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說,人生最大的驕傲,就是在成年時實現童年的夢想。而孫文彪最大的驕傲就是他實現了這個夢想。
1943年,孫文彪出生于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城市——河南省滎陽市。時至今日,滎陽立縣歷史已有2200多年,而且是歷代政治要區和軍事重鎮。北魏時,在虎牢關設北豫州部,置滎陽郡。春秋時,晉楚爭霸,曾大戰于此;公元前230年,秦滅韓國后,為加強對中原地區的控制,在滎陽廣武山麓建敖倉,儲積大量糧食并派駐重兵,使滎陽一躍成為著名的軍事重鎮;楚漢戰爭時,滎陽更是爭奪的中心,劉邦與項羽在這里長期對峙、反復爭奪,最終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歷史上著名的“三英戰呂布”、“虎牢之戰”等也發生于此。
不僅如此,滎陽還是歷史上富冠海內的“天下名都”,土地肥沃、物產豐饒、人杰地靈、山川秀美,歷史上還一度成為中原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之一。
豐富悠久的歷史讓滎陽這片土地充滿了許多神秘的色彩,給后人留下了很多的遺跡和古墓群,同時也留下了許多散落的老物件。早些年,村民缺乏保護文物的常識,農閑時就到墓地刨些墓磚以供家用,也經常從墓里挖出些陶器、銅器之類的陪葬品。那時的孫文彪也時常撿來一些破舊的盆罐用來做自己的玩具。母親看到后告訴他,這些東西可以換取一些生活必需品,于是孫文彪就養成了隨手帶著一個小鏟子的習慣,沒事的時候就去路溝邊翻翻找找,這個習慣一直貫穿了他的少年以及青年時期。
那時的他并不知道自己手中的那些東西有什么其他的價值,只是覺得它們可以讓自己少餓幾頓肚子,多吃幾次飽飯。而正是因為這種特殊的經歷,讓孫文彪很小的時候就埋下了關于收藏的種子。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經歷的不斷豐富,長大后的孫文彪逐漸意識到自己兒時常撿到的那些東西竟然就是文物。而當自己再次看到那些滄桑的銅器時,不自覺的生出一種濃厚的趣味,久久不愿離開。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這種興趣的驅動下,孫文彪逐漸嘗試著去收藏。當然,收藏也是從他最熟悉的銅器開始的。一開始,他只是收藏一些投資較少的銅錢,而隨著收藏經驗的豐富,孫文彪的收藏視野也逐漸寬闊起來,不再僅僅囿于銅錢的收藏,進而擴大到瓷器、書畫等諸多方面。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到現在,經過三十多年的積累,孫文彪的收藏也小有規模。千余件的藏品,跨度從唐代到近現代,藏品涵蓋汝、鈞、官、哥、定五大名窯和清涼寺汝窯等眾多窯口,以及紫砂壺、木雕、書畫、玉器、掐絲琺瑯等。并在鄭州唐人街文化廣場建立起自己的收藏品展示窗口——文寶齋。
經過歲月的磨礪與沉淀,這位古稀老人說,如果說自己收藏的原始因素源自兒時的無心之舉,而之后的收藏讓他感受到的不僅是物質財富的積累,更是精神境界的一種滋養。
一塊瓷片、一件玉器,乃至一枚小小的銅板都蘊藏著熟悉的文化和傳統。在這種文化的滋養中,孫文彪的思緒猶如流水一般,流動在每一件藝術品里,真切感受著五千年華夏文明遺留下的文化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