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來,映象網記者走訪河南多地,從村韻質樸的鄉間到異國摩登都市;從百年老店到街邊排擋,從流傳千年的精品菜肴到尋常百姓的日常飲食……誘人美食,動人故事,挖之不盡。從5月22日起,映象網將陸續推出系列專題報道《舌尖上的河南味》,和廣大網友分享美味佳肴背后的故事,共同搜尋河南人的家鄉味道,揭秘河南人專屬舌尖上的密碼。本期映象網推出“舌尖上的河南味”系列報道——時節篇。
【前言·時節】中國多樣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們春種,秋收,夏耘,冬藏。四季輪回中,隱藏著一套嚴密的歷法,歷經千年而不衰。相比農耕時代,今天的人們與自然日漸疏遠。然而,沿襲祖先的生活智慧,并以此安排自己的飲食,已內化為中國人特有的基因。
順應自然,沿循傳統。生長在黃河邊的河南人,是農耕文化的忠實守護人。在春耕秋收中,他們享受著四季的不同饋贈,而技術的發展,也為他們帶來了超越季節的口腹體驗。
映象網訊(記者 南樂天 文/圖)“阿姨,一碗梨湯。”5月24日下午5點半,陳龍抱著籃球來到了河南大學西門這家甜品攤。
“剛支上攤,坐吧,先給你來一碗。”甜品攤的女主人王素芳笑說,一邊用大勺從鐵皮蓋子中央的圓口伸進鍋里,舀上一大勺煮好的梨水,切了個紅梨,端給了這位年輕的老主顧。
運動完來這兒喝上一碗冰糖熟梨,是陳龍大學四年的習慣。“特別是天熱的時候,胃口不好,打完球喝一碗梨湯,生津解渴。”畢業在即,學校附近的冰糖熟梨,是陳龍四年舍不掉的記憶。
冰糖熟梨
汴梁城的秋冬飲品
冬天熱梨水,夏天可以冰鎮。賣了近14年冰糖熟梨的王素芳夫婦介紹,一年到頭,沒斷過供應,“尤其是春秋天時節,天氣干燥,喝這個最好,學生都喜歡。”
梨多汁,甘甜,為“百果之宗”。但因性涼,秋冬為避免脾胃損傷多煮制食用。中醫認為,冰糖燉梨是治療咳嗽的經典療法。在汴梁城內,冰糖熟梨隨處可見,是四季皆宜的健康飲品。
一架三輪推車,一口煤火,一口鍋,鍋蓋子上規規矩矩碼放著棕褐色的熟梨和大塊的冰糖——這是冰糖熟梨攤的外觀“標準配置”,內里卻各有說道。
“別看都是梨水,哪兒都有,但味兒都不一樣。”在鼓樓廣場東南角,經營甜品攤20多年的豪哥,一邊給慕名而來的外地游客倒糖梨水,一邊介紹自家的特色。
“最基本的,是舍得下料。”豪哥說,梨湯要想做好,三樣兒基本的材料缺一不可:梨、大棗、冰糖,不但用料要足,而且用好食材。
傳統的做法,是將熟梨與紅棗,大塊冰糖等加水熬,40分鐘到兩小時不等,直至冰糖融化,煮熟的梨皮棕肉白,晶瑩透亮,酥沙綿軟,甜而不膩。
但在過去,此等美味并非一年四季都能喝到。早熟的梨8月上旬成熟,大多數在9月底10月初,過了這個時節,梨子就只能靠地窖儲藏。
“以前沒有冷藏條件,賣到過年前后就沒有梨了,剩下大半年時間都得找別的活兒干。”在鼓樓廣場東北角,同樣賣了20多年冰糖熟梨的李大姐說,夫家從上一輩就開始專賣冰糖熟梨,當時只能靠當季梨做秋冬兩季生意,直到1988年有了冰箱,才能一年四季出攤。
“現在好了,不用地窖,一年四季也都能供應上梨。”李大姐笑說。
立夏饃(圖片來源于網絡)
立夏里的兒時記憶
