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平城到洛陽——鞏縣石窟學術研討會”在鞏義召開
2014年10月18-19日,“從平城到洛陽——鞏縣石窟學術研討會”在河南省鞏義市召開。本次會議由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石窟專業委員會與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主辦,由河南省鞏義市政府承辦。來自高校、地方研究機構的學者,以及相關政府部門領導等80余人,共同出席了本次會議。
鞏縣石窟,作為北魏晚期的皇家洞窟,與云岡石窟、龍門石窟一起,共同代表著北魏一代文化與藝術的最高水平。但是,長期以來,關于鞏縣石窟的研究尚屬鳳毛麟角,在深度與廣度上仍待進一步開發。參會代表就北魏石窟的淵源與發展、石窟寺田野考古新方法與新技術以及今后佛教考古的主要工作這三個主題,進行了主旨發言與自由討論。
佛教實驗考古,旨在通過利用現代保存下來的傳統石作工藝,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古代窟龕造像作為模擬對象進行開鑿,從而加深對古代造像設計、開鑿過程的理解。同時,這些實驗考古的成果,又將為石質文物保護提供可能的實驗材料,在避免對原物進行不必要損傷的前提下,積累相關實驗經驗,從而能對古代石質遺存實行更具針對性的保護措施,也推動了新型保護材料與方法的開發與運用。
活動期間,與會代表實地考察了青龍山佛教實驗考古基地。該基地始建于2013年11月28日,由北京大學與鞏義青龍山慈云寺共同建立,目前已取得初步的成果。
實驗考古在史前考古領域已得到廣泛的開展,而對于佛教考古乃至歷史時期考古來說,這仍是一片尚待探索之地。因此,佛教實驗考古基地的建立,無疑屬于開創之舉,在學術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而佛教實驗考古及其初步成果,也是本次研討會的重要議題。
據了解,舉辦本次交流活動,一是通過展示各地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推動關于鞏縣石窟與其他北魏石窟的研究工作,在分享學術成果的同時,也加強各地方研究機構之間、高校與地方研究機構之間的學術交流。同時,通過討論石窟考古的新技術、新方法,促使學界從新的角度審視佛教考古的研究思路。(仝瑞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