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鄭州 >> 文化遺產 >> 文遺賞析 >> 瀏覽鄭州

中岳廟懷古

2014/1/8 17:53:25 點擊數: 【字體:

 

    離開少林寺,乘車來到“中岳廟”。下車后,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兩座高大的石闕——“太室闕”。據歷史記載,嵩山地區原有五闕,現存三闕,即“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稱為“漢三闕”。

  “太室闕建于東漢安帝元初五年(公元一一八年)。分為闕基、闕身、闕頂三部分。分東、西兩闕。(闕和牌坊不同之處是,闕上沒有橫梁)。間距約七米,高約四米,厚約七十厘米。闕身是用青石塊壘砌而成,頂部為石制闕頂,壓以獸脊,闕上有篆隸銘文和浮雕。額題“中岳太室闕銘”。一九六一年三月被國務院批準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從太室闕一條筆直的神道,前行約三百米是中華門。在中華門前左右,有兩座四角亭,亭內有東漢安帝元初五年(公元一一八年),雕刻的石人翁仲,象征中岳廟大門的衛士。高約有一米,平頭大臉,腰系紐帶。古樸大方。雖有風化裂紋,但衣著服飾還基本清楚。傳說,翁仲姓阮,為秦代大將軍。

  “中華門”,原為木建牌樓,名為“名山第一坊”。一九四二年改建為磚瓦結構的歇山式牌坊,開有三券圓門。

  過中華門,是“遙參亭”,此亭,重檐八角,金色琉璃瓦覆頂。亭的枋木和雀替上,雕有透花的人物,這座小亭制式秀麗,建造精巧。據說原亭已毀,此亭建于一九四二年,是古時人們拜謁岳神的地方。

  順著中軸線前行,來到“天中閣”。此閣,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一五六三年),原名“黃中樓”。清代重建時,改名天中閣,進深三間,重檐綠瓦,朱柱畫棟,飛檐凌空,風格獨特,閣下三券圓門,門上虎頭大釘緊扣,門額“中岳廟”三個大字。門兩側蹲立著一對高大的石獅。門前是寬大的月臺,在這些建筑的陪襯下,天中閣顯得雄偉高大,巍峨壯觀,和北京天安門相仿。

  穿過天中閣,是一條石鋪甬道,寬約有四米,沿甬道拾級而上,來到“配天作鎮坊”,此坊原名“宇宙坊”。古時,稱中岳為土神,清初重修時改此名。坊為三架,廡殿式屋頂,斗拱、雀替,雕琢華麗。正樓額為“配天作鎮”,左右配樓分別書“宇宙”、“俱瞻”。

  再往前行,即為“崇圣門”,掩映在松柏之中,在崇圣門東面是古神庫。據說,宋代重修中岳廟時,把舊有的神像埋于此地,上面建四角亭一座,取名古神庫。兩房分立四尊宋代鐵鑄的“鎮庫將軍”。每尊高約四米,握拳振臂,怒目挺胸,威風凜凜,栩栩如生。崇圣門西邊,也有一座四角小亭,內立“無字碑”一座。有人解釋無字碑說:“因岳神之德,大得難以用文字形容,故立空石,以示紀念。”崇圣門一九四二年改建,現為博物館的展覽室。

  崇圣門后面的甬道兩旁,有四座重修中岳廟紀碑。據說,碑的撰文者均系狀元,所以又稱之為“四狀元碑”。甬道西邊兩座:一是宋太祖開寶六年(公元九七三年)刻立,盧多遜撰文;一是宋真宗乾興元年(公元一0二二年)刻立,駱文蔚撰文。甬道東邊兩座:一是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一0一四年)刻立,王曾撰文;一為金世宗大定二十二年(公元一一八二年)刻立,黃久約撰文。郝某楷書,字體秀勁,為金朝碑文精品。

