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不懂鄭州話引來尷尬事 廣東小伙求助媒體
2014/5/15 9:29:57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咋了”“得勁兒”,在鄭州人聽起來這些詞再普通不過了,可對一些外地人來說卻像是在聽天書。有名剛來鄭州不到3個月的廣東小伙,就因為鄭州方言引出了不少尷尬的事。他現在有個心愿:就是想快速融入鄭州,想請晚報給他們這些來自外省的朋友開個“方言講堂”。
初來時遇到尷尬事
鄰桌一聲“咋了”,害得廣東小伙心驚肉跳了半天
昨日上午,來鄭3個月的廣東小伙盧建給我們講述了他的故事。4月底,28歲的盧建代表某手機品牌到鄭州拓展業務,那是他第一次來鄭州,下車時正趕上飯點,在鄭州的同事就帶著他來到飯店吃飯。早就聽說了鄭州的特色面食,海碗的燴面一上來,盧建就埋頭吃了起來。
“咋了!”正吃著,忽然聽見身后一桌傳來一個聲音猶如晴天霹靂,盧建差點沒把頭扎進海碗里去,腦中急速轉動起來。“怎么回事,他們想干什么?”盧建不清楚兩人要干什么,等了一會兒不見動靜,再看看身邊的同事也都神態自若,絲毫沒有吃驚的樣子。盧建再扭頭一看,后面那桌剛才似乎還大聲吵架的兩個人此刻正在舉杯聊天,這可把他弄糊涂了。
“他們是不是要打架啊?剛才怎么說要把什么炸了?”盧建疑惑地問同事,可這句話卻讓同事幾乎笑趴下了。同事告訴他,“咋了”就相當于“怎么了”,而不是像他理解的把炸彈都帶來了。另外,同事還告訴他,如果兩人的關系越親密,聊天的聲音就會越大。“他們聲音那么大,當時還真是把我嚇了一大跳。”回想起當時的情景,盧建至今還記憶猶新。
“咋”這個字在字典里究竟是個什么意思?記者查閱了商務印書館2004年1月第10版的《新華字典》,“咋”字有三個音,一個是za,發第三聲,意思為怎、怎么,盧建聽到的就是這個意思;ze,發第二聲,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大聲呼叫,一個是咬、啃;zha,發第一聲,也是兩個意思,一個是吆喝,一個是炫耀。
第一次接觸鄭州話
“老板,給我來碗米”,讓大家都愣住了
盧建說,第一次接觸鄭州話還是在大學里。當時,盧建請女朋友和她同宿舍的室友在飯店吃飯,這其中就有一個鄭州的女孩。席間大家談天說笑聊得很開心,到最后時,這個鄭州的女孩大大方方地來了一句“老板,給我來碗米”。
“當時我們都愣住了,連老板都不知道怎么辦好了。”盧建說,他聽完后腦子半天沒轉過來彎。對他這個廣東人來說,沒煮熟的大米才叫米,而生米只有在特殊節日里才會使用,他實在搞不清楚女孩無緣無故地要一碗米干什么,同是廣東人的老板也覺得莫名其妙。
“后來我才知道米就是米飯的意思。”盧建笑著說,“這就跟我剛來時說‘人頭飯’一個效果。”盧建解釋道,他剛來時鬧了個笑話,請客戶吃飯時告訴服務員要“人頭飯”,在場的人也是目瞪口呆。而在廣東話里,人頭飯是指給在座的每一位都來一碗米飯。
漸漸融入鄭州生活
得意時說“得勁”,要表示由衷的贊賞先用嘆詞“咦”
盧建說,來鄭州的這段時間里,他跑了多個地方,除了感受到了鄭州人的熱情和義氣以外,多彩的鄭州話也給他留下了很深刻印象,時間久了,自己漸漸地學會了幾句方言,知道了“得勁”是得意時候說的贊嘆詞,“恁”的意思是那么,要表示由衷的贊賞,一定記得要先用一個嘆詞“咦”,“當然要記得發第四聲。”盧建說,鄭州人說話都習慣于用高音調,一開始他還不習慣,可現在知道了即使像吼出來的,也不見得是對自己不滿,而恰恰是正在贊嘆你。
“我現在也習慣說吃米了。”盧建表示,這三個月的時間里,他已經不知不覺習慣了用“吃米”來代替“吃飯”,每當朋友問他中午飯吃的什么,他總是字正腔圓地回答“吃米”。一次,盧建70多歲的奶奶打電話過來問他的情況,他也習慣性地說了句“今天吃米了”,結果奶奶在電話那頭趕緊說:“有飯不吃,吃生米是要壞肚子的。”說到這兒,盧建就忍不住大笑起來。
“剛開始的時候有點不習慣,現在好多了。”盧建說,由于語言習慣相差較多,剛來的那段時間里他可沒少鬧笑話。“現在有時候我也學著說兩句。你聽我說得對不對?”盧建得意地說,自己還學著同事的腔調將幾句簡單的鄭州話串起來說,一句“咦,恁好哩,得勁,真得勁,得勁得很”說得原汁原味。
晚報倡議
請老鄭州當老師,給外地朋友上堂方言課
“有不少聽不明白的地方,我還是想多學習學習。”現在說鄭州話小有成就的盧建說,鄭州話給他感覺與普通話的語法、用詞很接近,聽起來特別易懂。但就對一些本地特有的詞語意思仍是比較疑惑,因此,他有一個提議,就是想請鄭州市民當老師,把常用的鄭州方言解釋給大家聽聽,而外地人可以說說自己因語言或其他地方的差異,而引起的一些誤會或者所遇到的尷尬故事。“這樣,可以讓像我一樣的外地人盡快融入這個城市。”
俗話說,得中原者得天下,自古以來鄭州便是商家必爭之地,現在,來鄭州上學、工作、生活的外地人數不勝數。用鄭州話與鄭州人交流無疑會拉近距離事半功倍,這無形中襯托出鄭州話的重要性。
如果您也是來鄭州工作的外地人,請把您遇到的尷尬和不解告訴我們。
如果您是一位老鄭州,可以給我們說說鄭州的方言俗語,幫助像盧建這樣的外地人盡快融入我們的城市。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鄭州晚報(2009-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