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河南頻道10月21日電 (記者桂娟)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與河南省鞏義市共建的中國首家佛教實驗考古基地,日前初步完成首期佛龕營造實驗,再現了古代佛教窟龕開鑿過程和營造工藝。
在鞏義青龍山慈云寺附近,人們不僅可以一睹現代純手工模擬的北魏皇家洞窟鞏縣石窟的第四窟西壁中心龕和安陽靈泉寺隋代灰身塔的風貌,還能看到停留在施工重要節點上的未成品,現場了解這些精美佛龕和塔龕是如何“煉成”的,甚至還能親身體驗鑿壁開石的不易。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杭侃說,實驗取得初步成果后,將逐步開鑿大型石像、石窟,建設佛教教義區、中國佛教藝術斷代教學區等,中國古代著名石窟的典型窟龕,將有望在這里一一呈現。
“這一基地的建立,在佛教考古領域是開創之舉。”杭侃說,“它的重要性還在于,試驗運用現代三維激光掃描等技術取得的測繪數據,到底能不能支撐古代石窟造像復原,這對于保護瀕危石窟具有重要意義。”
2013年11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與鞏義市在青龍山慈云寺景區共建佛教實驗考古基地,研究保存下來的傳統石作工藝,模擬開鑿代表性古代窟龕造像。
“實驗結果讓我們了解到不少開鑿工程的細節,比如佛龕和造像光滑的表面,竟然不是靠砂石打磨出來的,而是直接用刀剃出來的。”杭侃說。
“親自動手一做,不僅了解了窟龕開鑿的基本工序、工具、工時和人工組織等,各種各樣的問題也都出來了,如鞏縣一帶的石窟造像為什么多是杏仁眼,各龕布局與巖層走向如何布局,造型錯誤如何修正,石材崩裂怎么處理等,加深了我們對古代造像設計、開鑿過程的理解。”他說。
專家認為,通過實驗的方法觀察巖層滲水、大氣污染等對石窟造成的危害,在避免對原物進行不必要損傷的前提下,積累相關實驗經驗,能對古代石質遺存實行更具針對性的保護措施,推動新型保護材料與方法的開發與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