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談中國豫劇的主弦——板胡
2013/5/7 9:10:39 點擊數(shù):
【字體:大 中 小】
豫劇和其他劇種的最主要區(qū)別在哪里?應該是音樂。中國豫劇的主弦是什么呢?應該是板胡。在一出豫劇演出劇目和一段豫劇唱腔中最為鮮明的特色是板胡聲和梆子聲。可見,板胡在豫劇伴奏中占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一、板胡的結構
板胡的結構絕大部分和二胡相同,主要區(qū)別在琴筒和千斤上。板胡的結構絕大部分和二胡相同,主要區(qū)別在琴筒和千斤上。琴筒又稱瓢,呈圓筒形,以硬的椰子殼、木質、銅質或竹質為材料,20世紀70年代以后還用低發(fā)泡(ABS)材料模壓成型。琴筒一頭大一頭小,使音響共鳴集中,形成板胡獨有的音色。瓢大發(fā)音低沉不宏亮,瓢小則發(fā)音尖嘯刺耳。琴筒前口不蒙皮膜而膠以桐木板。它是板胡音色優(yōu)劣的關鍵,以用木質松軟、紋理順直、勻密、無痕節(jié)和水漬的梧桐木為佳。筒后口有的敞口,有的開五個音孔,呈金錢眼狀。琴桿用紅木、紫檀木或花梨木制作,以貴重的烏木為好,琴桿為圓柱形,琴頭開有弦軸孔。琴桿不宜過長,過長會有礙發(fā)音的優(yōu)美,并加寬了指位,不便運指和掌握音準。弦軸多用琴桿木料或黃楊木制作,表面開有瓣紋,裝在琴桿同一側面。目前大部分板胡已用木柄齒輪銅軸,調弦既準確又不會回弦。弓子用粗細均勻、富有彈性的江葦或其他竹子做成,比二胡弓子長而粗,上面裝的馬尾以白馬尾為好,出音柔潤。弓桿不宜過長或過短,過長笨重,過短不宜拉奏長音。板胡的千斤又稱腰馬,用牛角或紅木制成的扁形木片,以絲弦系于琴桿下鈾到弦馬的1/3處。弦馬用竹或木制成,置于面板中央以上、板的1/3處,竹馬共鳴較大,發(fā)音也較渾厚優(yōu)美。琴弦由可用絲弦或鋼絲弦,絲弦發(fā)音渾厚,鋼絲弦則發(fā)音清亮。
二、豫劇板胡的產生與發(fā)展
豫劇板胡是在板胡的基礎上發(fā)展而成。它屬于拉弦樂器。豫劇從產生、發(fā)展到現(xiàn)在約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板胡的發(fā)展史更長一些。而豫劇板胡開始在樂隊中使用卻是在20世紀30年代。那么,為什么豫劇發(fā)展到20世紀30年代時,樂隊中才開始使用豫劇板胡?為什么不用什么別的樂器,而偏偏使用豫劇板胡呢?原因當然會有很多種。在這里,前者就不去探討了。而后者,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第一,豫劇板胡音響高亢響亮,穿透力較強;第二,20世紀30年代,無論是樂隊的規(guī)模,還是演出設備,都很簡陋,正處于發(fā)展階段。如樂隊人少,樂器單調,演出場地環(huán)境噪雜,又沒有擴音設備;第三,豫劇板胡的音色具有一種較為雄強有力的特點,宜于表現(xiàn)歡快、熱烈、潑辣、奔放的情緒。而豫劇唱腔從整體上講,也具有寬廣、華麗、高亢、嘹亮的特點。從這三個方面來看,它們之間有著某種共性;同時,在當時使用豫劇板胡,也適應了豫劇發(fā)展的要求。豫劇板胡從開始使用至今已有六十多年時間,它早已被觀眾所接受,并受到人們的喜愛。豫劇板胡在幾十年的實踐發(fā)展中,也鞏固了它在樂隊中的地位。可以說,它已成為豫劇唱腔音樂中不可缺少的領銜樂器,并越來越顯示出它的優(yōu)勢和重要作用。
三、豫劇板胡演奏的四大要點
