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北大清真寺的禮拜殿獨特的“兩脊一卷”屋頂上的跑獸造型精美
東方今報記者邱琦攝影報道
鄭州,北大街128號。
對于打小生活在鄭州的人來說,這兒,他們再熟悉不過。
這是一個很清靜的處所。雖然,有時也會有繁華喧鬧,但很多時候,對于它的描述,一般都會謂之為肅穆。
這兒,就是鄭州清真寺的所在。因地處北大街,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 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
它是伊斯蘭教在鄭州建造最早、規模最大的清真寺。始于元末明初,為鄭州伊斯蘭教傳播發源地。
走進寺門,一座雕欄玉砌的精致建筑,是望月樓,又名喚醒樓。它是伊斯蘭教寺院中特有的建筑,為阿訇觀月、齋戒之用。
望月樓高約10米,上下兩層,平面正方形,重檐歇山樓閣式建筑,建筑面積49平方米。屋頂及山面飾黃綠二色琉璃和懸魚博風,脊上雕飾蓮花,下檐用一斗二升交麻葉頭斗拱,上檐置三踩單昂斗拱,轉角用重昂把臂廂拱。
在望月樓周圍,有12根石柱支撐,其中10根為小八角形,2根四方形。前4根用漢文刻對聯兩副,后4根用阿拉伯文刻對聯兩副。前檐懸有豎匾“望月樓”,下檐橫匾為“萬化朝真”,后檐扇形匾書“遠矚西域”,中檻上方掛“正教昌明”大匾一塊,為清光緒二十一年福建水師提督世襲云騎尉裴陵阿馬圖魯楊歧珍敬獻。
在構造上,望月樓小巧玲瓏,造型、結構和藝術等皆為此寺之精華。其兩側,各有懸山單坡式掖門。
寺后部的建筑,名為大拜殿亦稱禮拜殿,由卷棚拜廈、硬山前殿、后殿和廡殿式后窯殿組成,為勾連搭式建筑,是清真寺的主體建筑,高約10米,面闊五間,進深五間,平面呈“凸”字形,面積423平方米。
大拜殿屋頂,用琉璃瓦和灰瓦,脊上浮雕花草紋飾。其特點是外墻相連,屋頂用天溝相接,地面前后相通,構架相交,匾額相望,門窗相映。
2012年,由于北大清真寺的重要歷史地位和社會價值,管城區政府將北大清真寺的修葺工作列為政府十大實事。區文物部門經過詳細調查,請專家,籌資金,精心修繕。2013年,公布的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大清真寺榜上有名。
如今,寺內古木參天,鳥鳴啾啾,寺外新建的牌坊正在施工,未來該寺也將由二進院變成三進院。一座布局更趨于合理、功能更加完善的北大清真寺,將展現在鄭州市民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