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傳統文藝 >> 文藝學術專欄 >> 瀏覽文章

民族戲曲的生命步態

2013/4/28 11:26:14 點擊數: 【字體:

  • 民族戲曲的生命步態


    民族戲曲的生命步態 ——陳彥教授在“首屆華夏精神家園”論壇上的講演

  戲曲在今天的漸次龜縮,固然有時代傳播方式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原因,但戲曲自身對社會發言力度的微弱,也使其越來越邊緣化。面對一個民族在重大轉型期的深度精神困惑與迷茫,我們還鮮有能形成陣容的振聾發聵的力作照亮舞臺。

  陳彥 一級編劇。陜西省戲曲研究院院長,陜西省文聯副主席,陜西省戲劇家協會主席,西安交通大學兼職教授。首屆“中華藝文獎”獲得者。曾創作《遲開的玫瑰》《大樹西遷》《西京故事》等戲劇作品數十部。出版有《陳彥劇作選》《陳彥詞作選》、散文隨筆集《必須抵達》等著作。曾被授予“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文化部優秀專家,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民族戲曲,曾經是華夏民族精神家園中十分茂盛的生命大樹,今天,它依然是不同地域、不同語系、不同群體認識世界、把握世界的方法之一。民族戲曲發育成長的過程十分緩慢,其草創、蠕動、演進過程,至少歷經千年以上,其內核可以說包羅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全部精髓,無論儒家的學理、道統,還是釋迦的經義、法度,抑或是道家的玄思、哲理,都深藏其中,無所不包,并且是用一種既形象而又深入淺出的方式傳播給大眾的。

  戲曲在今天確實遇到了難題,由于傳播手段的迅速變化,這種古老藝術在時尚藝術面前,顯得既笨拙、弛緩,又“另類”、尷尬。戲曲在當下到底應該保持怎樣一種行進步態,是一個十分沉重的話題,但又是不得不加以面對的話題,回到戲曲在歷史行進中所經歷的一些磨難,可能會給我們提供一些有價值的維度和坐標。

    清朝中葉的“花雅之爭”

  市場“想吃啥給啥”的所謂文藝創作,其實無異于玩火自焚。不過,認識與覺醒是需要過程和代價的。

  戲曲在發展過程中,也遇到過與今天文化發展十分相似的東西,我覺得尤其值得警惕。清朝中葉所出現的戲曲“花雅之爭”,在今天這種文化多元發展中,雖然不可能簡單重演,但“雅”與“俗”的角力確實無處不在,并且“雅”越來越節節敗退,“俗”越來越大行其道。發生在清朝中葉的“花雅之爭”,“雅部”指的是昆曲;“花部”則指以京腔、秦腔為代表的地方戲曲。“雅部”由于過于文人化、貴族化,已經到了看戲時尚需掌燈翻閱劇本才能弄懂戲文的地步,辭藻華麗,用典冷僻,佶屈聱牙,普通觀眾“聽戲”如聽“天書”。而“花部”則家長里短,通俗易懂,婦孺能解,且氣血賁張。很快,京城一些大的演出場所和演員都改唱秦腔了,京劇就是“花雅之爭”的最終碩果。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以秦腔為代表的地方戲曲,在破“雅”之旅中,由于過于看重“市場份額”,為迎合觀眾,而不斷放棄價值堅守,制造了許多低級趣味,甚至不惜在舞臺上“打情罵俏”,“以色贏人”,最終不僅遭到清政府的“圍追堵截”,而且也被觀眾所唾棄。取得“花雅之爭”最后勝利的“花部”,雖然封堵了“雅部”的咽喉,但終因缺乏對自己的清醒認識,盲目樂觀于“上座率”、“出票率”、“追捧率”、“覆蓋面”,為單純的“經濟效益”一再失守道德底線,也讓自己在觀眾中漸次“聲敗名裂”,終究還是紛紛“抱恨而歸”。

  秦腔在“花雅之爭”的最后落幕中,它最著名的“男旦”魏長生,也是“花部”的“盟主”式人物,在清代乾隆、嘉慶年間,曾先后三次進京演出,第一次“初試鋒芒”,未獲成功,回到西安后,發奮努力,刻苦鉆研,背負“驚人絕活”二次進京,竟然“轟動京師”,“觀者如堵”,其他戲班的營業都受到巨大影響。當時流行著這樣的話語:“誰家花月,不歌柳七之詞;到處笙簫,盡唱魏三(魏長生小名)之句。”魏長生的成功與“藝不驚人死不休”有關,但在他的秦腔生命形態中,也有“野狐教主”、“妖媚過頭”,甚至有“坑死人”之譽,意思是說,誰看一眼就能把人害死,終因“色情成分過濃”,而被驅逐出京。為此耿耿于懷的他有段時間專到南方演出,對揚州、蘇州、四川等地的戲曲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但內心的糾結使他終于在對劇目做了重要調整后,第三次踏上晉京獻演之路,企圖以此重振“花部”雄風。然而,這次演出雖獲成功,但終因心力交瘁,最后謝幕時,被師兄弟們用椅子抬上舞臺的他,心臟已停止跳動。藝術的高度是由頂尖藝術家撐持起來的,秦腔在清代的輝煌鼎盛,就是以魏長生為起始終結點的。