  過四狀元碑,便是“化三門”;T是中岳廟第重門。

  化三門后面的甬道兩旁為“四岳殿”。即東岳泰山殿、西岳華山殿、南岳衡山殿、北岳恒山殿。古人稱中岳為土神,五行土為尊,所以中岳為五岳之首。配之以四岳殿,表示五岳俱在,五行俱全。在東岳殿和南岳殿之間,有一亭,亭內有“中岳嵩高靈廟之碑”一座。此碑高約有丈,寬約三尺,碑首淺雕蟠龍,額下鑿一圓孔。前后文字都是敘述重修中岳廟的經過。前面落款是后魏文成帝太安二年(公元四五六年)立,后面落款是唐武后天授二年(公元六九一年)立。此碑是中岳嵩山現存最古老的一座碑刻。此碑因前后兩面落款年代不同,有的文獻誤列為兩通石碑。在靈廟碑旁,還立有一座“圣旨碑”,為元順帝至元元年(公元一三三五年)刻立。

  離開圣旨碑,來到“峻極門”,又名“將軍門”。是中岳大殿中心院的山門,正門兩側為東、西掖門。此門建于金世宗大定年間(公元一一八0年左右)。據說,明崇禎十四年(公元一六四一年)失火燒毀。清順治十年(公元一六五三年)重建。乾隆年間重修,面闊五間,進深六間,歇山綠瓦,彩繪斗拱,為中岳廟古建筑群中極為珍貴的建筑之一。

  在東掖門外邊,有一座“五岳真形之圖碑”,為明神宗萬歷三十二年(公元一六0四年)刻立,碑上按照五岳的坐落方位,雕刻著五岳圖,圖下刻記著關于五岳的傳說。在五岳真形之圖碑旁,還有一座別具一格的“八棱碑”,刻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一0一九年),碑高五尺多,圍粗約五尺。是宋仁宗趙禎為祭祀中岳而自撰的《御制中岳醮告文》。東掖門里邊,立有一座“中岳廟圖碑”,刻于金章宋承安五年(公元一二00年),以透視圖的形式,用淺刻的手法,精細表現了當時重修中岳廟、廊房八百余間,碑樓七十余所的建筑布局。是研究中岳廟建筑史的珍貴資料。在西掖門外臺階下兩側,有明神宗萬歷三十八年(公元一六一0年),河南巡撫李恩孝章書的“謁中岳碑”。此碑書法之美,被后人稱為“行如泉注的流暢,頓如山安的穩重”。

  穿過峻極門,便是“迎神門”,又叫“嵩高峻極坊”,坊起三架,正樓和次樓,分別施九踩和七彩斗拱,黃瓦蓋頂,雕梁畫棟,剔透玲瓏,極為秀麗。和北京的承光門相仿。此坊,可為中岳廟諸坊之秀。

  跨過嵩高峻極坊,遙望“峻極殿”(俗稱中岳大殿),紅墻黃瓦,金碧輝煌。這座宮殿式建筑,是中岳廟的正殿,殿額匾書“峻極殿”。這座大殿重建于清順治十年(公元一六五三年),重修于乾隆年間,并增飾彩繪和金妝塑像。宏偉的峻極殿,和北京故宮的太和殿相似。高二十多米,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面積近千平方米。正面中路石階,鑲有垂帶式“御路”。御路上浮雕著精美的“二龍戲珠”和“群鶴鬧蓮”。月臺下面是“拜臺”,左右是兩座秀麗的御碑亭。東為“御香亭”,內立乾隆十五年(公元一七五0年)的御碑。西為“御帛亭”,內立乾隆四十八年(公元一七八三年)的御碑。

  大殿兩廂為東西廊房,與峻極門構成一座完整的院落。據說,宋太祖乾德二年(公元九六四年)重修后,建制為七十二間,明代失火燒毀,乾隆六年(公元一七四二年)重修時改為八十四間。這些亭、臺、廊、廡,更加烘托了峻極殿的雄偉莊嚴。

