萇村是位于滎陽市王村鎮西南部的一個普通小村落,僅有647口人,村子里80%以上都是萇氏族人。就是這樣一個普普通通的小村莊,卻因萇家拳而聲名遠播,該拳術先后被評為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怎樣的一個村落?萇家拳又是怎樣的一種拳術?近日,記者來到萇村,探尋這個充滿武術魅力的村落。
萇家拳始創于乾隆年間萇村一個名叫萇乃周的人之手。萇乃周為什么會創立萇家拳?滎陽萇家拳研究會會長常松華介紹說,萇家拳的起源,要從滎陽的地理位置說起,滎陽地處中原,地勢險要,常年戰亂,因此當地年輕人對武術比較向往,習武之人張八的故事在當地廣為流傳,一直影響著萇乃周。而萇乃周出于名門望族,博學多才,素養深厚,一直對習武有著濃厚的興趣,十五六歲開始習武。數十年間,萇乃周把自己的領悟編輯整理,之后多次拜師,遍交高手,深研細究,融會易理、醫理,創編拳術、劍術、槍術,最終創立萇家拳。如今,萇氏族人個個身強體壯,都歸功于他們早晚練習萇家拳的習慣。
萇家拳經歷百年滄桑,時至今日,依然聞名于武林,都歸功于萇家拳所具有的無限魅力。據萇乃周八世孫萇毅軍說,80年代以前,附近的村民基本上都會,誰要是不會,連自己媳婦都會瞧不起他。那時,只要是你在練拳,再大的事都不會喊你去。練拳時里外三層,誰來早了誰就占場,大家都看他練,等大家不想看了,便會吆喝“換人,換人!”
雖然,萇家拳魅力十足,但這拳可不是誰都能學的,他非常重視學拳者的品德,萇松華介紹說,萇家拳的傳拳原則有“三不傳”,即“非其人不傳,非其時不傳,非其地不傳”。“非其時不傳”指亂世不傳,此時若傳,人得技藝,易為匪盜。“非其地不傳”,指此地民風彪悍,若傳此地人,會更甚于平日。而歸根結底是“非其人不傳”。此外,在萇乃周總結的《十誡》、《三箴》中也有明確的說明,對人品和態度不好的不傳。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環境發生很大變化,村民都忙于外出打工,練拳的人便越來越少。盡管如此,萇家的子孫們業余時間還不忘開班傳武,而且村里留守的少數女人們也開始學了起來。一到節假日,還會帶著孩子一起學。至今萇村附近的村子一提到練拳,家里人都還是非常支持,都說“出去打牌吃喝那有啥意思,學學拳比啥都強。”
事物發展總會打上時代的印記,萇家拳的創立、發展、變遷與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盡管,人們練武的動機和練武的群體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但是萇家拳的魅力卻更加突顯。現如今,經過萇家拳愛好者陳萬里、陳萬卿、陳萬剛三先生數十年來搜集整理的《萇家拳全集》已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該書共分為上中下三冊,29卷。此書的發行將使萇家拳在更大范圍內得到傳播;萇家拳研究會組織已經健全,“滎陽萇家拳研究會”社團組織已合法登記注冊;萇家拳還相繼接受英國、韓國、以色列、波蘭、加拿大武術研究者的專訪。這些都為萇家拳注入了新的動力。
現在,萇家拳已成為河南的三大拳派之一,成為我國著名的武術流派。萇家拳共有九代傳人,培養教師80多人,滎陽市還將萇家拳作為地方課程納入中小學生的學習范圍,全面普及萇家拳,該市參加學習人數共達6萬余人。它對欲學之人、傳承之人的品德都有明確的要求,其表現的文化內涵已超出了拳術本身的價值。這也是萇家拳能夠流傳百年依然魅力猶存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