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稱為《大唐嵩陽觀紀圣德盛應以頌碑》,唐天寶三年(公元744年)刻立,嵩山碑王——大唐碑。碑高9.02米,寬2.04米,厚1.05米,碑制宏大,雕刻精美,通篇碑文1078字,內容主要敘述嵩陽觀道士孫太沖為唐玄宗李隆基煉丹九轉的故事。李林甫撰文,裴迥篆額徐浩的八分隸書。字態(tài)端正,剛柔適度,毛法遒雅,是唐代隸書的代表作品,大唐碑重80多噸,僅碑帽就有10多噸重,古時,人們是怎樣將這么重的碑帽主上去的呢?千百年來,凡到嵩陽書院的游人都要提及這個問題。在民間,“智立唐碑”這個充滿智慧的傳說故事,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人們,成為品賞大唐碑的重要內容之一。
書院建筑
嵩陽書院基本保持了清代建筑布局,南北長128米, 嵩陽書院東西寬78米,占地面積9984平方米。中軸建筑共分五進院落,由南向北,依次為大門,先圣殿,講堂,道統(tǒng)祠和藏書樓,中軸線兩側配房相連,共有古建筑106間,多為硬山滾脊灰筒瓦房,古樸大方,雅致不俗,與中原地區(qū)眾多的紅墻綠瓦,雕梁畫棟的寺廟建筑截然不同,具有濃厚的地方建筑特色。【原標題:觀巍巍嵩陽 一覽中原古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