  走進峻極殿,我便被彩緩天花板上的盤龍藻井所吸引。藻井的雕刻藝術極為精湛。蛟龍卷鬚昂首,盤繞升騰,生動逼真,真可謂巧奪天工。

  關于藻井,流傳著一個生動的神話故事。在修建中岳廟時,來了一位衣著襤褸的木匠老頭,領工的很看不起他,怕做壞了材料,只給了他一個柏樹根疙瘩,叫他去錛。老頭天天錛錛砍砍,誰也沒理會他做的是什么。做好后,他悄然離去。后來安裝天花板時,正中央缺了一塊。這時,領工的想起了那個老頭,卻找不見他,留下的還是那個柏樹根疙瘩,疙瘩上只劃著十阡八道的黑線線。他生氣地踢了一腳,結果,從里面蹦出一個很漂亮的盤龍藻井。往天花板上一安,恰恰正好,大家說,這是魯班顯圣。

  大殿正中央是一處雕琢華麗的大型神龕。龕內供有精塑的岳神天中王像,高約十五尺,身著金袍,冕旒正笏。龕外是兩尊高大的武士塑像,高達二十尺,甲胄光亮,執錐侍立,威風凜凜,雄偉異常。東西兩則,懸著金鐘玉鼓。鐘為明萬歷元年(公元一五七三年)鑄造。鼓徑足有九尺,據說,擊之聲可聞十五里。鐘與鼓均為皇帝、朝臣及道士祭祀天中王時,奏樂之用。

  在大殿后門口,有一座大碑,刻有八卦坎字圖形。傳說,因為廟后的黃蓋峰西邊有一座山,叫“火焰山”。而那圖形屬于八卦中的“水象”,有以水滅火的意思。古人唯恐中岳廟失火,故立此碑鎮之。

  峻極殿的后面,是一座單獨的院落,主要建筑是岳神“寢殿”。它是一座歇山式建筑,黃瓦覆頂,斗拱飛翹。明憲宗成化十六年(公元一四八0年)重建。清乾隆元年(公元一七三六年)重修。殿中央供“天中王”和“天靈妃”的塑像,高約三米。像兩端有兩個大型紫檀透花雕刻的龍榻,西榻上繡花緞子被下,有天中王彩色泥塑睡像。東榻上睡像為檀木雕刻。龍榻一端,有身著宮服的“天靈妃”坐像在陪。因此,人們俗稱“睡爺爺,坐奶奶”。據說,天中王與天靈妃的衣冠劍履,為宋太祖乾德元年(公元九六三年)御制。

  出寢殿,拾級而上至“御書樓”。御書樓是中岳廟,中軸建筑的最后一座殿宇。它建于明萬歷年間。當時,神宗在殿內存有道篆,故原名為“黃篆殿”。清代時,各個皇帝祭祀中岳的御文多刻于石上,置于此殿,所以人們又稱其為御書樓。據民國初年重修時,改為現在的歇山廡殿式樓房。面闊十一間,上下兩層,頂為黃色琉璃瓦,下為精制青磚墻。御書樓兩側為十間順山房,是存放歷代帝王祭祀中岳所刻碑碣的地方。

  中岳廟內,還有數座重修中岳廟的碑碣。從這些碑刻的記載告訴我們,中岳廟始建于秦,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我國最早的廟宇之一。它原名“太室祠”,是祭祀太室山神的場所,初建規格較小。漢武帝游中岳,登嵩山,聞聽山呼“萬歲”,十分高興,逐令祠官擴建太室祠(即中岳廟)。自建廟以來,廟址屢有遷徙。它首建于東南嶺,北魏太武帝太延元年(公元四三五年)遷于太室中峰。北魏文戰帝太安平又遷于黃蓋峰上。唐玄宗初年,始把中岳廟址定于現在的中軸線上。之后,歷代都有增修,規模日趨擴大。宋太祖乾德二年(公元九六四年),河南留守侍中遣軍將孫禧,登封鎮將郭武,重修中岳廟行廊一百余間,飾以丹青。宋大中祥符六年(公元一0一四年),命中伎增修中岳中天崇圣帝廟殿造碑樓等八百五十間,塑神像及裝修壁畫,共四百七十件。金大定十四年(公元一一七五年)一次修中岳廟,歷時四年之久,造屋二百三十八間。僅以上記載,我們就不難想像到中岳廟歷代之盛況。【原標題:中岳廟懷古】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天津日報 2007-05-10
0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