  秦腔與魏長生在清代的“峭拔”與落寞,對于今天的藝術創作發展,不無深刻的省察意義。一門藝術的勃興,必定與地氣相連接。戲曲的“花雅之爭”,就充分揭示了這個道理。秦腔在昆曲的“作繭自縛”時代,所向披靡,憑借的就是老百姓的擁戴,得力于它的民眾性、草根性。從大量清人筆記中,可以看到“花部”乃至秦腔,在“譽滿京華”時,危機已經顯現,那就是民眾自身對過于低級庸俗表演的撻伐。一味看重“票房”價值,“冷水煮青蛙”般地一點點下探道德底線,“接地氣”就成了“放地氣”,連擁戴自己的大眾都賤看了自己的放縱失守。市場“想吃啥給啥”的所謂文藝創作,其實無異于玩火自焚。不過,認識與覺醒是需要過程和代價的。

    秦腔與民族戲曲現代戲

  任何一門藝術都不能脫離時代而存在,尤其是傳統精粹藝術,如果一味強調所謂的“遺產原生態”,以遺址和博物館的方法來保護,只能加速其衰亡。

  自清朝中葉敗落后,秦腔再次復興,已是辛亥革命以后的事了。1912年仲夏,古城西安的一幫知識分子,發起了“編演新戲曲,改造新社會”、“不專以營業為目的”、“以補社會教育之缺陷”的辦社倡議,拉開了“啟迪民智”、“移風易俗”、“改造社會”的新秦腔序幕。1938年夏,毛澤東又在延安倡導組建了陜甘寧邊區民眾劇團,以唱陜西地方戲秦腔、眉戶為主,旨在以地方戲的形式,發動群眾,投身抗日。進入這個團隊的一部分是知識分子、進步學生,也吸納了許多知名藝人。直到解放戰爭,劇團先后演出近三千場,觀眾數以千萬計,毛澤東曾表揚說:“秦腔對革命是有功的。”

  最重要的是,秦腔在這個階段,還開拓了現實題材的創作實踐活動,民族戲曲現代戲在延安應運而生。以著名劇作家馬健翎為代表的戲劇家們,第一次用時裝表現當下生活,創作演出了《窮人恨》《中國魂》《血淚仇》《十二把鐮刀》等作品。由此,中國戲曲現代戲這個新生兒,又從最古老的秦腔劇種這里呱呱墜地并出發了。

  縱觀秦腔的發展流變史,另一個重要啟示是:任何一門藝術都不能脫離時代而存在,尤其是傳統精粹藝術,如果一味強調所謂的“遺產原生態”,以遺址和博物館的方法來保護,只能加速其衰亡。“活體”藝術,如果不在“活”字上下功夫,就必“死”無疑。秦腔在上世紀初的大面積復活,與秦腔人自覺將自己的命運同國家復興緊密相連有關,如果一味龜縮在自己的小天地中,即使“唱、念、做、打”得再精良,流派繼承得再傳神,也仍是一種“伴宴下酒”的精致“把玩”,當它在時代演進中深刻省察歷史和現實,并發出強有力聲音時,它的生命形態才能真正處于振興狀態。

  戲曲在今天的漸次龜縮,固然有時代傳播方式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原因,但戲曲自身對社會發言力度的微弱,也使其越來越邊緣化。面對一個民族在重大轉型期的深度精神困惑與迷茫,我們還鮮有能形成陣容的振聾發聵的力作照亮舞臺。當下一些門類的創作,一是注重于小我與一己私話的經營;二是技術至上,企圖以技術的“討巧”而掩蓋思想與感情的蒼白;三是美其名曰世界性,其實是自輕自賤,唯西方文化馬首是瞻;四是原創精神匱乏,不僅猛炒“剩飯”,而且以淺薄的所謂“新觀念”顛覆恒常價值,消解民族源遠流長、代代相承的精神潛藏、文化密碼和情感品行。民族戲曲在這時要想持守既往的生命步態,就必須堅守原創精神,并加大對當下生活的發言力度,否則戲曲必然墮落為“鼻煙壺”之類的小器之物。歷史的經驗證明,對當下有力度的發言,是戲曲不可或缺的生存天道。

  戲曲另一個不能丟棄的“法寶”是“高臺教化”。這也是一個屢遭批評的“古董”、“短板”。在今天這個“娛樂至死”、“愚樂至死”的時代,重提舞臺藝術的“高臺教化”傳統,具有深刻的反思意義。在文化幾成感官刺激、欲望滿足、游戲濫觴的“快樂時代”,有一點正經、正形、常規判斷和識別,繼之有一點教化作用,是沒有什么壞處的。一種文化,過分推崇覆蓋面、關注度、收看率、發行量、點擊率,也就有意無意催生了它的“邪僻性”。持守恒常是一種“道”,如果守道容易,幾千年來,那些圣賢也就不會日月輪轉不息地絮叨個沒完了。

