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東坡肉
東坡肉屬浙菜菜系,以豬肉為主要食材。菜品薄皮嫩肉,色澤紅亮,味醇汁濃,酥爛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膩口。東坡肉是杭州名菜,其色、香、味俱佳,深受人們喜愛。慢火,少水,多酒,是制作這道菜的訣竅。一般是一塊約二寸許的方正形豬肉,一半為肥肉,一半為瘦肉,入口香糯、肥而不膩,帶有酒香,色澤紅亮,味醇汁濃,酥爛而形不碎,十分美味。
菜品起源:
相傳為北宋詩人蘇東坡(四川眉山人)所創(chuàng)制。東坡肉的最早發(fā)源地是湖北黃岡。1080年蘇東坡謫居黃岡,因當?shù)刎i多肉賤,才想出這種吃肉的方法。
“東坡肉”最早在徐州創(chuàng)制,《徐州古今名饌》記載,蘇軾任徐州知州時,黃河決口,蘇軾身先士卒,和全城百姓筑堤保城。徐州人民殺豬宰羊,上府慰勞,蘇軾推辭不掉,便指點家人燒成紅燒肉回贈給老百姓,百姓食后,都覺得肥而不膩、酥香味美,便稱之為“回贈肉”。蘇軾貶謫黃州時,作有煮肉歌:“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人們開始競相仿制,并戲稱為“東坡肉”。蘇軾二任杭州知州時,因疏浚西湖有功。大家抬酒擔肉給他拜年,蘇軾便命將豬肉和酒燒好后給民工吃,家人誤聽為黃酒和豬肉同燒,大家吃后反而覺得更加酥香味美。“東坡肉”美名便慢慢傳遍全國。
追本窮源,蘇軾的這種紅燒肉最早在徐州的創(chuàng)制,在黃州時得到進一步提高,在杭州時聞名全國。
2.水晶肴肉
水晶肴蹄,又名水晶肴肉,是江蘇鎮(zhèn)江的一款名菜,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水晶肴蹄成菜后肉紅皮白,光滑晶瑩,鹵凍透明,猶如水晶,故有“水晶”之美稱。食用時,具有瘦肉香酥、肥肉不膩、酥香嫩鮮等特點,佐以姜絲和鎮(zhèn)江香醋,更是別有一番風味。有詩贊曰:“風光無限數(shù)今朝,更愛京口肉食燒,不膩微酥香味溢,嫣紅嫩凍水晶肴。”
肴肉傳說:
肴肉傳說在鎮(zhèn)江還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有一次張果老接到王母娘娘的請柬,請他去瑤池赴蟠桃宴。半路上,張果老忽然嗅到一股奇異的香味,仔細一看,原來是水晶肴肉散出的香味,不由饞蟲撓心,便變成一個老頭買了一些,飽餐一頓,繼續(xù)上路。快到瑤池時,忽然對赴蟠桃宴沒了興趣,心想水晶肴肉如此好吃,何必再赴蟠桃宴,于是掉轉毛驢,打道回府了。
3.臘味合蒸
臘味合蒸是湖南傳統(tǒng)名菜之一,是取臘肉、臘雞、臘魚于一缽,加入雞湯和調(diào)料,下鍋清蒸而成。徐睿稱,臘味是湖南特產(chǎn),主要有豬、牛、雞、魚、鴨等品種,將三種臘味一同蒸熟即為“臘味合蒸”,吃時臘香濃重、咸甜適口、柔韌不膩,是用來送飯的首選。
"臘味合蒸"以各種臘熏制品同蒸,風味獨特,是湘菜中傳統(tǒng)風味名菜。此菜臘香濃重,咸甜適口,色澤紅亮,柔韌不膩,稍帶厚汁,且味道互補,各盡其妙。
相關典故:
臘味合蒸是湘菜中的一道名菜,它的成名相傳還與一位乞丐有關。從前,在湖南一小鎮(zhèn)上有家飯館,店主劉七為逃避財主逼債流落他鄉(xiāng),以乞討為生。一日來到省城,因時近年關,人家就把家里腌制的魚肉雞拿點給他。劉七見天色已晚,早已饑腸轆轆,便把臘魚、臘肉、臘雞等略一洗凈,加上些許調(diào)料裝進蒸缽,蹲在一大戶人家屋檐下,生起柴火蒸開了。
此時大戶人家正在用餐,且席上嘉賓滿座。酒過三巡,菜已上足,忽又飄來陣陣勾鼻濃香。主人忙問家童,還有何等佳肴,快快端來。家童明知菜全上完,怎有遺漏?但還是跑進廚房,真的聞到一股濃香從窗外飄來。他趕緊打開后門觀看,只見一乞丐蹲在地上,剛掀開熱氣騰騰的蒸缽蓋,準備受用。
