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地名專家王瑞明老人介紹,管城區現存的胡同小巷有:黃殿坑、營門街、代書胡同、貢院街、老司衙門、唐子巷、書院街、主事胡同、三益街、磚牌坊街、保安里、頭道胡同、二道胡同、三道胡同、四道胡同、五道胡同。14日下午,在他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了位于東大街南邊的主事胡同。
胡同里的門牌號都保存完整
今年70歲的王瑞明是土生土長的鄭州人,兒時受從事郵政工作的父親影響,對鄭州的大街小巷地名特別感興趣。年輕時他在鄭州鐵路分局從事宣傳工作,上世紀80年代因為工作需要,開始從事鄭州地名普查工作。退休后,老人仍奔走在鄭州的大街小巷,開始專心研究鄭州地名。
14日下午3時,主事胡同。
從車水馬龍的東大街往南拐進一條巷子,便是主事胡同。站在巷口向里望去,狹小的街道、稀疏的人影、斑駁的街門、坑洼的路面、高低錯落的老房,讓這條胡同在寒冬里,顯得冷清、落寞。
據旁邊修車老人孟先生說,主事胡同一直沒怎么變,還是原來的樣子,只是因為前段時間挖污水管道,路面變得坑洼不平。
該胡同南起書院街,北至東大街,路長280米,寬3米,迄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胡同西側的紅磚墻那邊,是所學校,即原來的鄭州老十中。
現在,胡同的老房子主體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水泥磚頭蓋起的房子,古老的遺跡已經很難看到。每家每戶的門楣上都還掛有紅底白字的門牌,除此之外,有些人家門頭還掛有藍底白字的門牌,沒有門牌的也都用筆將門牌號碼標注在墻上。
“你看,胡同的門牌保護得還真不錯!”王瑞明老人指著紅色的門牌說,這些門牌應該是“文革”期間使用的牌子,現在市區里已經很少見了,藍底白字的門牌就更古老了,應該是上世紀60年代的門牌。
石碑仍在,字已模糊
“我今年有多大,就在胡同里住了多少年。”居住在主事胡同9號的王大爺說。王大爺今年80歲,從爺爺輩開始就在胡同里居住。“先有碑文后有主事胡同。”聽說是來采訪胡同的故事,熱心腸的他便主動帶著記者去尋訪胡同里的碑文。
在主事胡同盡頭,即書院街路南,記者找到了史料記載的《鄭州創開義巷記》石碑,可惜的是石碑上的很多字跡已經看不清。
在老人的記憶中,以前的胡同可熱鬧,曾經成為鄭州最繁華的街道,每家每戶的四合院里十幾口子人,街坊之間非常友好,互敬互愛、互相幫助,像這樣的冬天,大家都是燒爐子取暖。“那時候的人都特別老實厚道,正是因為這種耳濡目染的環境,才養成了我平和的性格。”老人說。
主事胡同的來歷
“主事胡同雖小,可是名氣卻大,明清時候,這里可是鄭州最繁華最富有的街道呢!”據王瑞明老人講,它的成名與明清兩代的一位名人和兩位主事有關。
主事胡同以前叫“張家義巷”,為什么叫張家義巷呢?這里面還有個故事。當初這條胡同中有一段路不通,也就是現在的唐子巷東邊,有一條半截胡同,是個“悶葫蘆”,來往行人必須繞行,很不方便。明萬歷年間,有個樂善好施的人叫張大維,出資將那段不通的地方買下,從中間打通一條道路,從此南北暢通。這一義舉受到群眾的稱贊,大家就將這條小路冠名為張家義巷。明萬歷二十四年,經公眾要求,鄭州知府派人刻《鄭州創開義巷記》石碑嵌于對面路南的一堵墻壁上,表彰張大維樂善好施的義舉,倡導樂善濟人、急公好義之精神。從此這個小胡同就名揚鄭州了。
斗轉星移,事有機緣。十幾年后,圃田一個叫陰化陽的人中了舉人,當上了戶部主事,將家從郊區搬到了張家義巷,這小胡同因有高官居住,名聲逐漸大起來,胡同隨之改名叫主事胡同。清朝光緒年間,有個叫孟瑩的人中了進士,后任禮部主事,正好也居住在此胡同里,主事胡同就更加名副其實了。
有明朝、清朝兩位主事官先后來此巷安家,名人效應立即就顯出來了,叫張家義巷的人漸少,叫主事胡同的人漸多。后來官方順從民意,給予認可。這街名就一直使用到今天。(原標題:探訪主事胡同:曾是鄭州最繁華的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