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wǎng) >> 安陽 >> 走進安陽 >> 印象安陽 >> 瀏覽安陽

流傳千年的不朽詩篇 【湯陰】流傳千年的不朽詩篇

2014/10/22 11:39:51 點擊數(shù): 【字體:

流傳千年的不朽詩篇 【湯陰】流傳千年的不朽詩篇



  湯水兩岸,民風淳樸,孕育了十九首《邶風》。

  策劃文體新聞中心執(zhí)行記者朱金中文圖

  引子

  在古漢語中,有兩個字屬于湯陰的專用字。

  一個是“羑”字,指的是羑里,文王推演《周易》之地,是商末湯陰一帶的地名;還有一個是“邶”字,代表了周初湯陰一帶的地名。《新華字典》中對“邶”和“羑”字的解釋是:邶,周代諸侯國名,在今河南湯陰縣東南;羑,羑里,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湯陰縣城北。全國像這樣獨用于地名的字為數(shù)不多。

  武王滅商之后,舉行了隆重的祭祀典禮,宣告周人正式繼承殷商天命,建立周王朝。為了控制商朝統(tǒng)治的中心地區(qū),將商的畿輔之地劃分為邶、鄘、衛(wèi)三個方國。據(jù)《史記》、《水經(jīng)注》及《湯陰縣志》的記載,周武王“封紂子武庚于邶”—利用殷紂王之子武庚來統(tǒng)治商的遺民,同時派自己的兄弟管叔、蔡叔、霍叔三人,留在殷地監(jiān)督武庚,號稱“三監(jiān)”。

  武庚以族長的身份繼續(xù)統(tǒng)率殷之遺民,并修筑了邶國都城(今湯陰縣城東南邶城村一帶)。

  武王死時,成王年少,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攝政。當時天下一度傳言周公有篡位的野心—所謂“周公恐懼流言日”,而遠在中原地區(qū)的“三監(jiān)”—

  管叔、蔡叔、霍叔對周公也心懷不滿。武庚趁機勾結“三監(jiān)”,聯(lián)絡東方故舊東夷、徐、熊等十七國,起兵叛周。

  西周大軍在周公的帶領下,迅速開往中原。這是一場異常艱苦的平叛戰(zhàn)爭。根據(jù)《史記》等資料的描述,這場拉鋸戰(zhàn)整整打了3年—而當年的武王伐紂也不過打了幾個月的仗—平叛戰(zhàn)爭結束后,有50個國家被亡國,武庚戰(zhàn)死,邶國被取消,殷人見復國無望,紛紛出逃,而參與叛亂的“三監(jiān)”,管叔被殺,蔡叔被放逐,霍叔被廢為庶人。

  詩經(jīng)邶風千古佳篇

  經(jīng)過平叛戰(zhàn)爭,周人終于穩(wěn)定了天下,中原地區(qū)進入了一個相當長的和平年代。

  在和平時代,最浪漫的就是愛情。

  “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作為《詩經(jīng)》中千古流傳的愛情名篇,《靜女》以一位男子為第一人稱,描述了與靜女幽會的場景:男子與靜女在城墻角落幽會,按捺不住內(nèi)心的喜悅。誰知道靜女看見男朋友走來,調(diào)皮地藏起來,男子焦急地等待,看到手里靜女贈送的“彤管”,又禁不住地陶醉,在這種焦慮和欣喜的矛盾之中期待著甜蜜的幽會。

  《靜女》全詩不長,共三章,每章四句,內(nèi)容從約會、贈物、回憶三個方面抒寫,逐層深入,層層透出靜女聰明善良、天真活潑的美好性格,句句表現(xiàn)出青年男子對靜女的愛戀之情,字字流露出小伙子沉浸在無比幸福、滿足的熱戀之中。時至今日,人們不知道幽會的男主角是誰,卻記住了那位聰明、頑皮的靜女。

  后來,孔老夫子將民間收集上來的3000余首詩歌,“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刪定為305篇,形成了中華文化的經(jīng)典—《詩經(jīng)》。《詩經(jīng)》包含“風、雅、頌”三個部分,“風”是《詩經(jīng)》的精華。而在十五國國風中,《邶風》有19首,排在第三位。這些采自民間的優(yōu)秀詩歌,正是以“邶”這個地域名稱來命名的。

  《邶風》即產(chǎn)生于今湯陰縣以邶城為中心的一些地方。東漢經(jīng)學家鄭玄認為:“邶、鄘、衛(wèi)者,殷紂畿內(nèi)地名,屬古冀州,自紂城而北曰邶。”當代著名古漢語學家、古典文學家王力說:“邶,國名,周武王封紂子武庚在這里,后來并入衛(wèi)國。在今河南淇縣以北至湯陰縣一帶。”

  19首《邶風》,基本采自西周至春秋時期的湯陰地區(qū)民間,這些詩歌源于生活,生動細膩,真實感人,反映了人民的勞動、愛憎、婚姻和理想,展示了人們對美好生活和愛情的向往,表達了對母親的贊頌和對英雄的謳歌。

  除了《靜女》,《邶風》中還有一篇以歌頌母親為主題的《凱風》:“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勞。凱風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無令人。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勞苦。睍睆黃鳥,載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可能有人會說,這首詩好像沒什么印象,那你肯定記得那首膾炙人口的歌曲:“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這首家喻戶曉的《七子之歌》是由聞一多先生執(zhí)筆創(chuàng)作的一首組詩。聞一多先生《引言》中說,這首組詩的靈感就源于《凱風》:“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詩人作《凱風》以愍之……蓋有甚于《凱風》之七子,因擇其中與中華關系最親切者七地,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懷祖國之哀忱,亦以勵國人之奮斗云爾。”

