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邑商廳”利用太陽光線的穿透效果,將甲骨文中“鳥”、“亥”相連的文字鏤刻在貼有茶色薄膜的玻璃墻面,巧妙地表現了這一故事:任何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只要參觀者在中午12點前走進展廳,即可看到一排帶有“鳥”造型的神秘文字被陽光投影到地上,讓人聯想起商代人意念中的神鳥。
二、商人到底什么模樣
無論是商族死亡平民的人骨體質人類學測量,還是考古發現的商人“人像”寫實藝術品,均表明商人屬蒙古人種東亞類型。他們與今天的你和我沒有人種的區別。但商代社會是一個等級社會。商王及王室成員位于社會最頂層,其次是各族的“族尹”(相當于族長)和各級官吏,再次是各族普通族眾。不同社會階層的成員,衣著并不相同。
大邑商廳中陳列了一件陶制人頭(2003年孝民屯村西M9出土,長3.6厘米、寬2.4厘米)。該件陶制人頭被放置在一個獨立展柜內,每當參觀者走近展柜觀看時,會自動觸發感應器,于是展柜正面將出現這件文物的電腦動畫,并伴隨著地道的“安陽話”:“你好,我的名字叫子商。子商這個名是考古學家給我取的。我原本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可惜給忘了。2003年我來到你們這個世界……”
三、一片甲骨驚天下
甲骨文是一種成熟的方塊字,因刻在龜甲、獸骨上而得名。殷墟已出土刻辭甲骨約15萬片,記有5000余單字,卜辭10余萬條,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天文、氣象等各方面。殷墟博物館甲骨廳陳列的甲骨近100片。其中90%以上刻有卜辭。
甲骨文內容龐雜。但其基本內容包括有祭祀、征伐、田獵、天象等類。文字廳中的“甲骨文內容分類解讀”提供了甲骨文原文、隸定、中文解讀、英文翻譯,可供參觀者細心咀嚼。例如當年羅振玉收藏的甲骨中,有一片記錄著商王朝與西北強族的關系。這片甲骨顯示:在不足30天的時間內,分別有名叫長友角、又妻竹、止嘎的3個人報告了4次西北工方、土方入侵的報告。強敵入侵還引發當地百姓逃亡。
四、婦好:無法塵封的美麗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商王朝是頻繁用兵的社會。
戰爭不僅是男人的事情,無情的殺伐也將女人卷了進來。有位美麗的女子,名叫“婦好”,考古學家在甲骨文中發現有關她的諸多記載。她是商王武丁的諸多妻妾中的一個,但她絕不是普通的一個。有人說她是中國第一位女將軍,也有人說她是中國最早的女祭師。
出土于殷墟,后來流失到英國的一片甲骨這樣記錄婦好的事跡:辛巳卜,貞,登婦好三千登旅萬,呼伐囗。這條卜辭說的是在“辛巳”這天,商王占卜是否派遣婦好已有的3000兵員,另征召10000名壯卒去攻打敵方。在商代,‘登人’即征召兵卒,是王朝最高統帥的職權,婦好作為商王的配偶,常常行使這一職權。
據卜辭統計,婦好參加過對羌方、土方、巴方和夷的一系列戰爭,立下了赫赫戰功。她還協助商王主持過祭祀,并且常常伴隨武丁外出狩獵。
這位干練、美麗、功勛卓著的奇女子先于武丁辭世。武丁以隆重的禮儀厚葬了這位愛妾。1976年,這位非凡的女性在地下長眠3000年后,再一次走進了人們的視野。這座墓葬被稱為“婦好墓”,是殷墟迄今所發現的保存最為完整、出土文物最為豐富的墓葬。墓葬長5.6米、寬4米、深7.5米,面積22.4平方米。由于生前深得武丁寵愛的緣故,伴隨她的香軀埋入地下的,僅青銅器就重達1.6噸。其中青銅容器200余件,玉器755件,寶石制品47件。
殷墟博物館陳列了婦好墓的大量文物,包括公認的國之重器“司母辛鼎”。
五、青銅甗里的頭骨
商人戰勝敵對部族后,將敵方首領的頭放在青銅容器中蒸煮,這是過去不曾知道的故事。考古隊第一次發現青銅甗(音yǎn)內裝有人頭是在1984年,當時以為是偶然現象,沒有深究。1999年,殷墟再次發現了青銅甗內裝有人頭的例子。
甗是商代常用蒸煮器,分上下兩截,上層是甑(音zèng,古代炊具,底部有許多小孔)、下層是鬲(音lì,相當于灶),中間有帶孔的箅子。使用時將下層的水煮沸,蒸汽上升,上層的食物便被蒸熟。殷墟博物館證實商王朝曾經獵殺人頭后,置于青銅甗中蒸煮。其中的含義,十分沉重。
六、晶瑩剔透的玲瓏美玉
商人酷愛玉器。殷墟大量商墓中的墓主人以玉器為隨葬品。特別是商代貴族死后,廣泛使用玉器陪葬。殷墟博物館展出玉器100余件,包括禮器、儀仗、工具、用具、裝飾品、藝術品、雜器等不同品類。
飾品是商代玉器中的大宗,約占總數的30%。以龍、虎、鳥、魚、兔、獸面以及璧、環、璜、玦(音jué,半環形玉器,有缺口)、柄形飾為主,而以鳥形飾最多,其次是魚形飾。
商王朝與殷墟
根據中國古文獻記載,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王朝為夏,隨后是商。商王朝的創立者稱為“湯”,湯立國后傳承17代31王,自公元前17世紀至公元前1046年,歷經550余載。
商王朝控制的地域大致以今天中國河南省為中心并兼及鄰近地區。不同時期,勢力范圍略有伸縮。商王朝的都邑曾數度遷徙。公元前1300年前后,第20位商王盤庚將都邑遷至河南安陽,歷200多年直至亡國,商都不再遷徙。安陽因此成為商王朝歷史上沿用時間最長的都邑。這座都邑,今天被人們稱為“殷墟”。
清末以來,殷墟不斷有商代文物出土。1928年,中國政府第一次派學者前往殷墟,拉開殷墟科學發掘的序幕,至今殷墟的發掘仍在進行。殷墟成為我國眾多古遺址中發掘次數最多、持續時間最長、揭露面積最大的遺址。
殷墟遺址的身世
1899年,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被現代金石學家收藏。
1908年,學術界確認甲骨系安陽殷墟所出。
1928年,學術界首次正式對殷墟進行科學發掘。
1934年,發現商王朝的王陵區。
1936年,發現保存有1.6萬余片帶字甲骨的大型甲骨坑,被稱為“世界最古老檔案 ”。
1939年,安陽村民從地下掘出司母戊大鼎。
1961年,殷墟列入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6年,發掘保存完整的婦好墓。
1983年,中國古都協會將殷墟列入中國七大古都。
1999年,東北外緣鉆探出面積達4.7平方千米的商代土城。
2000年,考古界評選“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殷墟名列第一。
200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正式將殷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確認了殷墟作為“具有普遍和突出價值”的世界文化遺產的地位。【原標題:殷墟博物館三千年遺存為您講述殷商王朝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