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人正在把祭城路的路標牌更換為平安大道
本報駐河南記者 陳關超
近日,在鄭州,“祭城路”火了,因為這條有著獨特歷史文化含義的道路的名字被有關部門改名為“平安大道”——
【熱議】
改路名不要太“任性”
每逢外地朋友路過鄭東新區的祭城路,都會引起小小的誤會。這個“祭城路”到底該怎么讀呢?這時鄭州人就會擺出一種自豪的神態:“祭城路”不應該讀“jì”,而是讀做“zhà”,這個字的這種讀法在全國只有鄭州市這么讀!
祭城路位于鄭州市鄭東新區,長9.8公里。2005年12月正式命名。然而,今年5月21日,鄭州市有關部門決定將祭城路更名為平安大道。
據了解,“祭(zhà)城”始建于商代。據資料記載,商王朝初興,定都于亳,一位負責祭祀的官員被封到亳都東北15公里的地方,因其主管祭祀,國名稱為“祭國”。公元前722年,祭國后來為鄭國所滅,當地民眾為紀念故國,集體改姓為“祭”。南北朝時,外地民眾遷居于此,因口音不同,演變為祭(zhà)伯城,簡稱祭城,流傳至今。
“這么有‘文化’的路名說改就改,太任性了。”連日來,官方突然改名引發民間軒然大波。在很多市民看來,新名字“平安大道”和“祭城路”根本沒有可比性,沒有任何意義。
【官方】
改名是為了避免“一路多名”
據了解,今年6月1日,鄭州市地名辦公室就更名一事,給出了以下原因:一是該路將向東延伸成為鄭州市東部東西走向的主干道,目前,向東延伸的中牟區域該路的名稱為“平安大道”。為了貫徹一路一名的原則,綜合衡量決定用“平安大道”。
二是祭城路的主體目前并不在祭城路街道辦事處轄區內,從老地名保護原則來講,“祭城”這一古老地名應就地、就近保護,不宜過多延伸。
三是鄭東新區作為鄭州市中央商務區和未來的金融服務中心,是鄭州市對外開放的高地,外來人口眾多,由于“祭(zhà)”字作為地名專讀音,認識率較低。
【專家】
改名割斷了文脈得不償失
早在去年,河南省社科院歷史與考古研究所所長張新斌就作為鄭州市地名專家,參與過“祭城路”是否應該改名為“平安大道”的討論。
張新斌說,當時參與討論的專家們的意見很一致,大家都堅持認為應該保留“祭城路”這一路名。祭城路不僅是鄭州東區的文化地標,也代表著鄭州東區悠久的歷史文脈。因為,“祭國”作為一個城邦國家,不光在鄭州歷史上,在中國歷史上都有著一席之地。它參與過周王室的很多政治活動,在《左傳》中也有很多和它有關的記載。“鄭州從商代到西周,尤其是西周這一時期的歷史是比較模糊的,祭國這一段歷史剛好填補了鄭州這段歷史的空白。”
很多市民認為,“平安大道”之類的路名全國一抓一大把,祭城路是鄭州獨有。改名方便外來客商的理由更是站不住腳。
專家認為,近年來各地改名熱,導致大量古地名的消失,是令人痛心的現實。因此,呼吁政府慎改地名路名,離開了這些坐標,歷史的空間就無法準確復原,人們對該處的歷史記憶就會斷裂消失,應該保持地名的相對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