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牟壽圣寺雙塔
塔,是隨著佛教的傳入而在中國出現的一種建筑形式,具有明顯宗教特征。
自從東漢時佛教傳入中國以后,在中華大地上便開始有了塔這種建筑樣式。因其有宗教建筑特色,形式多姿多彩,而且高聳莊嚴,有的已成為鄭州的地方性標志。
走近古塔,總惑于它的神秘;走進古塔,卻癡于它的神異。時間滄桑了它外在的神韻,而每個人卻醉心它內在的底蘊。
壽圣寺雙塔
保護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第七批)】
歷史年代:宋代
地理坐標:位于中牟縣城南
現狀:西塔高30米,共7層;東塔高18米,共4層。
京廣鐵路線在中原猶如一個分界線:鐵路以西,多丘陵山區,鐵路以東,則是一望無際的黃淮大平原。中牟縣就處于鐵路以東的黃淮海大平原上,以前是黃泛區,即黃河決口后流經的地區,一馬平川,想看個山都難。在這樣的地方,如果有個高崗,遠近都會知道。中牟縣黃店鎮冉家村東,就有這樣一條土崗,由于這個土崗上矗立了兩座800多年前所建的古塔,因此這里就被叫做了雙塔崗。
從鄭州到薛店,然后向東到三官廟,接著東南去尉氏方向進入中牟黃店鎮地面。天氣不是太好,有一層薄薄的霧霾,田野里小麥綠油油的,給灰色的原野增添了無限的生機。道路邊上的柳樹已經泛綠,夾雜在灰色的楊樹枝條中,頗有點夢幻的色彩。靠著手機上的地圖,找到了雙塔崗,遠遠地看到在一片高崗上矗立著的那兩座塔。
由于土崗本身就高,兩座塔又高聳在土崗之上,因此這兩座塔在當地非常突出,從很遠的地方就能看到,可以想像,歷史上,這里周邊的人們,一定會把這兩座塔當成了地標性建筑了。遠遠地看到雙塔,給人的印象是這兩座塔看上去很別扭,兩座塔都沒有塔剎,塔頂都很平齊,像被人一刀橫著砍了頭一樣。塔北面是天王殿,天王殿再后面,是大雄寶殿。塔、天王殿、大雄寶殿,組合在一起,遠遠看去,仿佛塔像是用大汽油筒摞起來的兩個大煙囪。
走到跟前,只見兩座塔東西相對,西塔為六邊形塔,現存七級,高約30米,東塔同為六邊形,現存四級,高約18米,兩塔相距20米左右。僅從外觀上,就可以看出兩塔有著明顯不同,西塔外面布滿了磚雕佛像,而且從塔基開始每層都比東塔要高,東塔相對要“素”很多,除了每層各面有各式假窗外,基本沒什么磚雕。據當地人稱,西塔為佛塔,東塔為道塔,后仔細看東塔,在塔基上沿,也有一圈磚雕,看上去似乎也是佛像。這樣,東塔為道塔之說,似乎并不成立。
據寺內冉家村的冉姓老人講,兩塔從外面的門進去,有螺旋樓梯可上塔頂,西塔內壁也布滿了磚雕佛像,他小時候就經常爬到塔里玩,但現在登塔的門已經封死,無緣得見里面的精美磚雕了。從西塔一層東面塔門往里看,也可以看到里面的磚雕佛像,保護的比外面要完整一些。而且在塔門內南壁上,還看到一塊像是塔銘的方碑,只是無法進入塔心室,也不知塔銘所寫文字了,估計文物部門將此塔定為北宋晚期,可能是從塔銘中得知的。可能是因為西塔塔身布滿佛像,因此當地人又稱該塔為“千佛塔”。東塔的塔心室內壁也是素面,沒任何磚雕。兩塔外壁上,有很多小的孔洞,估計是建塔時搭腳手架之類留下的,如今成為麻雀的家,不時可以看到麻雀從洞口進出。
二塔當為同時期所造,不知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不同。更讓人感到奇怪疑惑的,是兩塔都沒有塔剎。一般情況下,塔是由塔基、塔身和塔剎組成,這沒頭的塔,要么是因年代久遠,塔剎遭到了人為或自然的毀壞。但據文物考古工作者查看研究,雖然塔身曾經受損嚴重,而塔頂卻是非常整齊的斷頭,確認雙塔應該就是當初建塔時就建成了這個樣子停工的。
也許,當雙塔在建設期,突遇戰爭等人為不可抗因素而停工,又或當社會安定下來后,捐建此塔的人卻因種種原因,放棄再建此塔,因此留下了這兩座半拉子工程,一直矗立至今。(王學賓文圖)(原標題:鄭州“古塔記憶”之壽圣寺雙塔 800年歷史均無塔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