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1日至27日,應印度尼西亞印華百家姓協會、馬來西亞華人姓氏總會聯合會和新加坡林氏總商會的邀請,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組成15人代表團,赴印尼巴淡島、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參加“第八屆東南亞華人+中國各姓氏宗親聯誼大會”,并深入考察海外華人姓氏現狀及其姓氏宗親組織,與東南亞各國姓氏宗親組織進行了廣泛交流,宣傳了源遠流長的中原文化,傳播了河南姓氏根親文化,增強了海外華人“根在中原,老家河南”、“河洛是故鄉”的認同感,展示了河南姓氏文化旅游資源和旅游產品,廣泛聯誼,廣交朋友,取得了豐碩成果。
(一)參加“第八屆東南亞華人+中國各姓氏宗親聯誼大會”
10月21日至22日,“第八屆東南亞華人+中國各姓氏宗親聯誼大會”在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廖內省巴淡市舉行。
圖1.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代表團抵達巴淡
10月21日下午,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代表團一行抵達巴淡碼頭,受到大會主辦方——印尼印華百家姓協會工作人員的熱情歡迎。在大會志愿者的引導下,乘車到達大會主會場Swiss-Bel酒店報到并入住該酒店。特別令人興奮的是,大會主辦方向每一位參會者贈送了一件大紅色蠟染印花的印尼國服“巴迪克”,那是印尼喜慶時刻必穿的服裝。當地時間晚七點,印華百家姓協會舉辦了盛大的歡迎晚宴暨印華百家姓協會成立十八周年慶典。來自中國河南、常州、汕頭的姓氏組織和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越南、菲律賓、柬埔寨、緬甸等國家的姓氏組織代表一千多人歡聚一堂,暢敘親情鄉誼,共憶先祖高風,緬懷前輩懿德。在歡迎晚宴上,連續播放了由我會委托印象河南網制作的《根在中原 老家河南》宣傳片。宣傳片展示了羲皇故都、炎黃二帝、安陽殷墟、洛陽龍門石窟、白馬寺、少林寺、大相國寺、開封龍亭、清明上河園等人文遺存和景點,介紹了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和各姓委員會近年來開展的主要活動,突出了“根在河洛一家親”的主題。以河洛為核心的中原地區是中華姓氏的主要起源地。據統計,在當今中國依人口數量多少排名的100個大姓中,有78個姓氏的源頭在河南。可以說,中原大地是全球華人的根脈所在,是炎黃子孫魂牽夢繞的謁祖圣地。宣傳片制作精美,圖文并茂,信息量豐富,引起與會華人各姓氏代表的強烈共鳴,收到了傳播中原文化,喚醒根脈情感的良好效果。
圖1-2.第八屆東南亞華人+中國各姓氏宗親聯誼大會會場
10月22日,代表團與參會的各國姓氏宗親組織進行了友好交流。分別與東南亞華人各姓氏宗親聯誼會秘書長、泰國泰華各姓氏宗親總會聯合會主席黃漢良博士,馬來西亞華人姓氏總會聯合會會長林家儀博士,菲律賓各宗親會聯合會常務主席葉芳楓先生,印尼印華百家姓協會總主席林萬金先生和總秘書長黃立群博士等海外僑領進行了懇談聯誼,探討了關于文化根脈、姓氏源流等共同關心的問題,溝通了彼此信息,增進了相互了解,加深了河南與海外僑領的親情和友情。代表團還向他們贈送了黃帝像章、漢畫像石拓片、禹州鈞瓷茶具、好想你紅棗和《黃帝與中華姓氏》、《比干廟古碑刻解析》等書籍禮品。
圖2. 代表團與泰華各姓氏宗親總會聯合會主席黃漢良博士交流
(二)在新加坡的姓氏交流活動
新加坡共和國是與印尼巴淡島隔海相望、僅有一小時航程的國家,也是我們這次海外華人姓氏考察交流活動的第二站。