    戲曲作為歷史老人的淡定情懷

  古老藝術更應活得有尊嚴感,更應“心明眼亮”,懂得守常、守恒、守道,有所為、有所不為,真正對歷史負責、對未來負責,才能真正找到屬于自己的無法替代的生命天空。

  戲曲屬于大眾藝術,雖然在當下面臨許多困境,但好多大的劇種至今仍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包括京劇、秦腔、豫劇、越劇、黃梅戲等地方劇種。秦腔在西北五省至今廣泛流播,陜西甚至有“三千萬兒女齊吼秦腔”的民謠,在農村地區,優秀專業院團的廣場演出,仍舊是人山人海。在一些城市,許多地方劇種也正在回暖升溫。面對今天文化普遍奔向市場與產業化之路的熱鬧喧囂,戲曲的市場化之路明顯處于尷尬境地,想看戲的老百姓,手頭并不寬裕,常態看戲的人群,仍處于對低價戲票和公益性演出的期待之中。任何企圖從這種古老大眾藝術身上獲取暴利的想法,都不切合實際。因為這種藝術不能刺激欲望,也不會“語出雷人”,更不是“立竿見影”的生財之道,它只是向你訴說著仁義、道德、孝敬、良善、寬厚、忍讓、自尊、自立這些生命通識,與當下物欲橫流的諸多生命動脈不大對接得上,因而,邊緣、淡遠將長期相生相伴。

  莊子在《天地》篇中有個很好的寓言,說孔子的學生子貢在漢水南岸看見一個老人在取水澆地,方法很笨拙,是從水井旁打個斜洞,自己抱著一個甕從里面進進出出,來來回回取水澆地,費很大的勁卻收效很小。子貢就對他說:有一種機械,使用它一天能灌溉一百畝地,簡便輕松,收效很大。老人回答:“我聽我老師說了,凡是喜歡使用機械的人,心術都很巧詐,機巧的心術一旦存在,純潔樸素的內心就不完備了,天性一旦不完備,精神就會游移不定,精神一旦失去定力,也就偏離天地大道了。你所說的那種機械我不是不知道,而是羞于使用那種機巧的玩意兒而已。”老漢幾句話說得子貢當下羞慚色變,悵然若失。這個故事莊子在講述中,借用子貢和孔子兩個人的角度,都給了積極的評價和肯定,雖然孔子也批評漢陰老人“治其內,而不治其外”,也就是說,只知道持守內心的純一,卻不管身外的變化,但孔子接著又對這個“另類”老人發出了“明白入素,無為復樸,體性抱神”的驚嘆,認為一個活在世俗中的人有這樣的精神持守是令人驚異和欽佩的。

  每當看到這個寓言時,我就想到今天的戲曲,想到它的生命步態和在現代技術包裹中的生存定位。對于那位執意要抱甕取水的漢陰老人,世人給予了無情的揶揄和嘲諷,尤其是在當下的“國際化”、其實是西方化、美國化,一旦脫離技術就無法生存的世界中,更是如此。而人類今天所面臨的自然失衡、環境污染、疾病戰爭、精神迷茫等諸多困境,恰恰是過度開發和完全依賴技術所帶來的災難。可嘆的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仍然是繼續進行瘋狂探索開掘,長此以往,人類最終必然完全墮入徹底由技術、機械所掌控的詭異“魔道”中。

  現代化是個好東西,但人類已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人類的痛苦掙扎與煎熬,就在于對新技術的無盡渴慕與逼索。而人的精神世界,最需要的常常是淡定、從容、自由和詩意。今天看來,中國先祖孔子用“六藝”涵養人的精神風貌,老莊用“大道”開張人的天然視域,都是十分符合人類生命本質需要的旨遠思維。如果連民族戲曲四個兵卒即代表千軍萬馬,一根馬鞭即象征駿馬蕭蕭,兩片車旗表明駟車轔轔的空靈表現,也大有讓位于真馬、真車上臺以求真實、刺激的好萊塢娛樂方式的“科學技術”,那么,我們民族的精神家園還剩下幾許向人的個性與精神張揚深切致意的空間呢?

  在今天這個萬象更新的時代,無論人的生存方式,還是藝術的生存方式,確實都面臨著一種抉擇,是走向同質化,還是保持異質性,真的是我們不得不警惕和需要嚴肅思考的問題。無論怎樣,民族戲曲的諸多劇種,都是有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生命的老人,已經見過不少世事,也就更應該以一個歷史老人的淡定情懷應對滄桑劇變,既不“諱疾忌醫”,抱殘守缺,也別見醫就投,以至于過度治療而死,更別眼饞時尚藝術的“燈紅酒綠”與隨物賦形。金錢固然是好東西,但對于一位文化“長者”的千年標高與風范來講,又是無法等價交換、等量齊觀的俗物。古老藝術更應活得有尊嚴感,更應“心明眼亮”,懂得守常、守恒、守道,有所為、有所不為,真正對歷史負責、對未來負責,才能真正找到屬于自己的無法替代的生命天空!驹瓨祟}:民族戲曲的生命步態】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文匯報 2012-02-27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