板胡是我國民族樂器中具有特色的一種樂器,它善于表現(xiàn)歡快、明朗、高亢、激昂的情緒,是樂器中一件具有代表性的獨奏樂器,在地方劇種中更占有獨特的地位。如豫劇、評劇、秦腔、晉劇、河北梆子等等劇種,均以板胡作為領奏樂器。我在多年的豫劇板胡伴奏實踐中認為,豫劇板胡伴奏有四大要點:第一、“領”,就是在伴奏中要領出感情,領出速度,領換板式。領出感情就是在演員出場之前,已由伴奏揭示給觀眾演員上場后情緒是喜是悲。領出速度就是在進入唱腔之前,首先由音樂把唱腔節(jié)拍速度給領出來,以把握唱腔節(jié)奏的穩(wěn)定性,讓演員沿著統(tǒng)一的速度進行演唱。領出調高就是把這段唱腔用的什么調子,讓演員把握住音準,才能不涼弦不走調。領換板式特別是重點唱段,由于感情復雜,需要多種板式組合起來才能滿足它的需要。比如由慢板轉流水,由流水轉二八,再由二八轉垛子等等。這就是必須由樂隊領換板式。在轉板時,板胡和樂隊特別要注意穩(wěn)住節(jié)奏,過門清楚,使演員有個明顯的接口之處。這樣才能讓演員接得自然、唱得舒服。第二、“托”,就是托腔。在進入唱腔時,力度一定要弱下來,輕輕托扶于它,使唱腔不那么單調乏味,好像扶著它走路,既不壓腔,又使演出者有一種輕松舒適感,切忌喧賓奪主。第三、“包”,就是包腔,在每句唱腔之后有一段音樂,也就是過門,把上句和下句的唱腔連接起來。這稱為承上啟下轉換感情的包腔音樂。在演奏這些音樂時的力度要與托腔伴奏有明顯的對比,而它更是情的再現(xiàn),加重感情的深度。這就需要一個演奏員不僅要熟悉唱腔,還要了解每句的感情。第四、“烘”,就是烘托出不同人物的喜、怒、哀、樂。根據(jù)劇情的發(fā)展,演員的感情變化,演員的抑、揚、頓、挫都應烘托得恰如其分,達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珠聯(lián)璧合、天衣無縫的良好伴奏效果。總之,豫劇板胡在整個樂隊中起到的是領頭羊的作用。作為一名板胡演奏者,我認為“領”“托”“包”“烘”是務必掌握的四大要點。
四、豫劇板胡的定弦
豫劇唱腔音樂在長期的發(fā)展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點。比如豫東調高亢嘹亮;豫西調低迪婉轉。但豫東調和豫西調也早已融合了。從唱腔總的音域來看,一般在兩個八度(5與高音5)以內。唱腔的定調要根據(jù)豫劇音樂的特點和演員的嗓音條件來確定。所以,豫劇唱腔較多使用E調(基調),轉調多用B調。其它調很少使用。豫劇板胡定弦第一、E調(也稱正調)內弦定3,外弦定6;第二、B調(也稱反調)內弦變?yōu)?,外弦變?yōu)?;第三、A調內弦變?yōu)?,外弦變?yōu)?;第四、F調內弦變?yōu)?,外弦變?yōu)?。另外,豫劇板胡所用的弦,在幾十年的發(fā)展過程中也發(fā)生了變化。從20世紀30年代至70年代,所用的弦內弦是皮弦,外弦是粗老弦。70年代時,有的演奏者嘗試使用金屬弦(俗稱鋼弦)。由于金屬弦發(fā)音靈敏,聲音更加清脆、嘹亮。所以,現(xiàn)在的演奏者大都使用金屬弦。
五、板胡伴奏的藝術
1.正確處理伴奏與唱腔的關系:伴奏與唱腔像綠葉襯紅花一樣。在唱腔中,豫劇板胡擔當著伴奏任務,它必須服務于唱腔,不能喧賓奪主,它必須要突出“伴”字。豫劇板胡是領銜樂器,在樂隊和唱腔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一定要根據(jù)劇中人物的感情變化來烘托氣氛,恰到好處的處理好伴奏與唱腔的關系,以達到藝術的和諧統(tǒng)一。
2.托腔:托腔是戲曲演唱中的一種伴奏方法,是處理伴奏與唱腔關系的一種手段。托腔就是運用豫劇板胡的各種演奏技巧把唱腔托住、托牢。在演唱中是以唱為主,伴奏為輔。要根據(jù)演唱者的感情變化,唱腔的抑、揚、頓、挫,把唱腔緊緊的托住。在一般情況下,演唱時,伴奏力度要稍微輕一些,演奏過門時力度要大一些。但如果唱腔要勁的時候,伴奏一定要用力。
3.掌握各流派演唱特點,使伴奏富于個性。豫劇板胡演奏者首先要學習并掌握各流派的演唱特點,這樣,才能更好地進行伴奏,以達到良好的藝術效果。【原標題:簡談中國豫劇的主弦——板胡】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魅力中國》2010年8月第1期 作者:李文