新加坡是一個奉行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全國人口553萬,由華人、馬來人、印度人和歐亞后裔四個種族構成,其中華人占總人口的75%。隨著二戰結束,廣大華人的生存觀念由“葉落歸根”轉向“落地生根”,新加坡的華人宗鄉社團得到了蓬勃發展。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新加坡華人宗鄉社團陸續前來河南拜謁軒轅黃帝,進行姓氏尋根、客家尋根,與河南結下了深厚的感情。獲悉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代表團將要到獅城考察交流的消息,多次遠赴比干廟祭祖的新加坡林氏總商會早就做好了接待準備。
10月23日下午,剛剛渡海返回獅城,代表團全體成員就奔赴市中心的鴻運樓,與新加坡林氏總商會進行文化交流。新方播放了介紹林氏總商會創建理念、宗旨和舉行比干紀念活動的視頻,我方則播放了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宣傳片。新加坡林氏總商會顧問林三順、副總會長林熙淶、副總會長林璒利和秘書長林興發等14位林氏宗親出席了交流聚會。席間,新我雙方踴躍發言,互贈禮品,充滿了歡聲笑語和濃濃的鄉情親情。代表團向新加坡林氏宗親介紹了李、劉、石、常、校、薛、潘、秦、衛等姓氏的源流和活動情況,激起新加坡宗親對河南姓氏祖根地的強烈興趣。在座的林氏宗親紛紛表示,明年農歷四月初四,一定要組團到河南比干廟祭祖。
圖4. 代表團與新加坡林氏總商會一起合影留念
10月24日,應新加坡林氏總商會副總會長、金航國際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新加坡廈門公會會長林璒利的邀請,代表團到“2016’美麗中國-古老長城旅游帶”聯合推廣活動現場進行觀摩。該活動由中國國家旅游局主辦,中國國家旅游局駐新加坡旅游辦事處承辦,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山東、甘肅、寧夏等省市旅游局協辦。新加坡旅游局助理局長梁雨強、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文化參贊肖江華、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參贊兼總領事王家榮、中國國家旅游局旅游促進與國際合作司司長助理陳東、“美麗中國-古老長城旅游帶”促銷團團長王富民,以及兩國旅游管理機構、中資機構、各大商會、旅行業界代表等300余人出席了活動。該活動主要向新加坡旅游界人士推介中國古老長城旅游帶沿線的人文歷史、風景名勝等旅游資源和產品,并介紹了中國鼓勵入境旅游的最新優惠政策。人文交流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根基與靈魂,旅游是人文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代表團在異國他鄉深刻地感受到我們國家的美麗和富強,感受到文化交流的影響和魅力,感受到“一帶一路”戰略的實踐成效和重要意義。
10月24日晚上,剛開完“新加坡林氏總商會二屆一次理事會議”的新加坡林氏總商會總會長林淳躍和秘書長林興法,專程到代表團駐地京華酒店看望我們,與林堅、石小生和校鳳嶺交流到深夜,代表團贈送他們《比干廟古碑刻解析》一書和好想你紅棗,以表謝意。
(三)和馬來西亞華人姓氏總會聯合會簽訂合作諒解備忘錄
10月25日,代表團乘旅游大巴長途跋涉,赴世界文化遺產馬六甲的三寶廟、雞場街等地參觀。三寶廟,又叫寶山亭,為紀念鄭和而建,是中國和馬來西亞兩國人民友好交往的見證。當年鄭和率領船隊曾在馬六甲停靠、休息、補給淡水,并用帶去的瓷器、絲綢、金銀和銅鐵器換取當地特產,增進兩地友誼。寶山亭院內一側,立著一座鄭和的石像,身著官服的鄭和器宇軒昂,栩栩如生。寶山亭的后面是一口三寶井,傳說是鄭和派人所開鑿,水質迄今仍然清冽甘甜。考察團成員為鄭和開辟海上絲綢之路的偉大壯舉自豪,也為中馬兩國的世代友好感到高興。
圖5.三寶廟
在著名的雞場街,我們看到了華人先輩在漂洋過海艱苦謀生的同時,是怎樣把中華文化傳承到異國他鄉的。中式房屋、門前的對聯、姓氏宗親會館、福建會館,刻著“河圖”、“洛書”,“溯本、思源”,“據德、依仁”的大門,牌匾書寫著“洛陽印務局”的印刷廠,還有古董店,體現華人后代生活的“娘惹巴巴博物館”,無不讓人流連忘返,不由得涌出對傳播中華文化的華人先輩的崇敬和感激之情。