家童二話不說,上前端起蒸缽就走。劉七一急,緊追而來。一客人見剛出爐的蒸缽,忙伸箸夾進嘴里,連說好吃。卻說此客人乃當?shù)馗晃蹋陂L沙城里開一大酒樓。于是當面問明劉七身份,帶他回去在自家酒樓掌勺,掛出“臘味合蒸”菜牌,果然引得四方食客前來嘗鮮。從此“臘味合蒸”作為湘菜留傳下來。
4.飛龍湯
飛龍又名榛雞,產(chǎn)于興安嶺。飛龍湯是將榛雞脫毛去掉內(nèi)臟后,用高湯煮熟即可,湯中不需放任何調(diào)料以保持湯原汁原味。飛龍湯肉質(zhì)鮮美,營養(yǎng)豐富,適合用作滋補湯品。
飛龍(榛雞)是盛產(chǎn)于興安嶺山林中的一種較小的飛禽。鄂倫春人用飛龍氽湯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將洗凈剁成小塊的飛龍肉放進已加鹽的沸水中煮,約二分鐘就須將湯從吊鍋子里倒出來,再放上一點"俄歐特"-野蔥末后即可食用。另一種是先將鹽末撒在飛龍肉上,待吊鍋子水滾開時,一手拿著飛龍,另一只手不停地用勺子將吊鍋子里的沸水掏出來澆在飛龍肉上,邊澆邊轉,燙至六分熟時,再將整個飛龍連同野蔥末一塊放進鍋里,在沸水中煮十來秒鐘就可倒出食用。無論是那一種氽法,事前都必須把吊鍋子擦洗干凈,使其不沾一點油性。為了使飛龍湯保持原有的鮮味,不得加入任何調(diào)料或醬油。
菜品特點:“飛龍湯”是東北的“食中珍品”。在東北民間,曾有“天上龍肉,地上驢肉”的說法。所謂龍肉,指飛龍肉而言。相傳,飛龍是曾受過封的一種專給皇帝進貢的山珍,世上罕見,其肉細嫩,味鮮美,早在14世紀就聞名于世。
此菜湯清見底,湯中紅、白、綠、黑四色相間,其味鮮咸異美。此菜以飛龍(榛雞)為主要原料,配以口蘑,湯呈乳白色,味極鮮美。三味同食,極富營養(yǎng),是滋補之美味湯菜。
5.無為熏鴨
無為熏鴨是沿江菜最具代表性的菜品之一,也是享譽中外的徽菜傳統(tǒng)名菜。它又名無為板鴨,距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據(jù)無為縣志記載:“民俗婚筵多用鵝后改為鴨”,至今當?shù)剡留傳著這樣的風俗。
無為熏鴨,已有二百多年歷史。據(jù)傳,清乾隆三十九年,安徽無為縣廚師采用先熏后鹵的獨特方法烹制鴨子,成菜色澤金黃油亮,滋味鮮美可口,其制法與口味均獨具一格,因而全縣聞名,故稱“無為熏鴨”。后來傳至各地,到清末已聞名全省,銷往各地,成為安徽省人們最喜愛的特色菜肴之一。
菜品特點:用肥鴨熏制而成。成菜色澤金黃,皮脂厚潤,肉質(zhì)鮮嫩,氣味芳香,別有風味。
菜肴簡介無為熏鴨名貫古今、盛譽不衰的原因為二:一是鴨好,無為縣地處長江沿岸,乃半丘陵半圩之地勢,鴨以在野外放養(yǎng),多食小魚、小蝦等活食,收稻后,鴨于水稻田裏覓食,故鴨成長快、體服壯、肉嫩、脂厚;二是制法精良,操作細,成品體形完美,色澤金黃油亮,皮酥肉嫩,味鮮醇,并有煙熏幽香。若醮醋食用,風味尤佳。
無為熏鴨最初的由來還跟朱元璋有關系。原來明太祖朱元璋小的時候家窮,給人家放牛。但是東家不給他吃飽肚子,所以一群放牛童聚在一起,便干起捉野鴨子的活計來了。他們不敢?guī)Щ丶胰コ,就在野外割些茅草,架起火來熏烤。有時烤不熟,便埋在火灰裏,等第二天扒出來,鴨肉又香又爛,好吃極了。后來,這一做法在民間流傳開來,并由安徽省無為縣賣牛肉的回民馬常有發(fā)揚光大,還摸索出用鋸末熏鴨的獨特制作工藝,從此無為的馬常有清真熏鴨生意做大了,而“無為熏鴨”成了風靡全國的地方風味食品。
6.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的川菜中的名品。主要原料由豆腐構成,其特色在于麻、辣、燙、香、酥、嫩、鮮、活八字,稱之為八字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