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檔案】
棉布 (原名徐沛力),詩人,裝置藝術家。北京在三畫廊藝術總監(該畫廊創始人)。出生在鄭州,現生活、工作于北京。主要出版物:個人詩集《白布上寫白色的字》;主要裝置藝術作品:“生命如此悲傷”、“最后的晚餐”、“徑直走向你的心上人”。
24年前,鄭州的一位女物理教師,用家里的冰箱換了一幅油畫。這個油畫藝術家的畫現在在德國賣到六位數歐元,這位女物理教師,現在成了中國內地的知名藝術策展人,她成功地把中國當代藝術推介到了意大利……從鄭州到北京,從物理教師,到全球500強公司的人力資源總監,再到知名策展人。筆名棉布的在京河南人徐沛力一波三折的藝術人生,為古老的中原大地,增添了青春靚麗的當代藝術元素。她常常說,她最在意和感到溫暖的,還是人們叫她為“河南人棉布”。□東方今報特派北京記者 奚春山 通訊員 于宙 楊永/文圖
◎柔韌綿延的“棉布”
東方今報記者約訪電話里“徐總”的稱呼,讓電話那頭的采訪對象棉布陷入了記憶空白。猶豫了一會兒,她說,很長時間,沒人稱呼她的姓了。
棉布是“徐總”上大學時寫詩時用的筆名,上世紀80年代初,伴著一首首膾炙人口詩歌在各類文學刊物的發表,鄭州大學學生詩人棉布的名字,傳遍了大江南北。
如今,曾經的知名詩人,變成了知名藝術策展人,裝置藝術家,北京在三畫廊的藝術總監。
在她的努力下,今年首屆“意大利-中國當代藝術雙年展”將于十月和十一月在意大利的米蘭市和蒙扎市舉辦,承辦本次重要展覽的兩方,分別是北京的在三畫廊和意大利的非盈利機構AIKAL。
在京河南人、位于北京798藝術區大河畫廊老板翟先生說,在798藝術區,棉布是第一個把中國當代藝術推介到意大利的藝術策展人,她創辦的在三畫廊在國際藝術市場范圍內具備權威性影響力。作為老鄉,他為棉布的成就而自豪。
8月12日,北京798藝術區在三畫廊,黑色連衣裙,黑邊眼鏡,素色短袖外搭,不施脂粉的棉布,坐在藝術家綠綠豆創作的裝置藝術作品《未知》前,猶如一幅當代油畫。
同為裝置藝術家,棉布比較欣賞綠綠豆的作品。她說,這幅作品用的都是舊的布,廢物利用,符合低碳、環保的當代藝術理念。
◎上大學時 她“蹭”上了藝術
作為藝術家的棉布出生在鄭州,80年代初考入河南大學物理系。
她說,那時流行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所以在選報大學志愿時,她聽從父母的意見,選了物理專業。
巧合的是,河南大學的物理系和美術史系正好是“鄰居”,這給了棉布一個蹭課聽的機會。她說,本科四年,自己聽了大量的美術史課程。對藝術產生了濃厚興趣。大學四年,文字功底好的棉布參加了文學社,在那個以顧城、舒婷為偶像的年代,棉布也寫下了大量現代詩。
大學畢業后,棉布被分配到鄭州57中當物理教師。1988年,當教師的詩人棉布的工資每月大約50塊錢,她干了兩件讓同事們大跌眼鏡的事。花了150塊錢買了兩幅10厘米見方的攝影作品,用家里的冰箱換了一幅一尺見方的油畫。
但事實證明,棉布藝術眼光很超前:她用冰箱換的這個油畫藝術家的畫,現在在德國賣到六位數歐元。
而那時的棉布,也在當了8年物理教師后,考入鄭州大學研究生,在拿了個碩士學位后,又到上海財經大學拿下了制度經濟學的博士學位。上海讀博士期間最大的收獲是,棉布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著名的文藝評論家柴中建。
◎策藝術 亦是策人生
博士畢業后,棉布被聘到北京一家大型民營企業,擔任副總。當時的待遇,讓她很滿意,公司給配的是皇冠牌小汽車,還有別墅。
2000年,全球500強之一的亨得利,其中國公司又給了棉布人力資源總監的職務。在亨得利工作四年后,棉布發現,自己掙到的錢,已經可以在北京市區買一套房子。
但是,棉布沒有那樣做。因為,從1998年來到世界文化名城——北京,棉布已開始大量地接觸當代藝術。對于藝術的癡迷,已讓她有了生命本義頓悟的感覺,“藝術,或許才是生命的全部”。
于是,2004年的她,和朋友投資的“在三畫廊”問世。
不過,出乎棉布意料的是,精準的藝術眼光,全球500強公司的工作經驗,在下海之初,自己竟然也遭遇了滑鐵盧。到2006年底,她的畫廊,竟然會面臨著關門的風險。
關鍵時刻,棉布曾經在外資公司工作的背景幫了她:聯合利華公司拋來了“救命稻草”,給了她們2000萬,請“在三畫廊”幫忙做一些植入商業的裝置藝術。
這些資金,讓棉布重新有了經營的底氣,而命運之神也開始眷顧她。2007年春天,不到一個月時間,畫廊的50件作品全部賣完,賣了100多萬元。
而那一百萬,也成就了棉布當時最溫暖的“春天”。
■ 對話棉布
中國文化崛起有前兆
東方今報:是什么讓你成為推介中意當代藝術的“第一人”?
棉布:在外資的工作背景,讓我認識了很多外國友人,也提升了我的國際化交往能力。我們能策展中國大陸10位新銳藝術家登陸意大利等歐洲國家,也是基于眾所周知的原因:中國經濟的崛起已經成為世界格局中的經濟奇跡;同時,中國藝術品市場在世界范圍內的顯著的業績,也成為預言中國文化崛起奇跡的前兆。
東方今報:國外了解中國的當代藝術嗎?和西方人比,中國觀眾的藝術素養有差距嗎?
棉布:中國古典藝術家,一輩子都以自然之物,花草鳥馬等來展現中國的觀念:道法自然;而在新一輪的經濟發展格局中,中國年輕一代的藝術家卻早就有了逐步融入世界的概念,從而在意向性古典的精神中抽離出來。而在整個歐洲,他們并不了解這一巨大的美術史轉型。
西方人對藝術的消費熱情高于中國。收入不高的普通工人,周末也喜歡帶家人來畫廊等藝術場所買件藝術品。中國人還達不到這樣的消費熱情。歐洲國家的政府,通常會為藝術家提供免費展出場所,在中國內地,還沒有達到這樣的服務水準。
東方今報:開設畫廊之余,您還開設了藝術夏令營,初衷是什么?
棉布:藝術是人類天賦的起點和人類勞作的極致,以藝術的方式介入早期成長,是兒童健康發展的基本需求,也是形成自由、多元而和諧世界的核心途徑;但一般意義上的兒童教育課程的線性規范,并不適用于兒童藝術工作室的發散形運作。
在三畫廊一直關注著少年兒童的藝術思維的培養,由此,創辦了旗下的“南瓜鎮”兒童藝術工作室。希望通過啟迪、發現、保護和激發孩子們的藝術天賦與創作,為改善未來中國的智力和創造力發展環境,提供一些有益的示范。
【點評】
從口誦華章的詩人,到把中國當代藝術推展到國際上的知名藝術策展人。在京河南人棉布“關鍵在做”的升級與轉型,預示著盛產棉花和小麥的中原大地,在文化大潮涌來時,也在盛產令人心曠神怡的藝術家及其作品。(原標題:《河南人在北京》系列報道之四十 她的名字叫棉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