圖6.隨處可見的中原文化元素
圖7.隨處可見的中原文化元素2
代表團先后到馬來西亞獨立廣場、國家英雄紀念碑、國家清真寺、國家博物館等地參觀考察。
10月26日下午,代表團到達馬來西亞國會大廈附近的皇家湖濱俱樂部,與馬來西亞華人姓氏總會聯合會進行文化交流。馬來西亞華人姓氏總會聯合會成立于2010年,其宗旨是:促進會員之間的友好關系與諒解;協助發展會員之經濟、文化、教育及福利等事業;維護和努力以達至政府的政策;關注和提出對會員民生有廣泛影響的政策與措施意見;促進各民族親善與團結;聯絡與本會宗旨類似的團體以達致上述目標。馬來西亞華人姓氏總會聯合會以“炎黃子孫”四字作為會徽,其溯本求源,慎終追遠的精神,令人感動。
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華總)總會長、丹斯里拿督斯里方天興,世界林氏總商會總會長、丹斯里拿督林順平,馬來西亞華人姓氏總會聯合會榮譽總會長陳錦龍,總會長、拿督林家儀博士,常務副總會長、拿督斯里洪來喜,副總會長拿督吳世才,總秘書、拿督吳啟熊,副總秘書林紀順,總財政何炳強等40多人同代表團進行了交流。
圖9.代表團團長、研究會副會長林堅致辭
圖10.研究會執行會長劉翔南講話
圖11.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與馬來西亞華人姓氏總會聯合會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
在交流會上,代表團團長、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林堅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致辭。她對馬來西亞華人姓氏總會聯合會的熱情款待表示感謝,簡要介紹了河南歷史文化優勢,希望加強兩國之間的姓氏文化交流,收獲更多的交流成果。代表團副團長、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執行會長劉翔南向馬來西亞華人各姓宗親介紹了我會的歷史和現狀。馬來西亞華人姓氏總會聯合會總會長林家儀博士和常務副會長洪來喜也發表了講話,表達了向往祖地河南的心情和加強合作的愿望。在中馬兩國出席嘉賓的共同見證下,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秘書長、法人代表李立新博士與馬來西亞華人姓氏總會聯合會總會長林家儀博士簽署了合作諒解備忘錄。兩會將在百家姓研究方面做為策略伙伴,共同努力,互補共進,共同為“百家姓”文化研究進行拓深工作,為兩國文化交流和傳承作出貢獻。
交流會后,中馬雙方互贈了禮品,并進行了聯歡。馬來西亞華人宗親深情演唱了《歌唱祖國》和《我的祖國》,表達了他們對祖籍國的熱愛和祝福,唱得與會嘉賓熱情澎拜,紛紛合影,留下難忘瞬間。
圖12. 代表團與馬來西亞華人姓氏總會聯合會互贈禮物
在馬來西亞期間,省姓氏文化研究會薛姓委員會副會長、秘書長薛德山向馬來西亞薛氏公會贈送十米書法長卷、書籍和薛氏文化研究光碟。薛氏公會國際部部長拿督薛國誠表示:書法長卷將作為鎮會之寶珍藏。馬來西亞薛氏公會會長薛秉玉不遠三百多公里趕往吉隆坡參加了交流活動。薛德山與馬來西亞薛氏公會國際部部長、拿督薛國誠,就兩國薛氏文化研究進行了充分的交流,就經濟貿易信息共享和互補進行了實質性的探討,并謀劃了東南亞薛氏文化研究的藍圖,提出以馬來西亞為中心,整合東南亞各國薛氏資源,為搞好薛氏文化研究、薛氏族業發展和聯誼做貢獻。薛德山還向馬來西亞薛氏公會國際部部長拿督薛國誠、秘書長薛玉麟贈送書法長卷、書籍和光碟等禮物。
圖13.薛姓委員會向馬來西亞薛氏公會贈送書法長卷
