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鄭州 >> 文化遺產 >> 文遺賞析 >> 瀏覽鄭州

登封鬧歌:肩上演大戲

2014/1/8 16:16:46 點擊數: 【字體:

登封鬧歌:肩上演大戲
楊嶺臑閣參加拜祖大典演出

    8月1日一大早,楊金鼎忙不迭地拍開楊嶺村“老社頭”楊老康的家門,開門見山地說楊嶺“臑閣”已經被鄭州市命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辦公室正在審批,將來還要向國家申請呢。這讓80歲的楊嶺老支書有點措手不及又喜出望外:“咱楊嶺臑閣可是真有救了!”

登封市潁陽鎮夏初稱“綸國”,少康中興時為“綸邑”。楊嶺是潁陽鎮的一個行政村,背靠紫云山,方圓10公里皆半山丘陵區。提及楊金鼎,在當地是一個名人,曾當過8年登封縣文化局局長,如今解甲歸田。他告訴記者,登封自古十年九旱,楊嶺人為了祈求風調雨順,渴望五谷豐登,每遇干旱天氣,全村男女老少都要到紫云山下老龍洞內焚香祈雨,社火助興。由此清康熙年間的“臑閣”便脫穎而出,聲名遠播。

晚報記者 袁建龍 通訊員 張朝暉/文

晚報記者 馬健/圖

用戶扛者為“臑閣”

歷來關于“臑閣”的稱謂,有說叫“臑閣”,又說叫“鬧歌”,也有說叫“鬧閣”,迄今仍爭論不休。登封方言中“臑”的意思是“用肩扛”,“閣”樓閣,故“臑閣”比較接近,相對合適。

登封市文化館梁海潮館長說:“臑閣繼承和發展了傳統民間社火,創造了新的表演藝術形式,反映了勞動人民的創造性智慧,對豐富群眾文化生活起到了積極作用。”

慘淡經營數十載

代表劇目《楊家將》

據楊嶺臑閣第十代傳承人楊超凡介紹,楊嶺臑閣屬于民間社火類(民間舞蹈),是中國農耕社會的產物,是中國的傳統民俗文化、信仰文化的結晶。也是中國原始社會部落族圖騰的折射。“主要特征是以人與音樂(響樂)混合表演的一種民族古老的藝術形式,屬于民間民俗社火系列。”

楊嶺臑閣的表演形式為:一個成年人頭頂一個4~8歲的小孩(男女不限),在大街或廣場走“一”字隊形,“2”字隊形,“8”字隊形,另外還走“0”字,交錯走“人”字隊形,同時,腳踩臑閣樂器鼓點,有時唱出民間小調。

表演的傳統節目有:《鬧酒店》、《打店》、《桃仙洞》、《三娘教子》,代表劇目則是《楊家將》。楊超凡說楊嶺“臑閣表演因演出需求,歲時節令,傳承表演者的多少,則有不同的內容和故事。表演時雖有固定程式套路,但表演者可根據自己的理解、特長,注入自己的表演風采,即興加入生動的生活化的夸張動作。釋放藝術性感,娛悅觀賞者。

突發奇想巧鐵匠 臑閣誕生在肩上

紫云山是嵩山少室山西部余脈。史料記載宋徽宗末年名道徐真人曾在紫云山前建有茅舍,常年居住。紫云山下的老龍洞是楊嶺百姓天旱祈雨的神洞。

據記載:有一年,3個月滴雨不見,井水干涸。老人們抬著供品和香紙到紫云山老龍洞祈雨。途經老龍潭,天真無邪的孩子們出于好奇,撿起石頭紛紛投擲潭中打水漂兒。突見烏云翻墨,霎時間狂風怒吼,飛沙走石,暴雨傾盆,中間還夾帶著核桃大小的冰雹,眾人落荒而逃。雨過天晴,旱情緩解,滿地莊稼狼藉不堪。楊姓族長傳話說:孩子們往老龍潭里亂扔石頭,砸住了老龍角,龍王爺大怒,所以下了冰雹,降禍人間。

此后,為了不讓小孩再往龍潭扔石頭,大人們都把小孩架在脖子上。當時村里有名的鐵匠楊全生也參加了還愿隊伍,他看到滿身新裝的大人們,肩上駕著身著花紅柳綠的小孩,在泥濘的道路上,一顫一扭地前進,滿頭大汗,氣喘吁吁。少不更事的孩子還在大人的肩上相互逗打著玩。楊全生觸景生情,突發奇想,如果能打一副鐵架子,把小孩固定在大人肩上,大人不再用手扶孩子,想咋扭就咋扭,小孩在大人肩上扮成戲劇人物,大人小孩都進入了角色,扮成了一個社火社不是更能贏戲嗎?還愿歸來,楊全生埋頭研究,細心揣摩,多次摸索實踐,楊嶺臑閣橫空出世。

少林寺前展風采 嘆為觀止是洋人

楊老康曾是楊嶺村的支部書記,也是楊嶺村的“老社頭”。回想當年自己率領社團的情景,楊老康感嘆起來,當年,因為村里窮,沒錢買戲裝,為了能演臑閣,于是家家戶戶糶糧食,賣玉米和紅薯干。因為買不起戲裝,演員們裝扮的五花八門,四不像,臑閣被觀眾說成了“丑故事”。

后來,楊嶺臑閣每年演出從正月初五開始,楊老康既是村支書又是“社頭”發出“演出公告”:規定演出路線,集合地點,出發時間,社團紀律,先演習一兩天。在出社的前一天,楊老康帶領全社演出人員全副武裝,到楊氏祖廟先祭祖祭祀,鼓樂齊鳴,鞭炮齊放,有老藝人手執“令”旗,指揮按事先安排的演出場地進行表演。每年的正月十五,為祭神日。一大早,全體人員聚集在家廟內,做好一切準備,社首清點無誤后,演出隊伍出發,趕赴紫云山下的老龍洞、安陽宮、清泉寺、天爺廟等寺廟祭神演出,傍晚收兵。楊嶺臑閣曾坐“南京臑士(專業戶的貨車)到少林寺演出過,轟動中外游客,外國人都看傻眼了。

度盡劫波今猶在

雄關漫道話長征

楊嶺臑閣在上世紀50年代及“文革”中受到了嚴重破壞,樂器丟失,戲裝被燒,傳承人受到迫害。近年來,由于受到現代化進程中強勢文化的劇烈沖擊和經濟一體化思潮的影響,老一代演員銳減,年輕一代追求經濟效益,價值取向轉變,原生態的楊嶺臑閣出現保護和生存危機,傳承古老的民間社火表演形式正在喪失。

“如何采取有力可行的保護措施,使這一古老的并具有獨特性的民間社火繼續傳承下來,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只是保護的一個方面,臑閣的傳承和發揚任重道遠。”登封市文化館館長梁海朝深有感觸。【原標題:肩上演大戲 登封臑閣文化被列為鄭州市非遺】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鄭州晚報 2011年08月04日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