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顏濤書作
劉顏濤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篆書專業委員會委員、河南省書法家協會篆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被中國文聯評為“中國百杰書法家”,被中國書協授予“德藝雙馨”書法家稱號。作品多次在“蘭亭獎”、“全國展”上入展并獲獎,是中國當代中青年書家的杰出代表。
劉顏濤在書法上以篆書為主導,輔以行草,在氣質變化之中見性情學養。出生在甲骨文之鄉的安陽,使他先天便與甲骨文字有了某種因緣。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積累與對書法興趣的日增,甲骨文、金文也就與之如影隨形。古文字的變化多端賦予了書法藝術諸多潛質,而識篆、寫篆與用篆,又必須用學問家坐冷板凳的精神與毅力去鉆研。這是一對矛盾,是一個藝術家,尤其是一個書法藝術家必須解決的矛盾。要想在篆書這一古文字中馳騁藝術的想象,精騖八極,視通萬里,就必須在文字學上有所作為,弄懂并弄通其淵源與流變,知其形、誦其聲、釋其文,唯其如此,才有可能將篆文用于書法的創作,并寄托作者幽微的情思。
劉顏濤長于儕輩的寫篆能力,正是緣于他對古文字的慧心研究。在當代書法大展上,不乏用古文字創作書法者,但大多局限于對聯集字的范圍,而鴻篇巨制則少得可憐。然而,劉顏濤的篆文書法除了較少的絕句、對聯之外,大多是洋洋灑灑的屏條,或四屏、或八屏,因文而異。設若沒有對古文字應用權變的能力、對書法創作形式所構成的語言和意境生成的通會,斷難誕生文字眾多、篇幅碩大的書藝精品。
劉顏濤在筆墨語言的錘煉上是下過“笨工夫”的。也就是說,他將取法的范圍圈定之后,便在這一系列傳統的經典中心摹手追,廢寢忘食,這在他的多篇學書心得里屢屢被提及。當今社會,誘惑多多,然沉迷甲金30年不移其志者,唯顏濤也。一種明顯地帶有顏濤意味的甲金文字,也由稚嫩逐步走向老辣。
劉顏濤的篆書線條始終保持著中鋒用筆的一貫特色,圓勁渾樸之中是力的疾行與澀進。甲骨文的方折與瘦硬,金文的圓轉與厚實,都在顏濤長期臨池的過程中羽化成自己的筆墨語言―――堅勁而不乏柔秀之美,蒼茫而深含潤澤之姿。
劉顏濤篆書的結字取法廣泛而融會貫通,或修長,或方正,或扁平,皆隨意生發,而整體上卻呈現出一種整飭之美―――平穩端莊之時不乏奇正互滲,意蘊綿密之中亦有蕭散之趣,用筆的不激不厲與結字的疏密開合相得益彰。
劉顏濤的篆書章法,總體上呈現出一種嚴謹的風格。但是這種嚴謹卻表現得十分通脫,使人觀之賞心悅目,加上顏濤以“二王”為根基的行草落款,遂令滿幅意趣橫生―――正欹相映,疏密互襯,其黑與白共生共榮。
劉顏濤的行書,過去只在篆書的款字中見到,而今亦能常見其行書作品,寫來不乏魏晉風流。于此可知,他在行草的取法與借鑒上也是深具慧心的,亦猶其篆書,不拘泥于某一家法,而是在某一派系中上窮下探,靈苗自生。鐘、王為其本源,輔以米、黃、張(瑞圖)、王(覺斯),遂成其當下面貌―――筆致灑落,結字綿密,骨力俊爽,氣息高古,有文人書卷之氣,而少時風侵襲。
書法之外,劉顏濤亦有繪畫小品和詩文問世,這些都從另一側面印證了作為一個藝術家的天賦與靈性、修為與勤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