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幾個也都還帶著徒弟,定期不定期地過來習拳。就是現(xiàn)在,后新莊一帶對學拳也很支持,“說出去耍,去吃喝打牌,那不中。說來練拳,家里都可支持”。
老大萇毅軍說,他比較保守,擇徒還是按照“老三爺”萇乃周的條條框框來,一般想學的都教,但只教套路,“用法、心法不會教”。不過,他認為,“只要有心,有天數(shù),也能領會到”。
滎陽市萇家拳研究會副會長陳萬里的心態(tài)更為開放,他每天早上在滎陽一廣場練拳,天天有人跟他學,如今想練拳的人少了,“誰想學就教吧”。不過,讓他感到遺憾的是,很多人堅持不下來。
接受采訪時,陳萬里感慨地說,想培養(yǎng)出一個好苗子,很難。首先這個人要愛好,甚至癡迷;他還要有點文化,能讀點萇乃周的武學原著;要有悟性;最重要的是能堅持,肯下工夫,能吃苦;再有就是家里各方面條件都允許。各種條件都具備,跟的老師又明拳理,善于把拳理講清楚,能示范,這樣循序漸進,幾年就能學出來。
陳萬里說,過去老拳師是不輕易教的。現(xiàn)在有人學,他就愿意教,但也要看學生天資怎么樣,拿動拿不動,能練身上不能,還要看家里支持不支持。他對萇家拳的前景深懷憂慮:“學成太艱難,失傳卻很快,中間一代人不學,就可能失傳。”
最讓陳萬里惋惜的是,他帶了多年的一個徒弟。那徒弟曾達到很高的水平,獲得過滎陽市武術冠軍,他練內(nèi)氣的時候,肚子咚咚響,拳打出去、腿踢出去,也呼呼帶風,被人們看做萇家拳第九代傳人中的希望之星。但如今這個徒弟也不咋練了,他對練拳失去了信心,看不到前途:“天天恁辛苦,有啥用?!”
獨特價值如何延續(xù)?
如今知道萇家拳的人少了,練的人更少,但在深刻了解的人看來,這門傳統(tǒng)武術有著極其獨特的價值。
萇家拳研究會秘書長陳萬卿是名師萇山林的入室弟子,他多年收集相關資料,寫出《萇家拳》,是目前介紹萇家拳最為完備的書籍。他認為,萇家拳在技擊實用性上有著巨大的價值。
萇家拳“一洗江湖花樣,唯求堅實銳勇,步步有法,勢勢得力”,每招每式都有技擊含義,每個動作都有用。萇乃周把人體各部分技能都研究透了,套路編排得連貫而巧妙,第一招打下邊,第二招肯定打上邊。因為對方防第一招時,頭就向前伸出來了,上邊必出現(xiàn)空當。高手能在實戰(zhàn)中把一套拳法連貫地打出來。
實戰(zhàn)中萇家拳講究搶占先機。萇乃周的徒弟唐青蓮有一則逸事:他去朋友家做客,朋友的幼子哭鬧著要捉麻雀,怎么哄都哄不住。這時正好一麻雀來覓食,唐青蓮“撲身捉之”,拿給那孩子看,他手一松,麻雀飛起來,他再“伸手捉之,如是者三,友子破涕笑”。
陳萬卿解釋說,唐青蓮能三捉三放麻雀,是因為他練到了萇家拳一種很高的境界。萇乃周《打法總論》說,“彼不動兮我不動,彼欲動兮我先動”。
萇家拳講究攻防一體,不轉身換式。所謂轉身換式,就是對方打來一拳,自己一手擋,另一手還擊。這樣的話,“遇到高手,打著你了你都不知道咋回事”。萇家拳要求前手攔前手打,“直來無橫力”,前手擋開后即用前手打擊對手,在這個時候,后手跟進連擊,不給對手喘息之機。這種打法對步法的要求很高,所以萇家拳的步法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