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張祜莊園同屬于鞏義市新中鎮的泰茂莊園張家,在清朝中晚期也興盛了100多年,無論是工業、農業還是商業,經營的都是紅紅火火,鼎盛時生意向東做到開封,往北發展到太原,南到武漢,西到西安等大城市。
留余
家訓匾道出傳統豫商核心精神,體現其崇尚中庸,低調內斂的處世風格
走進康百萬莊園主客廳,抬眼看去,上面掛著一幅《留余》匾,造型如迎風招展的旗幟。李春曉說,《留余》匾是康百萬莊園的鎮園之寶,中華名匾,俗語說富不過三代,而康百萬家族之所以能興盛12代400余年,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這塊家訓匾。“留余”思想體現了傳統豫商崇尚中庸,低調內斂的處世風格。
“留余”匾開篇就寫了四句話:“留有余,不盡之巧以還造化;留有余,不盡之祿以還朝廷;留有余,不盡之財以還百姓;留有余,不盡之福以還子孫。”告誡子孫凡事都要留有余地,人生在世,不要把福、祿、壽、財都享盡用盡占盡,把它留給需要的人。接著又引用明朝進士高景逸的兩句話“臨事讓人一步,自有余地,臨財放寬一分,自有余味”,把留余思想發揮到了極致。
漫步于康百萬莊園內,很多建筑、匾額都體現著這種“中庸思想”。李春曉說,在康百萬莊園內,幾處院落的大門內側都建有扇屏門,平時是關著的,只有婚喪嫁娶、迎接貴賓時才打開,這個扇屏門也體現了康家的“留余”思想,他們忌諱讓外人一眼望到底。
這種中庸、低調內斂思想還體現在康百萬莊園處處懸掛的匾額、楹聯上,如“致中和”“端潔退讓”“行貴簡”等。
而在張祜莊園內,也留有一篇刻于光緒年間的家訓碑文,崇尚的思想與“留余”匾有異曲同工之妙。“處事戒多言,言多必失。毋恃勢力而凌逼孤寡,毋貪口腹而姿釘牲禽……凡事當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慶不可生妒忌”。
戀鄉
康百萬家族重鄉土、很少有常年在外不歸者,并開創我國家族企業管理模式先河
雖然康百萬家族每個時期都有不同的策略,經營方式與內容也不同,但康百萬具有著鮮明的豫商特色,重鄉土、戀家鄉,很少有常年在外不歸者。
在鞏義市做了數十年文物工作的專家席彥昭說,康家的發跡史既有別于晉商大院、幫會文化又不同于徽商的別墅、戲樓格局,而是兼容晉、徽兩商派特點,采取農、官、商三位一體的發展戰略,穩扎穩打,形成以鞏義為大本營,處處為營、處變不驚,歷經400多年仍富甲一方的特征。
康百萬家族這么大的家業,而家人又特別戀家鄉,生意該如何打理?李春曉說,在明清時期,管理賬目的人被稱為相公,康百萬家族歷代都非常重視網羅各地優秀相公,最鼎盛時期,在各地設立棧房,吸引了大量的優秀管理人員,并經考驗、磨礪,分別設置有四老相公、八大相公、三十二相公和無數的小相公,由上到下形成了一個金字塔式的管理機構,棧房不僅管做生意,還兼管當地購置土地的出租及買賣。這種管理很像一條“巨無霸”的章魚,牢牢地把千里之外的財產緊緊掌控在自己手中,就像我們現在的跨國公司、跨省公司一樣,收放自如。康家經過艱難探索,開創了我國龐大的家族企業管理模式先河。目前在康百萬莊園中,保留著的相公窯仿佛還在訴說著當時相公們繁忙的工作場面。
以康百萬家族為代表的豫商戀鄉情結還表現在喜好購置土地上,傳統豫商們信守“土能生白玉,地可發黃金”的正統思想,做商業賺錢后就買地,生意做到哪里,哪里就有康家的土地,鼎盛時期土地擁有量達到了18萬畝,成為當時全國擁有土地最多的商人之一。
善義
傳統豫商涌現出大批慈善家,信奉“以義當先,義中取利”,賑災放糧,幫助鄉民
在商業經營中“以義當先,義中取利”,是豫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優秀傳統。鞏義城區所在的位置原名為“孝義”,到20世紀初,孝義鎮含有義字商號就有30多家。“義興堂”“義成堂”“義生永”“義立存”等,把誠信滲透到生產、生活、為人處世的方方面面,經濟社會都獲得健康發展。由于有了講誠信、講情義的豫商傳統精神,在鞏義歷代商人中涌現了一大批慈善家。
據記載,1845年,鞏縣大旱,很多災民外出逃荒,康家拿出糧食,架起大鍋熬粥供應,粥不能稀,煮成后以插筷子不倒為標準。康家一系列公益行為贏得一方百姓的贊譽和信任,良好民眾基礎和社會形象反過來又促進了其商業的發展,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在如今的鞏義市新中鎮,還流傳著一些張祜莊園張氏家族的一些善舉。新中鎮琉璃廟村村民張廷林指著琉璃廟溝河道里長長的舊石堰說,那都是道光年間災民為新中鎮張氏家族的十六世族張輝明家建的。道光中后期,張氏家族還沒有建起莊園,十六世張輝明建起“柏茂宅院”的第二年,全國就發生了大災,莊稼絕收,饑民開始吃樹皮、啃草根,并紛紛起來“吃大戶”,派出代表和財主們談判,希望開糧倉救人命,但清政府和一些財主不顧災民死活,污蔑他們為“暴徒”,并且嚴厲鎮壓,事態越來越嚴重。
柏茂張家掌柜張輝明看到災情嚴重,讓家人開倉放糧,接濟災民。為了幫助更多的災民,張輝明貼出“告示”,柏茂家要在河溝壘砌石堰,不論各地鄉民,愿意參與壘砌,除供飯食外,還按工時付給報酬。大災之年,饑餓的災民吃飽了肚子,保全了性命,同時災民也為張家壘起了一條長600米的石堰。第二年,張輝明經過三思還向災民承諾,災民欠“柏茂錢莊”的錢不管多少,一律作廢,還當眾燒毀了欠債契據。
記者穿行于鞏義大大小小的莊園和古村落,聽了很多明、清、民國時代的商人大戶賑災放糧,燒毀契據的故事,比如吳家山莊的吳酬和賑災放糧后落得了“吳大善人”的美譽。撫恤鄉鄰,仁義鄉里成為鞏義傳統豫商們的道德追求。【原標題:康百萬莊園蘊含豫商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