現代化科技和交通的發展,打破了食物的時令限制,讓開封人可以隨時喝到冰糖熟梨;但對于有些食物,我們約定時間享用,賦予它們吃以外更多的意義。
立夏是夏季的開始,全國各地在這天都有各自的特色傳統食俗。在商丘一帶,最流行就是吃立夏饃。“從記事兒起,每年都會吃我媽做的立夏饃。”今年因為在北京工作沒能回家的王勇雷說,每年的立夏這天,老家柘城家家都要吃立夏饃。
相傳,吃立夏饃可防熱抗暑,消夏除災。過年時,家家都要留幾個蒸饃晾曬風干。等立夏來臨,把晾曬風干了數月的饅頭切成塊,用水泡透后擠出水,加面粉,雞蛋,韭菜葉,攪拌成糊糊狀,攤成圓圓的煎餅,當地人叫“面托兒”,即為立夏饃。
做立夏饃的干饅頭需要提前數小時浸泡,往往在頭一天就把饅頭切塊泡上。“每年我媽只要一泡那個饅頭,我就想起來是立夏了。”王勇雷說,立夏的早上起來,就能吃到媽媽剛煎好出鍋的立夏饃。
相比城市,傳統的風俗更多地在農村被保留和傳承。王勇雷說,來北京后,許多傳統節日、節氣都感覺不到氣氛,“很多日子都在在農家人心里面,不會掛在嘴上,但是一到時候就會想起來。”
立夏饃的味道沒什么特別,但在王勇雷看來,立夏這天早晨,吃上媽媽做的立夏饃,“是個意思”,“是個規矩”,吃完立夏饃,夏天就算是開始了。
具有濃郁夏日風格的涼拔面條,讓人看了就胃口大開。
夏日獨有的異香
端午日近,河南多地暑氣愈來愈重。以往每到這個時候,王珂家的飯桌上,就開始出現了夏季專屬的涼拔面條。
涼拔面條,也叫“撈面條”,“蒜面條”,河南各地雖叫法不同,但做法大體相似:把面煮熟后,放入涼白開水中拔一下,再澆上提前備好的時令蔬菜和蒜、醬等調料,一碗營養爽口的面點就成了。
涼拔面條最出彩的不在面,全在配角。而配哪幾種菜,佐什么樣的鹵,全依賴個人的口味和習慣。
王珂家的這道面,配菜主要是黃瓜絲和荊芥,佐料是蒜汁和麻醬。在鄭州工作這兩年,吃過的幾回“涼拔面條”,她都不認可。“什么雞蛋鹵、海鮮鹵看著好看,吃著不對味兒。沒有五香菜和麻醬的涼拔面條就不正宗。”
五香,是王珂老家開封尉氏縣當地的叫法,學名荊芥,是河南特有的一種草本植物,因為其特殊的香氣深受河南人喜愛,是夏季菜市場常見的蔬菜。
河南人食用荊芥的方法很多,常見的有涼拌荊芥、荊芥拌黃瓜。做湯時,放入一小撮荊芥葉,味道格外鮮美。
中醫上說,荊芥有祛風、理血功效,對胃有溫熱作用,荊芥的揮發油可以刺激食欲,食療功效明顯。“以前天氣熱了沒胃口吃飯,媽媽就做一碗涼拔手搟面,立馬胃口大開。”王珂說。
鄭州離尉氏不到90公里,但也有“荊芥”和“五香”的叫法差異。王珂說,一個人在外的時候才發覺家的好,搗蒜汁兒、調麻醬,每道佐料里都有生活的智慧。
“味蕾的記憶很頑固,這個季節吃不上涼拔面條的遺憾,山珍海味都彌補不了。”王珂說。
【結尾】再過十幾天,陳龍將離開河南大學回到南方老家,他說,家鄉有很多應季的小吃,但一定會懷念這里的冰糖熟梨;王勇雷不管身處何地,每年的立夏都會想起家鄉的立夏饃;王珂回家認真學習了涼拔面條的做法,她買了荊芥,說整個夏天都不怕沒胃口了——技術可以打破了食物的時令限制,為人們帶來超越季節的口腹體驗,但最終,如陳龍他們,忘不掉的是與四季和食物有關的味蕾記憶。
開封特色之冰糖熟梨:
抹了冰糖的梨子色澤明亮,十分誘人。
紅梨和冰糖。
“標準配置”的冰糖熟梨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