  子曰:“禮失,拾之野”。詩有國風,然后有雅頌。《詩經(jīng)》是中國古代文學藝術寶庫中的璀璨明珠,《邶風》則是《詩經(jīng)》中的精華。

  《邶風》的形式,多用四言一句,隔句用韻,間有變化,而不拘泥。在章節(jié)上采用復疊形式,使之構成節(jié)奏自然、錯落有序、朗朗上口;在語言上,實現(xiàn)了樸實無華,準確優(yōu)美,巧妙地運用漢語音韻中的雙聲、疊韻、迭字語詞,達到了銘記于心的藝術效果。在藝術上采用了賦、比、興的表現(xiàn)手法,增強了詩歌的生動性和鮮明性,所以被世人所鐘愛、繼承和發(fā)展。這些詩歌源于生活,生動細膩,真實感人。所謂“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

  《邶風》歷來受到后世文人學者的推崇,除了聞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徐悲鴻的畫作《燕燕于飛》之名,也源自《邶風》中的《燕燕》篇:“燕燕于飛,差池其羽。之子于歸,遠送于野。”我國歷史上不朽的愛情名句:“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出自于《邶風》中《擊鼓》篇。

  扁鵲行醫(yī)孔子講學

  談到湯陰的歷史,湯陰縣史志辦主任李建軍一口氣說了“5個地”:“湯陰不僅是周易誕生地、岳飛誕生地,還是《邶風》采風地、扁鵲行醫(yī)地和孔子講學地。”

  扁鵲是中國歷史上有史可查的第一位名醫(yī),《史記》中說:“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但這位名醫(yī)最終死于非命,“秦太醫(yī)令李醯自知技不如扁鵲,使人刺殺之”。

  李建軍認為,當年扁鵲曾經(jīng)長期在湯陰一帶行醫(yī)。李醯出于嫉妒,以重金收買刺客,埋伏于道旁,將扁鵲刺殺。當?shù)匕傩账炝㈧艚◤R以懷念扁鵲,“遂葬積冢,于冢前立祠”,并將此地所在的村莊稱為伏道村,沿用至今。

  《大清一統(tǒng)志》等史料記載:“扁鵲墓,在湯陰縣東南。”現(xiàn)存元代的石碑《扁鵲墓祠堂記》碑也記載:“湯陰,彰德之屬縣也。伏道居縣東之近鄰,墓在村南五里,舊有祠其上,兵亂毀之。”

  根據(jù)湯陰地方志記載,扁鵲廟旁舊有艾草數(shù)百畝,號稱“艾園”。明代官員也曾作詞詠艾,立碑記事,稱湯陰艾園之艾,藥用第一,療效奇特,遂被尊稱為仙艾。湯陰民間至今還有一種習俗,每當閨女出嫁時,娘家在陪嫁禮品中要送一束艾草,以圖吉利,因艾與愛諧音,有希望夫妻恩恩愛愛,白頭偕老之意。

  出湯陰縣城東南不過5里路,有5個自然村,這5個自然村的名字都很奇特:李孔村、楊孔村、蘇孔村、焦孔村、陳孔村。據(jù)說這5個村的村名與孔子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相傳,孔子帶著弟子們周游列國,講經(jīng)布道,有一天路過湯陰一帶的陳村,晚上看到村里的年輕人在挑燈夜讀,十分感動,就主動和弟子們給村里的年輕人授課。村里的老人見這位老師學問頗深,就上前詢問。當?shù)弥谴竺ΧΦ目桌戏蜃雍螅惓8吲d。很快,附近焦村、蘇村、楊村等村的人也知道了這個消息,紛紛帶孩子來聽孔子授課。看到家長和孩子們?nèi)绱松线M酷愛讀書,孔子很興奮,決定暫住一段時間。幾個村的頭面人物出面,騰出了幾間廂房作為教室和宿舍,每日好酒好菜款待。孔子主講,弟子助教,學子聆聽,很是融洽。孔子帶領弟子們臨別時,幾個村的村民和學生們戀戀不舍,把他們送到很遠的地方。回來后大伙商議,為了記住孔子這位恩師,將村名改為孔村。于是,就有了陳孔村、蘇孔村、焦孔村、楊孔村、李孔村。

  “其實關于扁鵲,不同的史料有不同的記載,孔子周游列國,駐足講學的地方也挺多。對于學術上有一些爭論很正常,但扁鵲行醫(yī)、孔子講學,這些民間故事,史志記載,都能說明湯陰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也說明湯陰人對于歷史的代代傳承。”李建軍主任如是說。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大河報(2014-10-21)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商都網(wǎng) 中國網(wǎng)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wǎng) 新華網(wǎng)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wǎng) 河南省書畫網(wǎng) 中國越調(diào)網(wǎng) 中國古曲網(wǎng) 博雅特產(chǎn)網(wǎng) 福客網(wǎng) 中國戲劇網(wǎng) 中國土特產(chǎn)網(wǎng) 河南自駕旅游網(wǎng) 中華姓氏網(wǎng) 中國旅游網(wǎng)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網(wǎng) 族譜錄 文化遺產(chǎn)網(wǎng) 梨園網(wǎng) 河洛大鼓網(wǎng) 剪紙皮影網(wǎng) 中國國家藝術網(wǎng)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