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史、方志、家譜,是中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傳承的三大支柱。中國姓氏表明了一個人的家族系統和血緣關系,是了解中華文化的重要契入口。沿著姓氏起源、姓氏文化發展的歷史脈絡,梳理姓氏和姓氏文化的社會功能,使我們從中認識到姓氏文化研究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培養國民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等方面的重大意義。
當一個民族危難之際,民族要生存,就得攜手并肩,共同戰斗,這就要全民族認同祖宗和“本是同根生”的意識,繼而產生凝聚作用。尋根問祖、落葉歸根、祭祀祖先是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祖根就是至高神圣的土地,尋根問祖充分表現了華夏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四世同堂、五世其昌”,姓氏文化是傳統大家族的精神紐帶和文化標志,血緣是任何政治勢力和意識形態都無法阻隔的紐帶。中國人的尋根意識和對自身歸屬感的強烈需求,推動著海內外華人對中國這個“家”和“根”的眷戀和認同。千千萬萬的游子身在異鄉,在他們的內心深處,姓氏譜系不是簡單的文化符號,是他們與同宗族人的血脈見證,是他們心的歸屬。
中國的姓氏誕生至今已有五千年的歷史,歷史之悠久在世界文化史上極為罕見。姓氏延續至今,早在我國幾千年來的封建社會,人們熱心修譜是源于宗族觀念根深蒂固。祭祀祖宗、不斷香火,被認為是每個家庭的頭等大事。值得注意的是,現代社會的修譜聯宗,其目的和重心已不再是為了傳宗接代,而主要是為了尋找人們內心深處的文化歸宿感,從而增強中華民族文化的凝聚力。
中華姓氏是傳統文化中生命力最旺、凝聚力最強、感召力最大的人文情結,是認同中華傳統文化的偉大基石。全世界的華人都自稱炎黃子孫,即以傳說中的黃帝和炎帝作為中華民族的共祖。這是一種對同一文化淵源的認同意識與尋根情結。在今天華人使用的幾千個漢姓中,都能從古姓中找到它的淵藪。司馬遷著《史記》,認為天下同姓,天下一家。無論華夏族,還是東、南、西、北的夷、蠻、狄(即少數民族),都是炎黃子孫,根同一系,本出一源。這雖然是大一統思想的具體體現,但無疑也說明了整個中華民族之間的血濃于水的親情關系。歷代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也都認同這種關系。
中國人的姓氏歷史悠久,每一姓氏都有自己專門的家族生命史。中國的家譜,導源于上古,延續于當代,上至帝系,下至百姓,各有譜牒。背井離鄉的千千萬萬的游子正是靠著姓氏譜系連通他們與同宗族人的血脈,找到自己的生命本源和文化之根。在海外,只要有華人聚集的地方,幾乎到處都有“同姓宗親會”,他們不分貧富,不問親疏,旨在體恤互助,共同發展,這其實正是中華民族親和力、凝聚力的具體體現。他們還連屬大陸同姓宗族,認祖歸宗,捐資助學,共辦實業,造福桑梓,這對于民族統一大業,對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無疑都是起促進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