大馬潘氏公會主席潘福材先生驅車兩個多小時,從雪蘭莪趕到吉隆坡,專程看望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潘姓委員會副會長、秘書長潘晨,副會長潘斗紅。雙方交流了各自宗親文化建設發展的情況,交換了各自的感想和意見。馬來西亞潘氏宗親對中國經濟發展充滿期待,對祖籍國同胞、祖地宗親寄予了深情關注和祝福,使潘姓代表感受到家國情懷在他們心中根深蒂固的存在。潘姓代表向馬來西亞宗親表達了加強互動交流的心愿,希望能夠為他們尋根訪親、文化聯誼、商貿發展提供有效的支持。
圖14. 潘姓委員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潘晨向馬來西亞潘氏公會主席潘福材贈送《中原潘氏》
(四)天南地北有姓氏,互幫互助一家親
10月20日,于綿綿細雨之中,代表團分乘兩次航班由鄭州新鄭國際機場飛抵廣州白云機場,入住花都華鉅君悅酒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鐘姓委員會會長鐘錦光先生于廣東經營實業三十余載,以信和為本,以恭誠為基,商通天下,光耀祖庭。近年來,鐘會長致力于傳承弘揚鐘姓文化,積極投身于祖地長葛的建設工作,積極參加省姓氏文化研究會的各項工作,嚴格按照省姓氏文化研究會鐘姓委員會章程開展姓氏文化工作。鐘會長知悉代表團抵穗,設宴餞行。佳肴瓊漿,彰故知盛情;把盞暢言,盡他鄉之歡。
圖15.代表團參觀鐘姓企業
10月27日,代表團回到廣州。省姓氏文化研究會方姓委員會會長方思文先生設宴為代表團接風洗塵。方姓委員會致力于開展方姓文化研究、方氏宗親聯誼、方氏宗譜整理、方姓杰出人物注錄、方氏宗親賢德故事挖掘等與方姓有關的文化活動。近年來,方姓委員會積極開展姓氏文化研究活動,取得了豐碩成果。代表團向方思文會長介紹了東南亞之行的文化交流情況,方思文會長介紹了廣東省方姓宗親的廣泛分布和頻繁舉辦活動的情況,以及方姓委員會計劃組織引導國內外方姓宗親開發祖地河南禹州市的構想。
10月28日,代表團回到鄭州。省姓氏文化研究會何姓委員會會長何春亮、秘書長何保安等為代表團接風。代表團團長林堅女士向何姓委員會介紹了東南亞之行的文化交流情況,并向何春亮會長轉達了馬來西亞華人姓氏總會聯合會總財政何炳強對何會長以及何氏宗親的問候。代表團了解到,何姓委員會剛剛為白血病患者何賽博舉行捐款儀式,募得善款總計84949元,收到了雪中送炭,解危濟困的效果。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現有陳姓、劉姓、許姓、鄭姓、方姓、黃姓、曾姓、張姓、馮姓、潘姓、高姓、苑姓、皇甫姓、孔姓、楊姓、毛姓、孫姓、上官姓、任姓、連姓、王姓、秦姓、姚姓、龐姓、魏姓、姜姓、鐘姓、徐姓、邱姓、牛姓、校姓、熊姓、薛姓、楚姓、阮姓、郭姓、白姓、賈姓、趙姓、靳姓、邢姓、彭姓、裴姓、常姓、董姓、何姓、盧姓、尹姓、家譜、國際交流中心、張良等51個二級分會,濮陽縣張姓文化研究會、滎陽市姓氏文化研究會、濟源市姓氏文化研究會、平頂山市姓氏文化研究會等4個團體會員。成立二十余年來,組織領導了河南省的姓氏文化研究和宗親聯誼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近年來,研究會積極開展文化交流活動,不僅走出河南省,而且走出國門,宣傳、傳播厚重的中原文化,著力打造根親文化品牌,為建設全球華人根親文化圣地,構建全國重要的文化高地做出了積極貢獻。
代表團一行十五人,代表團團長:省姓氏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林堅;副團長:省姓氏文化研究會執行會長劉翔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石小生、衛紹生;團員:省姓氏文化研究會秘書長李立新,省姓氏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李喬、陳東輝,邢姓委員會會長邢永杰、副秘書長高秋粉,薛姓委員會副會長、秘書長薛德山,潘姓委員會副會長潘晨、潘斗紅,秦姓委員會副會長秦憲法,常姓委員會會長常鑫,校姓委員會會長校鳳嶺。(本文由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秘書處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