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鄭州 >> 走進鄭州 >> 印象鄭州 >> 瀏覽鄭州

印象:叩訪鄭州的橋

2013/3/21 15:10:21 點擊數: 【字體:

 

    說起鄭州的橋,很多人或許會不以為然:“橋屬于南方的專利,鄭州有什么橋啊!”可當你真正走近鄭州的橋,探尋它,了解它,琢磨它,你就會發現,鄭州的橋還真值得大書特書一筆。

    一座橋就是一個文化歷史的載體,一座橋就是一地民俗風情的標本,一座橋更是一個城市、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顯現。鄭州的橋,不但蘊藏著歷史,彰顯著現在,更孕育著未來。

    讓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一起來叩訪鄭州的橋。

    尋古問今 熊耳河橋

    在咱們鄭州,最古老的橋是哪一座?即便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對此恐怕也說不出個一二來。

    古時候的鄭州,河流交錯縱橫,逶迤全境,橋梁是必不可少的交通設施。但關于這些橋梁的興衰,已找不到相關的記述。關于鄭州的橋,能找到的最早記載是唐代的,據稱唐初重修鄭州商城時,4個城門外都建有橋梁,如社稷橋、迎春橋、廣濟橋等。西郊還有一座古官渡橋,俗稱灑金橋。之所以叫灑金橋,是因為橋所在的地方四周空曠,空氣純凈,每到日出日落,總有金色的陽光灑滿橋面。傳說宋朝時,宰相苗訓曾在灑金橋算卦問卜。這些唐宋時代的橋梁,如今早已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鄭州市文物管理處的郭書營處長說,前幾年修建紫荊山路的時候,曾經挖出來一座古橋,經考證是北宋時期的。這應該是鄭州發現的最古老的橋了。因為古橋橋身的大部分都埋在高樓大廈下面,無法挖掘,所以最后只挖出了一小部分。

    按照《鄭州文物志》的記載,在鄭州市區,現存年代最久遠的橋是位于管城區南關大街上的熊耳河橋。據說“熊耳河橋”原來叫“熊兒橋”。關于熊兒橋的來歷,民間是這樣傳說的:明朝末年,在鄭州的石柱村(今天的新圃東街),住著兄弟兩人,哥哥叫熊大,弟弟叫熊二。因為父母雙亡,家貧無以為生,哥哥就把弟弟送到鄭州城里南門內大戶張谷囤家里當童仆。張大戶頗有錢財,花錢捐了個監生,人稱張監生。熊二眉清目秀,干活勤快。張監生很喜歡熊二,就給熊二改名叫熊兒,并提拔他當上了管家。熊兒生活儉樸,所以天長日久,就積攢了些銀錢。當時南關有條小河,每到秋季河水都泛濫成災。河上面又沒有橋,來往行人趟水過河都很不方便。熊兒就把積攢下來的錢全部拿出來,帶領群眾疏通河道,又修建了一座小橋。為了感恩,老百姓就給了熊兒這座橋的“冠名權”。后來河以橋名,就連橋下的小河也叫熊兒河了。再后來時間一長,以訛傳訛,“熊兒”又傳成了“熊耳” 。

    這個故事的真實性無從考證,雖然人名地名都說得有鼻子有眼。還有種解釋,說是這條河穿過城區時畫了道弧線,形狀像熊耳,因此河叫熊耳河,橋叫熊耳河橋。

    據《重修熊耳河橋碑記》記載,熊耳河橋原為單孔石橋。1738年,清乾隆三年,鄭州知州張鉞重修熊耳河橋。第二年,熊耳河發大水,橋又被沖塌。1745年,乾隆十年,張鉞再次重修熊耳河橋。這次重修之后的熊耳河橋橋長34米,寬近7米,橋上刻有一獸頭,怒目大嘴,象征著征服水患。此橋歷經200多年,依然堅固。1978年,熊耳河橋擴建加寬,改為柏油橋面,水泥欄桿。

