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會(684年~758年),俗姓高,他的籍貫,一說襄陽,一說南陽,一如諸葛亮到底躬耕在襄陽還是南陽,難以定奪。
但是經典典籍中,通常稱之為“南陽神會”。
宗密(780年~841年),世稱“圭峰禪師”,其《圓覺經大疏抄》云:“(神會)先事北宗(神)秀。三年。秀奉敕追入(京都洛陽)。(神會)和上遂往嶺南(慧能)和尚。”神秀還對神會說:“韶州有大善知識,元是東山弘忍大師附囑。佛法盡在彼處。汝等諸人如有不能自決了者,向彼決疑,必是不可思議,即知佛法宗旨。”
神會因神秀的引導,到了慧能門下。
以《大唐東都荷澤寺歿故第七祖國師大德于龍門寶應寺龍腹建身塔銘并序》,也就是《神會塔銘》的記載,判定神會在701年別離神秀,前往嶺南之時的年歲,他不過是個17歲的少年。
但是,與神會交往密切的“詩佛”王維在《六祖慧能禪師碑》中卻說,神會“遇師(慧能)于晚景,聞道于中年”——如果神會在701年聽了神秀的話,就去拜訪慧能,那就不可能“聞道于中年”。
如果王維說的是他第二次見到慧能,倒還可以。
《圓覺經大疏抄》記載:神會見了慧能后,曾又“北游,廣其見聞,于西京受戒。景龍(707年~710年)年中,卻歸曹溪(慧能門下)”。慧能圓寂于713年,神會此時將近30歲,勉強可稱“中年”。
《神會塔銘》云:“享年七十有五,僧臘五十四夏,于乾元元年五月十三日荊府開元寺奄然坐化。”據此,神會在西京受戒的時間當在神龍元年(705年),此時神秀依然健在,也是神秀及其弟子義福、普寂在西京長安弘法的鼎盛之時。
這次北游,神會拜見神秀,當在情理之中;聽聞神秀“屈曲直”的遺囑,乃至參加他的葬禮,也當在情理之中。
敦煌本《壇經》云,在慧能去世前,上座法海等弟子涕淚悲泣,“唯有神會不動,亦不悲泣。六祖言:神會小僧,卻得善業,毀譽不動,余者不得”。是年,神會30歲。
“南能北秀”之間,總有著神會的背影。
都是“東山法門”,何故相煎“滑臺大會”?
是“毀譽不動”的禪心默照,還是無事生非的南北對抗?
一如“屈曲直”,也許一說就是錯。【原標題:“滑臺大會定宗旨”系列之一 心燈默照在古“滑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