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記者 姚偉 特約撰稿 賈寶倩 文圖
鄭州叫“鄭州”,是滎澤消失和滎陽故城衰落后很久之后的事。
事實上,在滎澤消失之后六百年,今鄭州地區(qū)仍在延續(xù)使用“滎陽郡”、“滎州”這樣的“滎字號”地名。那個大湖影響太大了,令古人久久難忘。如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所說:“今塞為平地,滎陽民猶謂其處為滎澤。”
歷史地理學家史念海認為,滎澤的消失影響巨大,沒有了這個大湖調(diào)節(jié)水量、沉淀泥沙的作用,濟水、鴻溝加快了淤塞的過程,西漢之后雖多次開挖維護,使其數(shù)百年間時斷時續(xù),但兩條黃金水道最終仍湮滅為平地。
古代滎陽城——在滎澤邊崛起的經(jīng)濟重鎮(zhèn)、戰(zhàn)國末到秦漢數(shù)百年的區(qū)域中心城市,因水運而興,也隨水運蕭條、衰落,并在西晉末年的戰(zhàn)亂中荒廢。
至北魏時,今鄭州區(qū)域中心西移,名為北豫州,州治先在虎牢城(今滎陽汜水鎮(zhèn)),后遷大柵城(即今滎陽市區(qū))。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以轄區(qū)為古滎陽之地,改北豫州為滎州,州治設在虎牢城,下轄成皋郡、廣武郡,共八個縣。
隋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大約因滎澤早已消失,而滎州轄地為春秋鄭國地盤,遂改滎州為鄭州,這是該地區(qū)叫“鄭州”的起點。此后,“滎”與“鄭”之爭延續(xù)了半個多世紀,曾兩度恢復滎州、滎陽郡之名,最終昔日的鄭國戰(zhàn)勝了消失的滎澤,人文因素壓倒自然因素,鄭州之名得以確立,州治也遷到管城(今鄭州市管城區(qū)),沿用至今。
滎州更名為鄭州后,或許是為了有所彌補,隋朝在滎澤故地設置滎澤縣,這個縣一直延續(xù)到上個世紀,直到1931年才被撤并。此后,滎澤和曾經(jīng)的“天下名都”滎陽故城漸漸被遺忘。
2004年,邙山區(qū)更名為惠濟區(qū)之前,古滎漢代冶鐵遺址保護所的張振明先生曾提議更名為滎澤區(qū),但沒能被采納,說起此事,張先生至今覺得遺憾。
黃河水淤塞滎澤湖
滎澤淤塞的時間,有不同的說法,一般認為是在西漢末年。這個大湖過早消亡的原因,是被過度利用了,可以說,滎澤湖是“過勞死”。
戰(zhàn)國時,有“濁河清濟”之說,后來有人把這種說法,當做濟水穿越黃河的證據(jù)。認為濟水從北邊注入黃河后,因水質(zhì)很清,故能穿越渾濁的黃河。而黃河兩岸的濟水都很清澈,說明濟水真的穿越了黃河。
這種說法當然荒誕不經(jīng),清水一入黃河,很快就渾濁一體了。發(fā)源于濟源的濟水流入黃河,只是一條支流,恰恰在下游不遠處,黃河分了個岔兒,形成一條支津,被誤認為濟水穿越了黃河。這個前文已做解釋。
黃河南岸分流的濟水,必然與黃河一樣渾濁。對于“清濟”之說,史念海先生認為,是濟水從黃河分流后,先流經(jīng)廣武山北現(xiàn)黃河河道,然后折向東南,注入滎澤。這段河道接納了三四條小河,如旃然水、索須河等,這些河流水質(zhì)清澈,會使?jié)疁啙岫冉档汀T诹魅霚顫珊螅蚝鎻V闊,流速降低,部分泥沙沉積下來,再從滎澤中流出的時候,水中的泥沙自然大為減少。
不過,這樣的濟水還不會很清澈。這條河向東流入更為廣闊的大野澤(后來的梁山泊),泥沙得到進一步沉淀,加上幾條清澈小河注入,這才變得十分清澈。“清濟”之說,其實是戰(zhàn)國時燕國、齊國人的說法,指的是濟水的下游。
濟水與滎澤相依相存,持續(xù)了1000多年,如果沒有鴻溝的開鑿,滎澤和濟水都當存在更長的時間。
