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是農歷十二月初八,古代稱“臘日”,后演變為臘八節。臘在遠古時代本是一種祭禮的名稱,夏朝稱“清祀”,殷商稱“嘉平”,周朝時改稱“臘”。“臘”是從“獵”字演變而來,故“臘”“獵”相通。因為一歲之終,農作物已收曬完畢,農閑了,人們便到野外獵取禽獸,用來祭祖先、敬百神,以祈福求壽、避災迎祥,稱之為“臘祭”。南北朝時,農歷十二月初八才被正式固定為“臘八節”,在這一天要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稱為“佛成道節”。
臘八喝粥 暢胃氣生津液
在一般老百姓的眼里,臘八是重要的民俗節日,因為一過臘八就是年,臘八節是過年的前奏,一進入臘八就要采買置辦各種年貨,打掃衛生,布置居室。
中國養生的基礎是食文化,臘八養生也不例外,每逢臘八這一天,民間有家家都要做臘八粥,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的習俗。根據史料記載,這一習俗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最早的臘八粥是用紅小豆來煮,后經演變,加之地方特色,內容逐漸豐富起來。
“臘八粥”又叫“七寶粥”“五味粥”,不僅清香甜美,而且能暢胃氣、生津液,因而頗受人們喜食。隨著時代的發展,花樣越來越多的臘八粥已發展成具有地方風味的小吃。
地域不同,臘八粥加入的食材也各不相同。《燕京歲時記·臘八粥》:“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豇豆、去皮棗泥等,開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也有人配合臘月初八日,以八樣食材混合煮食。現在的臘八粥的配料依個人口味而定,一般的有大米、花生、綠豆、紅豆、蓮子等,其他還有自選輔料的扁豆、紅棗、桂圓、山藥、百合、枸杞子、薏米、小米和其他豆類等,可加糖做成甜粥。
臘八粥并非食材越多越好
隨著生活條件的好轉,臘八粥里的食材越來越豐富,有的甚至有20多種。營養師建議,臘八粥里加入的食材其實并非越多越好。臘八粥本身就有多種粗糧豆類,維生素和礦物質含量比精白米高出幾倍到十幾倍,而且富含多種膳食纖維和抗氧化成分,傳統意義上的臘八粥本身就有養生作用,對于營養過剩的現代人來說,只加常規的赤豆、蕓豆、薏米之類的五谷雜糧反而更有利于健康,沒必要可以加入更多高大上的食材。
臘八粥雖養美味,也要注重自身情況,按需靈活調整食材種類,才能健康營養兩不誤,特別是以下這三類人喝臘八粥要注意。
●消化不良的人
在煮臘八粥時可以考慮少放不易消化的黃豆、黑豆等,可以放點暖身的糯米,多加點養胃的糙米。不容易熟爛的豆類煮食前要充分浸泡,煮后會更加柔軟容易消化。
●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的臘八粥不要加入糯米和白米,更不要加糖。可以借燕麥、大麥增加黏稠感,豆類食材的量占一半以上為好,以便幫助控制血糖上升速度。
●處在減肥期的人
臘八粥飽含粗糧豆類,能提供更強的飽腹感,有助于減肥。但對于處于嚴格減肥期的人來說,粥中的糯米和白米要減少比例,多放皮較厚的淀粉豆類,如蕓豆、紅小豆等,讓粥的質地軟而不爛,保證咀嚼口感和飽腹感,最好也別要加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