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易縣荊軻石像,國家攝影)
荊軻(?~公元前227年)姜姓,慶氏,字次非,戰國末期衛國(今河南省淇縣)人,也稱慶卿、荊卿、慶軻,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慶封的后代,中國戰國時期著名刺客。荊軻喜好讀書擊劍,為人慷慨俠義,后游歷到燕國,被稱為“荊卿”,與狗屠和高漸離成為好友。秦國滅趙后,兵鋒直指燕國南界,太子丹震懼,與田光密謀,決定派荊軻入秦行刺秦王。荊軻獻計太子丹,擬以秦國叛將樊於期之頭及燕督亢地圖進獻秦王,相機行刺。公元前227年,荊軻帶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首級,前往秦國刺殺秦王。臨行前,太子丹等人在易水河邊為荊軻送行,荊軻望著滾滾東流的河水,吟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荊軻與秦舞陽到秦國后,秦王在咸陽宮隆重召見了他,在交驗樊於期頭顱,獻督亢之地圖,圖窮匕首見,荊軻刺秦王不中,被肢解而死。
后人評說:
陶淵明:燕丹善養士,志在報強贏。招集百夫良,歲暮得荊卿。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素驟鳴廣陌,慷慨送我行。雄發指危冠,猛氣充長纓。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漸離擊悲筑,宋意唱高聲。蕭蕭哀風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心知去不歸,且有后世名。登車何時顧,飛蓋入秦庭。凌厲越萬里,逶迤過千城。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其人雖己沒,千載有余情。
施夢輝:千年頌悲歌,寒骨覆秦廷。行俠不辱命,垂史策汗青。
張耒:燕丹計盡問田生,易水悲歌壯士行。嗟爾有心雖苦拙,區區兩死一無成。
汪元量:蘆葦蕭森古渡頭,征鞍卸卻上孤舟。煙籠古木猿啼夜,月印平沙雁叫秋。砧杵遠聞添客淚,鼓鼙才動起人愁。當年擊筑悲歌處,一片寒光凝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