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義素來以八大莊園聞名,其中不乏大規(guī)模的窯居。“狀元府離我們很近,雖然破敗了,但還是很值得一看的。”張沿的父親是舊時的私塾先生,張沿也算是知識面 相當豐富之人。“父親去世后,留下兩個窯洞兩間房,我們弟兄四個一人一個,我要了房子。但因為受‘沒窯光房不算宅’的傳統(tǒng)觀念影響,建窯洞一直是我的愿 望。開始是土窯,到了一九七幾年的時候才用石塊砌起來。”
提起當年用人力架子車從山上運石頭的經(jīng)歷,張沿感慨不已。“用錘子打開,幾十斤的一個人搬,一二百斤的就得兩三個人抬。”
建窯也是門學(xué)問
講起建窯,也是門學(xué)問。窯洞的方位確定之后,開始挖地基。如果門前有溝洼,可用架子車把土邊挖邊推進溝里,這樣扔土方便,就比較省力。如果要挖地坑,經(jīng)濟 不好的家庭或者地形不利于機械施工的,則完全要靠人力用筐一擔一擔地擔上來,非常辛苦。過去人們修莊子,只有利用農(nóng)閑、雨天挖土運土,起早貪黑地干活。飯 前飯后地擠時間,能擔一擔是一擔,肩上的皮脫了一回又一回,雙手上的繭子磨起一層又一層。常常是老幼不得閑,這一輩人完不成,下輩人接著干。地基的大致形 狀挖成以后,就要把表面修理平整,當?shù)厝私凶?ldquo;刮崖面子”。刮者的眼力、技藝、手勁和力氣好的話就能在黃土上刮出美妙的圖案。
其次是打窯洞。地基挖成,崖面子刮好后,就開始打窯。打窯就是把窯洞的形狀挖出,把土運走。打窯洞不能操之過急,急了土中水分大,容易坍塌。窯洞打好后, 接著就是鏃窯,或叫“剔窯”、“銑窯”。從窯頂開始剔出拱形,把窯幫刮光,刮平整,這樣打窯就算完成了。等窯洞晾干之后,接著用黃土和鍘碎的麥草和泥,用 來泥窯。泥窯的泥用干土和才有筋,泥成的平面光滑平順。濕土和的泥性黏不好用。泥窯至少泥兩層,粗泥一層,細泥一層,也有泥三層的。日后住久了,窯壁熏 黑,可以再泥。
第三步是扎山墻、安門窗。窯泥完之后,再用土墜子扎山墻、安門窗,一般是門上高處安高窗,和門并列安低窗,一門二窗。門內(nèi)靠窗盤炕,門外靠墻立煙囪,炕靠窗是為了出煙快,有利于窯洞環(huán)境,對身體好,婦女在熱炕上做針線活光線也好。
經(jīng)過這幾步的挖掘修整,窯洞基本挖成。由人們勞動挖掘出的窯洞,有著獨特的居住價值和文化內(nèi)涵。它比較堅固、耐用。在當?shù)赜兄习倌晟踔辽锨甑母G洞。民間也流傳著:“有百年不漏的窯洞,沒有百年不漏的房廈”。
窯洞拱頂式的構(gòu)筑,符合力學(xué)原理,頂部壓力一分為二,分至兩側(cè),重心穩(wěn)定,分力平衡,具有極強的穩(wěn)固性。為了住著放心,也往往在窯洞里使上木擔子撐架窯頂。經(jīng)過幾輩人,風(fēng)雨過來,幾易其主,修修補補,仍不失其居住價值。
“現(xiàn)在農(nóng)村還有專門建窯的人,只是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需求越來越少,不知這種挖掘方式會不會漸漸失傳。希望在這些窯洞存在的時候,還有一些挖掘窯洞的人時,能保存下來一些資料,希望的是這種精神能被人繼承,讓我們這些中華子孫了解我們的文化,熱愛它。”(原標題:鄭州窯洞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