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登封的楊家大院被拆除,村民們感到十分惋惜。很少有人知道,在100年間,這座大院里走出來的孩子中,不但有登封縣縣長、國際著名理論物理學家,還有一生呵護河南運臺文物的臺灣老人……越來越多的古院落被拆除,咋保護這些歷史記錄者引人深思。
□東方今報首席記者梁新慧/文記者邱琦/圖
【現場】清末楊家大院被拆除
“拆了,說拆就拆了,可惜啊可惜!”10月30日下午,登封市大冶鎮橋板河村六組的一處山坡上,一座本來完整優美的清末古院落,已經變成一堆廢墟。幾位村民站在旁邊,不停嘆息,細雨打在折斷的厚實青磚上,歷史斷裂,頗顯悲涼。
這座院落,就是當地人常說的“楊家大院”。
這座院落坐西朝東,從凌亂的現場,依然可以看到,大院內有三孔磚砌窯洞。
當地村民提供的照片,還原了這座院落獨特而優美的魅力:北側的一孔窯洞,中間辟拱券門,門中間為板門,上有亮窗,門兩側各辟一長方形拱券窗,置格子欞窗,門上方有一塊刻有“積善余慶”楷書的磚雕。而明間前為出前廊,有兩根檐柱,柱下有石鼓、八棱柱……
【歷史】100年間走出多位名人
“可別小看這座楊家大院,這里走出去的都是大人物。”該村一位姓張的村民說,這個院落的主人,新中國成立前當過登封縣的縣長。
通過《登封縣縣志》等文史資料,東方今報記者找到了村民所說的這位縣長——楊如芳。1905年他出生在這個院落,河南省立甲種商業學院畢業后,赴日本東京大學、日本士官學校學習。1943年6月,任國民黨陸軍四十七師一四一團少將團長,率軍對日作戰。1946年任密縣縣長,1947年任登封縣縣長,1948年偕妻女去臺灣,1974年病逝于臺北市,后改葬于登封市高山公墓。
1948年,跟隨楊如芳一起去臺灣的,還有他的兒子楊炳麟、楊東麟以及侄子楊祥麟、楊海麟。
如今,楊炳麟是國際著名理論物理學家、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物理系教授、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客座教授;楊東麟曾任美國加州河南省同鄉會會長;年已九旬的楊祥麟則是一位文化學者,中央電視臺《國寶檔案》欄目曾以《楊祥麟和河南省運臺文物》為題做過專題報道;楊海麟在臺期間曾任臺灣銀行紙幣印刷廠廠長,現退休在家。
【無奈】曾上書多位領導也無果
“我的四位爺爺都健在,我該如何向他們交代呢?!”昨天,東方今報記者和楊海麟的孫子楊志強取得了聯系,電話中,楊志強充滿了傷感。
在登封市區工作并居住的楊志強說,近些年,楊家的后人已經不在楊家大院居住,而是將其改為楊家祠堂,逢年過節,楊家后人都會回到楊家大院祭拜祖先,已經成為多年的習慣。
“今年3月份,我突然接到鎮里的通知,省道323線改線工程正好路過我家,需要拆遷,并跟我談賠償。”楊志強說,這是楊家的祖屋,現在又是楊家祠堂,無論給多少錢,他都不愿意拆遷。隨后,他就聯系登封市文物局的工作人員來到楊家大院,工作人員將其定性為清末建筑。
擔心院落被拆,楊志強還將有關材料送給了登封市多位主要領導,但至今沒有下文。
“9月29日那天,房子被拆,我當時還在登封,得知這個消息,差點兒氣暈。”楊志強說,他不知道該如何向幾位身在海外的長輩交代。
【說法】不在文保范圍但拆了確實可惜
昨天,東方今報記者和登封市文物局取得了聯系。該局一位負責人證實,他們的確多次去過楊家大院查看,但這座院落不是文物保護單位,無法予以保護。
抽調到登封市大冶鎮負責拆遷的王少輝,經歷了楊家大院拆遷的全過程。
“省道323線改線工程,是一項重點工程,在這個過程中,涉及拆遷的民居很多,楊家大院是其中之一。如果古院落是文物保護單位,按照國家法律法規,我們肯定不會拆,但楊家大院不是文物保護單位,在文物局也沒有備案,只能拆掉。”王少輝說。
不過,王少輝自己也坦言:這個家族在登封當地確實很知名,這座院落的建筑也很有特色,拆了確實怪可惜。
路過有代表性的古民居,工程能否臨時改線?“這不可能,因為楊家大院北側是大溝,南側坡度大,沒辦法改線。”王少輝說。
【出路】古院落如何避免被拆命運
近年來,基建步伐不斷加快,拆遷的力度也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古民居面臨被拆遷的命運。最近半年來,東方今報刊發了多篇古民居被拆除的報道,這其中存在一個關鍵問題:如果民居不是文物保護單位,就可以拆;那么,什么樣的古民居才能夠成為文物保護單位呢?
我省文物系統一位資深人士告訴東方今報記者:古建筑能否評上文物保護單位,年代不是唯一標準。“不但要看建筑的歷史,還要看建筑的藝術價值、文化價值,像二七紀念塔,雖然只有幾十年的歷史,但它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我國有文物普查制度,在文物普查中,如果發現古建筑比較有特點,首先評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隨著時間的推移,才有可能評為市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直至評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該人士說,然而,新中國成立至今,全國性的文物普查,只進行了三次。
“現在,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古建筑越來越少,人們對古建筑到了一個重新認識、覺醒的新時期,這是好的變化。但尷尬的是,這些保護還局限在個人呼吁階段,需要社會各界的投入和關注。”這位人士說。
對于古民居的保護,全國人大代表、少林寺方丈釋永信意味深長地說:“路是彎的,理是直的。”只要重視起來,總會有解決的辦法。(原標題:登封清末楊家大院被拆除 100年間走出多位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