鴻溝與濟水關(guān)系很密切。魏國開鑿鴻溝之初,是引黃河水入圃田澤,然后再引向東南。但沒多久鴻溝水系即發(fā)生很大變化,“引黃”變?yōu)?ldquo;引濟”,就是說加大黃河分流濟水的水量,流入滎澤后,再分流為濟水、鴻溝。如此一來,滎澤成為黃河、濟水、鴻溝三大水運通道的樞紐,地位十分重要;但流經(jīng)滎澤的黃河水量大增,泥沙沉積加劇,超出了這個湖泊的負荷,致使湖面越來越小。西漢末年,黃河泛濫,奪鴻溝流向東南,60多年后,王景治河,使黃河與鴻溝分流,在鴻溝分水處修筑石門,限定流入鴻溝的水量,根治了河患。但自此后,滎澤即淤塞為平地。
作為鴻溝、濟水的樞紐,滎澤淤塞影響巨大。史念海先生認為,滎澤沉淀泥沙的作用,使?jié)Ⅷ櫆虾拥烙偃闆r較為緩慢;這個湖消失后,鴻溝和濟水的上游都失去一個能沉淀泥沙的所在,加之黃河數(shù)次泛濫、分河口變化等因素的影響,兩條黃金水道加快了淤塞步伐。東漢至北魏,雖經(jīng)數(shù)次疏浚,兩條水道曾經(jīng)時斷時續(xù),但最終還是完全淤塞。
曹操、鄧艾疏浚汴渠
東漢王景治河后,鴻溝水系的多數(shù)河道都已淤塞,只剩下一條被稱為汴渠的支流。由于漕運需要,東漢對汴渠非常重視,漢順帝時,曾大舉動工,從汴口(黃河分水口)到淮口(入淮處),沿岸積石為堤,以保證汴渠的水量能夠暢行舟楫。漢靈帝時,又在汴口增修石門,以更好地控制汴渠水量。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汴渠無人維護,漸漸淤塞。曹操在官渡打敗袁紹,基本控制中原后,為了經(jīng)營河北,徹底清除袁紹勢力,他于建安七年(公元202年)著手疏浚汴渠。
由于曹操控制地盤有限,這次疏浚只是黃河到睢陽(今商丘)段,因此稱為睢陽渠。不管鴻溝還是汴渠,其重要性都在于能溝通黃淮兩大水系,進而溝通長江。一條沒有全線貫通的汴渠,其作用自然有限。
但那時的曹操顧不上這些,他的主要目標是進軍黃河以北。疏浚睢陽渠兩年后,他即在黃河以北開鑿白溝,作為攻打鄴城的運輸線,此后又開鑿平虜渠作為攻打烏桓的運輸線。這些運河以及后來開鑿的利漕渠,共同成就了鄴城的繁榮。
曹魏建立后,為了與東吳作戰(zhàn),利用部分原鴻溝水道,開鑿賈侯渠、討虜渠、廣漕渠,隨后由鄧艾主持,重新整理汴渠,使之貫通黃河、淮河水系,全線通行舟楫。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劉禹錫的這首《西塞山懷古》,寫的是西晉初年王濬滅吳故事。當年王濬自四川出發(fā),順流而下,滅掉東吳,大獲全勝。此時,杜預建議他“自江入淮,逾于泗汴,溯河而上,振旅還都,亦曠世一事也”。于是王濬“大悅”,依計行事,率領(lǐng)他的舟師,自長江入淮河,自淮河入泗水,再轉(zhuǎn)入汴渠,最后溯黃河回到首都洛陽。他自四川航行到洛陽,確實可稱曠古奇事。
西晉王朝很短命,不久再度中原板蕩,汴渠也隨之湮塞。東晉時,桓溫為了攻打前燕,在大野澤開溝通運,派了一支部隊從商丘出發(fā),前來黃河開通石門,以恢復濟水舊道,但因工程量太大沒能成功,嚴重影響了戰(zhàn)事進展,最終失敗而去。后來劉裕為了攻打割據(jù)陜西的后秦,再度開鑿石門,這次獲得了成功,順利修復了汴渠。劉裕最終平定后秦,大獲全勝,然后自洛水入河,循汴渠回到江南。
最后一次整修汴渠的,是北魏宣武帝。當時北魏為了對南朝用兵,重新疏浚了汴渠,但因北魏后來發(fā)生變故,疏浚后的汴渠并沒有派上用場。
自曹魏到北魏數(shù)次疏浚汴渠,都是出于軍事需要,汴渠通航時間均為期不長,沒有給社會經(jīng)濟帶來長久的影響。
天下動蕩不已,汴渠屢浚屢塞,北魏后再也沒有疏浚記載,應該是徹底淤塞了。
隋朝一統(tǒng)天下之后,隋煬帝開鑿了溝通南北大運河,其中的通濟渠,也被稱為汴渠、汴河,但大約已不是鴻溝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