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一節氣,每年7月7日前后視太陽到達黃經105°時為小暑;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小暑,預算著燥熱的夏天來臨了?諝庵谢祀s著暴雨的味道,夾雜著檸檬草的氣息;這個季節是躁動的,烈日炎炎,汗流浹背;這個季節也是閑適恬淡的,西瓜與風扇,荷塘與月色;我愿生如夏花,擁抱這最有生機的季節。
小暑三侯
我國古代將小暑分為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一候溫風至,小暑時節大地上便不再有一絲涼風,而是所有的風中都帶著熱浪;二候蟋蟀居宇,《詩經•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所說的八月即是夏歷的六月,即小暑節氣的時候,由于炎熱,蟋蟀離開了田野,到庭院的墻角下以避暑熱;三候鷹始鷙,在這一節氣中,老鷹因地面氣溫太高而在清涼的高空中活動。
小暑民間習俗
食新:過去民間有小暑“食新”習俗,即在小暑過后嘗新米,農民將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飯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嘗新酒等。據說“吃新”乃“吃辛”,是小暑節后第一個辛日。城市一般買少量新米與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所以,民間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說。
吃面:伏日吃面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這里的湯餅就是熱湯面!肚G楚歲時記》中說:“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五月是惡月,六月亦沾惡月的邊兒,故也應“辟惡”。伏天還可吃過水面、炒面。所謂炒面是用鍋將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著吃,這種吃法漢代已有唐宋時更為普遍,不過那時是先炒熟麥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醫學家蘇恭說,炒面可解煩熱,止泄,實大腸。
吃伏羊: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稱為“吃伏羊”,這種習俗可上溯到堯舜時期,在民間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之說法。徐州人對吃伏羊的喜愛莫過于當地民謠“六月六接姑娘,新麥餅羊肉湯”。
喝粥:“夏火盛陽,銷鑠肺陰,先進米飲以潤肺,稼檣作甘,土能生金也。”此語出自清代著名養生專家曹庭棟的《老老恒言》。夏天一到,炎熱的天氣易耗傷肺陰,對策之一就是喝粥。天氣熱的時候要喝粥,用荷葉、土茯苓、扁豆、薏米、豬苓、澤瀉、木棉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湯或粥,或甜或咸,非常適合此節氣食用。
小暑養生
小暑雖不是一年中最炎熱的季節,但緊接著就是一年中最熱的季節大暑,民間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說。由于出汗多,消耗大,再加之勞累,人們更不能忽略對身體的養護。
宜少動多靜:俗話說:“熱在三伏。”小暑正是進入伏天的開始,炎炎夏季,驕陽普照,地熱蒸騰,正是人體陽氣活動旺盛之時,養生也宜側重于養陽才能順應季節變化。人們在工作生活之時,要注意勞逸結合,保護人體的陽氣。這個時候,最好堅持“少動多靜”的原則,最好到大自然中去,步山徑、撫松竹,還可以在環境清幽的室內,讀書習字、品茶吟詩、觀景納涼。運動最好選在早上和晚上,晨練不宜過早,以免影響睡眠。
食藕,清熱養血:民間有小暑吃藕的習俗,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豐富的鈣磷鐵等和多種維生素,Vc鉀和膳食纖維比較多,具有清熱養血除煩等功效,適合夏天食用鮮藕以小火煨爛,切片后加適量蜂蜜,可隨意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虛失眠。
黃鱔,滋補味美:俗語:小暑黃鱔賽人參。黃鱔生于水岸泥窟之中,以小暑前后一個月的夏鱔魚最為滋補味美。夏季往往是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的緩解期,而黃鱔性溫味甘,具有補中益氣、補肝脾、除風濕,強筋骨等作用。根據冬病夏補的說法,小暑時節最宜吃的是黃鱔,黃鱔蛋白質含量較高,鐵的含量比鯉魚黃魚高一倍以上,并含有多種礦物質和維生素,黃鱔還可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的濃度,防治動脈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對食積不消引起的腹瀉也有較好的作用。
小暑之時勿赤膊:盛夏中,有些人喜歡光著上身乘涼,認為赤膊涼爽。其實未必如此。人的體溫調節不僅靠皮膚蒸發,還和皮膚輻射有關。當外界溫度超過37℃時,體溫主要靠皮膚蒸發來散熱;當氣溫繼續升高時,皮膚不但不能通過輻射方式來散熱,還會從外界環境中吸收熱量,使人感到更加悶熱。所以,盛夏時節最好不要光著上身。應當適當穿些衣物,一來可隔熱,二來可以阻擋紫外線的照射。紫外線既容易產生熱量,又容易造成曬傷。
防暑:夏日,防暑是人們永遠需要重復的話題。露天工作者和老人、嬰兒、病人是最需要注意防暑的。其實只要注意采取措施,暑熱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多喝茶水、綠豆湯,多食清淡食物,勤洗澡、勤換衣,保障充足的睡眠,外出采取防曬措施,活動不要過量,避開中午時段活動,注意勞逸結合,避免疲勞駕駛,注意收聽氣象部門發布的“高溫警報”、“中暑指數”、“紫外線指數”預報,等等。雖說老生常談,但仍需提醒。
小暑養生食譜
今晚《回家吃飯》的廚房請來了民間高手和特級廚師,18:30分特地為大家播出小暑節目專題,敬請期待!
涼拌豆芽
材料:豆芽 鹽 芝麻 香油 辣椒 醋
做法:
1.豆芽焯水;
2.加入鹽、芝麻、香油、辣椒、醋攪拌均勻即可。
焦溜藕丸
材料:藕 蔥 姜 蒜 青紅椒 黑木耳 胡椒粉 糖 醬油 雞精 醋 淀粉
做法:
1.藕擦成絲,切碎,擠汁;
2.加入小蔥、面粉攪拌,做成藕面;
3.藕汁加熱,倒入藕面中攪拌均勻;
4.手上沾上水淀粉,捏制丸子,然后將丸子放入油鍋中;
5.丸子炸至金黃色,再用笊籬掂一掂丸子,撈出;
6.取一小碗加入胡椒粉、糖、醬油、雞精、醋、淀粉攪拌均勻調成汁;
7.青紅椒切成菱形,黑木耳泡好,姜蒜切片,蔥切段,備用;
8.油鍋中下蔥姜蒜爆香,放入青紅椒、黑木耳,倒入剛剛調好的汁翻炒;
9.放入丸子,翻炒均勻即可。
蝦爆鱔
材料:黃鱔 油 蝦 美人椒 蔥 姜 香菜 蒜 鹽 料酒 胡椒粉 糖 醋 生粉 醬油 香油
做法:
1.用食用油去除黃鱔表面黏液;
2.蝦去蝦線,在背后劃一刀;
3.45度角片黃鱔;
4.美人椒切段,蔥、姜、香菜切碎,蒜用手按碎,備用;
5.蝦肉中加入鹽、料酒、胡椒粉、糖、油拌均勻,放入冰箱冷藏10分鐘-20分鐘;
6.鱔魚中加入鹽、胡椒粉、料酒、醋、生粉、油,用手抓均勻;
7.鍋中倒入水,加入鹽和油;
8.將蔥姜蒜放入一小碗中,加入鹽、糖、醬油、生粉、料酒、香油、醋調汁;
9.水煮開后,小火(75度)氽燙黃鱔和蝦仁2分鐘左右,至微微發白、四邊翹起即可撈出;
10.油鍋中放入大蒜,稍微變色后放入美人椒煸香,倒入鱔魚、蝦仁和調好的汁,停留5秒鐘后翻炒均勻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