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國平
一、為“戲曲”翻譯正名
21世紀的中國已經走向世界,我們不宜永遠地延續以西方文化為中心的命名、翻譯習慣。中國戲曲正以其獨有的東方魅力傾倒世界,“戲曲”一詞的翻譯是應該回到中國式國際表達的時候了。2011年11月,中國戲劇家協會與國際戲劇協會(International Theatre Institute)——當今世界最大的表演藝術組織,在中國廈門召開的第33屆世界戲劇大會,以“戲曲之旅、文化交融”為主題,“戲曲”一詞的外文翻譯就采用直接音譯的辦法,戲曲就譯為Xiqu,京劇就是Jingju,豫劇就是Yuju,國際劇協及各國戲劇同仁均表示接受和認同。中西方文化、中西方舞臺藝術各有所長,我們應該熟悉和借鑒國際的表達方式,但決不是遷就西方而消解了自我,更不能讓中國文化和戲曲在翻譯中自我迷失。
二、引導外國觀眾認識戲曲之美
戲曲與話劇、歌劇、音樂劇等西方舞臺藝術既有著演繹故事、創造人物、傳達思想及情感的共同點,又有著很大的差異。戲曲之美最為典型地體現了中國藝術之美,追求“意、趣、神、色”(湯顯祖語),講求寫意性、程式化,以一套不同于西方舞臺藝術的表現方法呈現其美。戲曲的鑒賞和審美自然也是有別于西方的。顯然,中國戲曲走出去,要引導外國觀眾懂得欣賞戲曲的美,要知道看戲曲與看話劇、看歌劇、看音樂劇的差異所在,包括觀賞習慣和風格上的差異。
三、積極推廣亦武亦文的優秀劇目
戲曲走出去要靠優秀劇目,以往怕外國人不易看懂,往往武戲占了很大比例,如今我們應該有所超越,精華版昆曲《白蛇傳》就是一出文武兼備、悲喜交融的好戲,非常受歡迎。特別是很多優秀的文戲,有著深厚的思想內涵和精彩的藝術呈現,我們不要怕外國人看不懂。
(作者為中國劇協分黨組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