    今年,鄭州老城區改造工程開始,熊耳河橋所在的南關大街也在拓寬改造之列。幾天前,我們步行來到熊耳河橋上,看到的是一片繁忙的施工景象,新的南關大街已露出雛形,但橋下仍是記憶中的臭水溝。一個閑坐在這里的老太太聽說我們想問熊耳河橋的情況,很自豪地回憶起了過去:“這橋年數可長了。我80歲了,7歲逃荒來到這兒,就有這座橋。過去,這橋欄桿上有好多石獅子,數都數不過來,有張著嘴的,有合著嘴的,有扭著頭的,有仰著頭的,還有一個小獅子蹲在母獅子的前爪下面。后來這些石獅子都被毀掉了。現在橋身上還刻著龍哩,你們看見了吧!”另一個老人說:“橋北頭正對著的就是咱鄭州的老縣政府!”正說到興奮處,一個年輕人過來湊熱鬧:“找啥地方哩?這兒我熟!”老人很不耐煩:“找老縣政府哩,你知道嗎?”

    兩個老人在熊耳河邊住了半個多世紀,不久前才從平房搬進高層住宅,不過仍然在熊耳河橋旁邊。她們說,路越修越寬,樓也越來越高,啥時候熊耳河里的水像過去那樣清,就更好了。

    鄭州的古橋不多,如果算上下轄的6個縣市,已經發現的古橋還有一些,比如鞏義的奉仙橋、干溝磚橋、趙公橋,新密的通脊橋、廣濟橋、惠政橋,滎陽的天橋。這些古橋大都是明清時期的。還有新密的羅家橋,具體什么年代建的,已無從考證了。

    采訪中,許多專家都說,鄭州還有一座惠濟橋,是個謎,至今也說不清是哪年建造的,但很值得一看。于是,我們懷著滿腔的好奇,去探尋神秘的惠濟橋。

    撲朔迷離 惠濟古橋

    出鄭州市區,沿鄭邙公路向北,我們邊走邊問。惠濟橋的名氣可真不小,附近的群眾都知道古滎鎮有個惠濟橋村,惠濟橋當然就在這個村里了。聽說我們是來看橋的,村里的鄉親們熱情得很,圍著我們說這說那。“先讓我們看看橋在哪兒吧。”“這不,你腳底下踩的就是。”

    腳下是貫穿村莊東西的一條大路,一排青石板清晰可見,原來這就是惠濟橋的橋面。據老鄉們說,惠濟橋是一座3孔拱橋,長40米,寬5米。解放前,還能看見橋身,隨著地基的升高,惠濟橋現在已經完全埋在地下了。如今橋的南面是一個大坑,里面堆滿了垃圾。一個年輕的村婦說:“這橋可神了,從來都不傷人。那次一輛東風汽車翻到了溝里,車摔壞了,人一點事都沒有。還掉下去過拖拉機、自行車,人都沒事。”大家一致說,惠濟橋的事,李勉森最清楚。

    李勉森是鄭州市農委的一名離休干部,老家就在惠濟橋村。他從1997年開始研究惠濟橋。

    第二天,在鄭州市區一間狹小的房間里,隨著李勉森老人的敘述,記者也仿佛回到了惠濟橋的歷史深處。

    “1000年前,甚至更早的時候,如今的惠濟橋村就是老滎澤縣的一個重鎮,惠濟橋下的通濟渠從鎮中穿過,來往船只穿梭不絕。鎮北面是黃河上的重要渡口——滎澤口。從黃河以北來西安、洛陽出差的官員和應試的舉子們在滎澤口上岸后,就住在惠濟橋南邊的驛站——南大館;到黃河北岸去的旅客也要住在這里,等待渡船。占地幾十畝的南大館當時的地位絕不亞于今天的星級酒店。因為是水上交通的樞紐,惠濟橋鎮的經濟文化也相當發達,惠濟橋北面有占地100多畝的北大寺、三光蘆醫廟。圍繞惠濟橋四周,還有三清廟、八蠟(音zha)廟、玉皇閣等大小廟宇。”

