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是隨著佛教的傳入而在中國出現的一種建筑形式,具有明顯宗教特征。
自從東漢時佛教傳入中國以后,在中華大地上便開始有了塔這種建筑樣式。因其有宗教建筑特色,形式多姿多彩,而且高聳莊嚴,有的已成為鄭州的地方性標志。
走近古塔,總惑于它的神秘;走進古塔,卻癡于它的神異。時間滄桑了它外在的神韻,而每個人卻醉心它內在的底蘊。鄭州文化藝術網,開設“尋找古塔”系列專題,以此梳理作為八大古都之一的鄭州在華夏歷史文明傳承進程中的一個個“古塔記憶”。
千尺塔
保護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第七批)】
歷史年代:宋代
地理坐標:位于滎陽市的大周山
現狀: 白灰、青磚混合建成,坐北向南,塔底周長17米,通高15米。
大周山,位于滎陽南40里滎密交界之地,傳為古汴河之源,以其山頂有塔,故又名之曰塔山。
其塔為宋塔,俗稱“千尺塔”、“曹皇后塔”,傳宋仁宗之皇后曹皇后在此長大,入宮后曾平息了一次宮內叛亂,以其有功,在此修塔紀念。當地土人則曰:因曹皇后入宮后,常常思念家鄉。宋仁宗了解此情后,即命人在其家鄉修建一座高千尺之塔,以便她在京城能看到家鄉,以解思念之情。眾臣聽后,面面相覷,不敢應對。有一能臣,即在其山頂造九層高塔,塔成后從山下到塔尖,正好達千尺之數,因此即名之曰千尺塔。此地也有很多關于曹皇后的傳說。但文物工作者從該地最早的一通明嘉靖二十六年的石碑中,看到有這樣一段話:“定光……身雖逝矣,骨骸尚在,此塔記之所以立也。宋時嘗開拓矣。我朝成化以前尤備。”認定此塔是為紀念五代到北宋時的著名僧人定光和尚而建。
千尺塔在2013年被列入第七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大周山上有古寨一座,如今還留有東、南兩個寨門,寨門上的石匾明確記載建于清咸豐十年(1861年),查史料,其時正是捻軍在中原一帶四處襲擾的時代,極有可能是當地民眾為躲避匪患而建。
如今的大周山樹木蔥郁、青翠碧綠,怪石嶙峋,山崖高聳,古寨古塔,相映成輝,已經成為當地一個風景優美的地方。(王學賓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