已擴大到三間,店員達12人,固定資產達到400多萬元(舊幣),資金周轉 一圈也就是那么二三天時間。
老蔡記之所以興旺發達,原因主要有兩個:一個是質量上乘,另一個是服務熱情。制作蒸餃、餛飩面料餡料考究,從不省工減料,如果哪天采購不到上好的原料,寧肯歇業不做生意也不糊弄顧客,從而損害聲譽。老蔡記蒸餃的特點是造型美觀、皮薄軟筋、餡嫩鮮香、色澤油亮、灌湯流油。豬肉要選三成肥七成瘦的花肉,佐料是 姜汁、料酒、小磨油、精鹽等,剁成餡,加水攪拌成湯餡。蒸餃皮是用燙面、死面混合,反復揉搓后再搟皮。包蒸餃更有講究,每個蒸餃捏12到13褶。老蔡記的 雞絲餛飩特別注重制湯,選用豬腿骨、肥母雞按比例下鍋,餛飩形如燈籠,配以雞絲、榨菜、紫菜、香菜等,皮薄、肉香、湯鮮、滑嫩。從1919年至此時,經過 蔡士俊、蔡永泉兩代人20多年的苦心經營,老蔡記成為鄭州頗有名氣的飯店,老蔡記的餛飩和蒸餃也成為了鄭州的地方名吃。
新中國成立后,于20世紀50年代中期進行工商業改造。老蔡記固定資產折合成現金3600元入股,實行公私合營,仍使用原字號“京都老蔡記餛飩館”,于 1956年1月22日掛牌,公方派楚明云出任經理,私方蔡永泉出任副經理。公私合營后不久,由國家出資,將老蔡記門面改建為三層樓房,餐廳面積擴大到 253平方米,能安放餐桌21張,每天能夠供應1000多籠蒸餃,2000多碗餛飩。1957年9月30日,為滿足群眾需求,老蔡記又在鄭州市碧沙崗市場 建立了分店,由蔡永泉擔任經理,職工20余人,月收入2萬多元。1957年,老蔡記劃歸國營的鄭州飲食服務公司。1958年4月15日,蔡永泉正式收了鄭 州、許昌、信陽籍的四個徒弟,使蔡記蒸餃后繼有人。坊間傳說毛主席吃過老蔡記的蒸餃和餛飩,那是在20世紀50年代末的中央鄭州會議期間,蔡記餛飩館應召 為參加會議的中央首長們制作蒸餃和餛飩,受到了與會首長們的贊賞,那個會是毛主席親自主持的。朱德、陳毅等中央領導同志到鄭州時,親臨該店品嘗過蒸餃餛 飩,這是有人見有記載的事兒。這個時期是老蔡記在新中國的第一個繁盛時期。
1959年到1961年“三年困難時期”,老蔡記大幅度減員。1962年5月,鄭州市人民政府為貫徹中共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同意 原公私合營飯店的300多名商販退出,分別轉入40多家合作飯店。但蔡永泉堅持不退,只在經濟上逐步退回股金。到了1972年,蔡永泉退休。

老蔡記的老招牌
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老蔡記又有了新的發展,年營業額由30多萬元上升到1985年的73萬多元,職工增加到80多人。1994年2月, 成立了鄭州市飲食公司老蔡記連鎖經營總店,下有碧沙崗、又一樓、豐華樓等共四家連鎖店。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老蔡記研制出了龍井蝦仁、姜、芹香、梅 菜、蔥頭、香菇、三鮮、木須、豆沙、素四寶等18個新餡品種,制成了蔡記蒸餃餛鈍宴。2000年12月,鄭州市興建德化步行街,老蔡記原店鋪被拆除,新店鋪在2003年3月15日在原址東側復業。2003年12月,鄭州市飲食總公司改制退出國有序列,成立了鄭州市飲食有限責任公司,公司董事長王建啟成為老 蔡記掌門人。以上,是鄭州老蔡記的的簡略歷史。

1988年的老蔡記門面
回頭說說鄭州老蔡記和京都老蔡記分庭抗禮的事。1993年6月,蔡家后人在報紙上看到鄭州市飲食公司向國家工商局申報了“老蔡記”的商標,便找到公司要求 以后允許他們使用老蔡記商標經營。得到的答復是:可以使用,但得付費。這一下,把蔡家后人說蒙了說糊涂了也說惱了。公私合營時沒有明確說老蔡記招牌的所有 權和使用權歸誰所有,老蔡記本來就是蔡家的字號,蔡家后人使用還得交費,天底下哪有這個道理啊!飲食公司也有理:公私合營時老蔡記有形的、無形的資產都被 改造了,而且公司注冊在先。老蔡記第二代傳人蔡永泉子女多,在改革開放后,政策寬松,他們也都想打出老蔡記的招牌,弘揚祖業。但我國的商標法是先注為主, 而不是先使用為主。蔡家后人見爭執不出個什么結果,就回家翻箱倒柜找證據,竟然找到一塊老招牌,很小,桐木的,當年隨意塞到哪兒被保存了下來,并且躲過了 “文化大革命”時的“破四舊”劫難。老招牌上面有兩小三大五個字,兩個小字是“京都”,三個大字是“餛飩館”,合起來念是“京都老蔡記”,比鄭州市飲食公司的注冊商標“老蔡記”多了兩個字。蔡家后人按照牌子上的字號,在1995年注冊成功了“京都老蔡記”的商標,重新開始了老蔡記家族經營的新時期。 2005年,蔡永泉女兒蔡桂娥在城東路106號開的京都老蔡記店面有200多平方米。蔡永泉的兒子蔡和順在人民路也開了一家店。在鄭州高新開發區,也開有一家京都老蔡記分店。
說到這兒,看客該明白了,兩家“老蔡記”,原本是一家。鄭州老蔡記和京都老蔡記尤如一棵樹干上分出的兩個枝條,從1919年創立,在生長到1995年這個節點上,分成了兩根大叉,一個是鄭州飲食公司,一個是蔡家后人。兩枝并茂,共同繁榮。(原標題:鄭州的兩家“老蔡記”)
資料來源:鄭州市飲食公司和老蔡記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