    李勉森認為惠濟橋始建于隋朝之后、南宋之前,是十分有價值的文物,希望有關部門能盡快開發。幾年來,李勉森到處查找舊志和相關資料,走訪文物專家,希望能證實他的判斷。

    “惠濟長橋”是滎澤縣八景之一,乾隆十一年《滎澤縣志》中有詠惠濟橋的詩句:野店山橋送馬蹄,白沙青石洗無泥。泊船秋夜經春草,明日看云還杖藜。

    惠濟橋建于何年不但讓今天的人們研究探討,也曾讓古人大費腦筋。清朝時滎澤縣令崔淇寫過一首贊美惠濟橋的詩:“彩虹天半落何年,惠濟美名到處傳。已賴慈航能普渡,共遵王洛足周旋……”

    李勉森說,先有河,才有橋,通過對河的研究,也能證明惠濟橋修建的大體年代。經過長期的研究,他得出結論:惠濟橋下面的河就是隋煬帝修建的通濟渠。惠濟橋南有個村莊叫堤灣,村里的老百姓都知道當地是隋堤拐彎的地方;滎澤縣八景之一的“隋堤煙柳”也是婦孺皆知。這就是很好的證據。

    通濟渠是流經舊滎澤縣東南部的一條古河,漢朝叫汴水,隋朝叫通濟渠,唐朝叫廣濟渠,宋朝叫汴河。北宋靖康二年宋都南遷,汴河從此廢棄淤塞。惠濟橋不可能始建在一條已經干涸的河上,李勉森據此推斷,惠濟橋的修建時間至少在南宋以前。

    花花公子隋煬帝修建通濟渠,是為了乘龍舟去江南游玩,龍舟的規模宏大,惠濟橋的橋孔無法通過。因此,惠濟橋也不會建在隋朝。

    惠濟橋村最近出土的文物也能證明此橋年代的久遠。明朝嘉靖二十五年《重修龍巖寺歸寂殿碑記》描述,明朝初年,龍巖寺的舊寺區位于惠濟橋旁邊;另一碑刻《重修玄帝廟記》有這樣的字句:“滎澤縣惠濟橋北門外玄帝廟,故傳建自前元……”李勉森認為,有了橋,才會有村莊,群眾才會興建廟宇,既然玄帝廟建自元朝,那么惠濟橋至少是元代以前建造的了。

    1997年12月,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單遠慕和欒星兩位專家對惠濟橋進行考察后認為,惠濟橋下的河道,應為通濟渠,惠濟橋的建造年代不會晚于明弘治二年(1489年)。他們認為,惠濟橋很可能始建于宋代。

    1998年,省、市文物部門的專家相繼對惠濟橋進行了考察,還從南側將橋孔挖了出來,但都沒能對惠濟橋的建造年代下定論。直到今天,李勉森老人還在為惠濟橋的始建年代四處求證。

    老人回憶說,他小的時候,惠濟橋還是“彩虹天半”的模樣,但橋下已經沒有水了。橋的兩側均有9根石柱,中間是青石做的橋欄板,上面雕刻著精美的圖案。因為惠濟橋又長又寬,還是用青石做的,當地人都叫它大石橋。惠濟橋村過去是繁華的集市,周邊村莊的人習慣把惠濟橋村叫作“橋街”。1958年“大躍進”時,石欄板和石柱都被砸掉燒石灰了。當時有人要把整個橋都砸掉,村民們堅決不同意:“橋沒了,我們村還能叫惠濟橋村嗎?”

    問起李勉森老人為什么要花這么多精力挖掘惠濟橋,他說:“村里有文化的老人不多,眼看著是個寶貝,我不吆喝幾聲,后人還有誰知道呢?再一個,鄭州沿黃河一帶搞旅游開發,黃河大觀、黃河游覽區、大河村遺址、花園口,已經形成了氣候。如果能把惠濟橋列進去,我們村也能受益。”老人的想法確實得到了一部分村民的支持,當我們在惠濟橋村采訪時,熱情樸實的村民說:“游客多了,不說門票,就算賣碗胡辣湯,也賺個一毛兩毛吧!”

    不知道什么時候惠濟橋的身世之謎才能解開,也不知道李勉森老人的愿望能不能實現。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大河網(2008-12-02)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